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大学运动
社区大学运动,是台湾于1990年代由黄武雄等人推动的一种社会教育运动。有别于台湾过去的社会教育着重于补习教育或技艺休闲教育,社区大学运动强调公共性、通识性与根本性,以启发学员从经验知识中开拓公领域、培养问题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
历史
面对台湾解严后,亟待重建的公民社会,1997年底,时任台大数学系教授的黄武雄发表《深化民主与发展新文化》,倡议全面设立社区大学,以提升民主素养。[1]
1998年5月4日,于人本教育基金会举办“社区大学五四起跑”公开说明会;成立“社区大学筹备委员会”(即现今“社团法人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前身);黄武雄重新修改草案,发表《我们要办什么样的社区大学?──地方政府设置社区大学计划通案》,表示他所推动的社区大学与教育部构想中的社区学院不同,并主张在中华民国教育部设置社区学院的同时,民间与地方政府应合作发展社区大学。[2]。
1998年9月,第一所社区大学“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于台北市文山区成立。1998年11月,成立台北县五所社大联合筹备处。
概念
黄武雄在他的文章中,传达出社区大学的精神与心目中的蓝图,有别于成人教育隐含着菁英思维使社会对于成人学习体系仍停留在补习教育或技艺休闲教育等,社区大学强调公共性、通识性与根本性,以启发学员从经验知识中开拓公领域、培养问题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2]而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中,进一步描述其所主张的社区大学内涵,分别为下列四点:[3]
- 强调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并行
- 不主张把社区大学当作转进一般大学的跳板
- 不主张把社区大学定位为培养工商专业技能的场所
- 主张社区大学设为四年制
文章中也描述该推动计划的特点:[3]
- 打开公共领域,发展“民脉”(civic connections)
- 进行社会内在反省,培养批判思考能力
- 以学员为主体,协同经营社区大学
- 紧抓成人学习的特点,着重由问题出发的讨论
- 藉生活艺能课程充实生活内容,重建私领域的价值观
以及推动成败的关键因素:[3]
- 人民自觉
- 开放场域
- 主观力量
- 客观条件
- 延续热情
而就社区大学与社会运动的关系来看,黄武雄认为,“社大是社会改革的基础,但不等同于任务性的社运,必须经过漫长的思想重建,人的行动力才会真实;另一方面,社大的思辩与讨论会逐渐扩大社运的支持面。”[3]顾忠华则认为,社区大学运动能创造出结合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社区运动的新模式,促使社区成为居民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来源,因此社区大学运动亦是一种社会自治的着力点。[4]
现况
截至2009年为止[5],台湾已有88所社区大学(总校)、18所分校,以及19所原住民部落社区大学。
参考资料
- ^ 深化民主与发展新文化
- ^ 2.0 2.1 我们要办什么样的社区大学?──地方政府设置社区大学计划通案
- ^ 3.0 3.1 3.2 3.3 黄武雄(2003)。学校在窗外。台北县:左岸文化。
- ^ 顾忠华(2005)。解读社会力。台北县:左岸文化。
- ^ http://www.napcu.org.tw/napcu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