糖衣炮弹
“糖衣炮弹”,也叫“糖衣炸弹”,简称“糖弹”。意思是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腐蚀、拉拢,拖人下水的手段。它看似美妙甜蜜而包藏祸心。在台海心战时,这是一种心理诱敌的战略。
来源
这是毛泽东创造的著名比喻,带着鲜明军事色彩和浓重忧患意识。1949年3月中共全面夺得政权以前,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说道:“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抵御糖衣炮弹,自1949年以后慢慢发展成了中共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基本任务,意识形态的特征之一。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后被拍成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拒腐蚀、永不沾的故事。被广为传颂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即这一理想境界的人格象征。对于曾生活在底层、由乡村渗透而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来说——其中许多人过去是“泥腿子”、苦力——着附在高档物质生活、奢侈消费品上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主要是来自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因为它具有发达的物质生产所提供的舒适、细致的生活方式和优雅的风度。1950年代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军队领导干部大量离婚换老婆,三反五反揭露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事件背景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东方的社会主义世界日渐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想用武力直接消灭东方的社会主义体系是很难办到的了,所以美国当局想出一个长期计划,就是用上三四代人的时间,对社会主义世界的思想进行渗透。这就是毛泽东说用的“糖衣炮弹”的方法来腐蚀,“他们打来的炮弹是外层包了‘糖衣’的,先给你个甜头,然后‘爆炸’,达到征服你的目的”。后来毛泽东与前苏联的论战就是怕中国变修,也是与“糖衣炮弹”相似,结果互有胜负,他们达到了部分目的,但没有完全征服和改变中国。
参考文献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