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

坐标25°04′17″N 121°31′27″E / 25.071263°N 121.524089°E / 25.071263; 121.524089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大闳建筑剧场
Wang Da Hong House Theatre
自庭院望向该宅客餐厅与落地窗
别名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原貌重建)
概要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用途住宅
所属国家/地区 台湾台北市
地点花博公园美术园区
坐标25°04′17″N 121°31′27″E / 25.071263°N 121.524089°E / 25.071263; 121.524089
兴建期1953年
2014年(重建)
所有者台北市政府
管理者台北市立美术馆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王大闳
地图
地图

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是曾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建国南路的住宅,为王大闳在1953年设计与自住使用,1960年代拆除。2014年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南侧的花博公园美术园区重建,落成后由北美馆营运,今名“王大闳建筑剧场”。

由来

外墙

1953年,王大闳从香港来到台湾不久[1]。父亲王宠惠便买下台北市建国南路42巷(今建国南路1段212巷)一块90坪大小的地,供儿子设计自己居所[2]。当时因政治气氛,台湾建筑设计多崇尚中国宫殿式,王大闳便以他来台湾第一件作品的自宅,作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尝试[3]

落成后数年,1961年8月29日,王大闳写信给老师华特·葛罗培斯时附上此宅照片,信里倒数几行提到希望他设计的房子看起来带点中国味[4]

原貌

房舍与庭院小径

相较于早年周围是日式一楼斜瓦平房,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以近3米高的1.5B清水砖作围墙,面外砖红色,内墙刷白[4]。与他后来的自宅虹庐皆采自转折有致的苏州古典园林,让人们从看不见内部的高墙入内,以经过庭园小径沉淀心境[5]

客餐厅

基地为50呎宽乘以62呎深[4],建物坐北朝南[6],外观似盒[5]。屋顶板为木构造,上方有油毛毡覆盖,下以两根黑色铸铁柱支撑[4]。这两根在落地窗外的铁柱,除支撑住横梁外,也呼应了传统合院正厅的对称[1]。落地窗窗宽高比约略1:4.8,分为十四片,每片2呎与屋内黑水泥地板的分割线完全等宽,无垂直窗樘只有上下窗樘[4]。落地窗师法中国传统建筑门板[6],以每隔4呎落一固定轴承来两两对开[4]

为保留庭院空间,屋内仅26坪[7]。主构是由1B半的承重砖墙支撑,除南向与室内刷白外,其他外墙砖面皆保留清水砖原色[4]。该年代因为二战后不久,在金钱和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共通点是没有太多装饰性的物件[8]

自围墙西南角的黑漆双扇门进入,踏过小卵石拍浆铺设的植石,在石榴、桃花、鹅掌藤、桂花、鹅掌藤、福建茶等簇拥下逐步前行,推开两扇黑色木门入内来到玄关,就见到高抵天花板的朱红色高柜[4]。入口处可一路从客餐厅,经黑色落地窗见到户外庭园,视线缩放间显得干净俐落[5]。天花版悬挂着大葫芦,流露东方情调[4]。内部除浴厕外,无其他门,借由墙面交错的手法保持独立性[2]。所有的家俱皆以朱红、黑、白三色呈现,有圆形白色餐桌,涂朱红色的圆形板凳、洁白大理石面的茶桌、白色沙发、朱红靠枕、朱红色灯罩等[4]。天花板没有挂灯,以落地窗让室内采光佳[9]。墙壁酌以父亲留下的陶瓷、字画,增添室内氛围[4]

位于卧室的月洞窗

从客厅转进后方就通往卧室[5]。卧室位于东侧,避开炎热的曝晒[4]。由于王大闳设计此屋时尚为单身,卧房只规划一间[2]。东侧墙开个5.5呎直径、窗台高68厘米左右的月洞窗,窗外有滑轨可推动木制小矩形窗棂[4]。月洞窗配合窗外摇曳的绿竹,让视线内外流动以再现月洞门的古雅诗意[5]。王大闳小孩王依仁、王守正,儿时常在从此窗爬进爬出、或躺着从窗户看天空[2]。卧室摆设顶天花板的8呎朱红衣柜,同样与玄关的木柜为四扇细长门扇、两两对开[4]

见习

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的徐明松表示,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重要性也在于刚到台湾的王大闳在不熟悉本地气候环境下,为他作品中最不受外在拘束的[1]。对早年成功大学建筑系学生,王大闳在建国南路自宅就是必见习之地[4]

拆除

王大闳一对儿女出生后,妻子王美惠于1958年前后留下大量在此宅的生活照[4]。1964年5月12日清晨,47岁的王大闳与一名不到15岁的少女林美丽姘居,被28岁的王美惠发现,导致家庭破裂[10]。同年王大闳在济南路兴建虹庐自住并卖掉旧宅[2]。之后由一位传教士居住两年后转卖[11],1960到70年代拆除改为四层楼建筑[4]

重建

2006年,首次王大闳大型回顾展时就有人倡议建国南路自宅重建之事,以教授华昌宜最为积极[4]。2008年10月11日,台中旧酒厂展出徐明松、王俊雄策划的“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展”,以建筑模型展出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12]

2013年2月起,徐明松、华昌宜、刘可强等建筑学者积极串连重建与保留王大闳作品,获吴清友等支持[13]。由于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原址现为私人地,无法原址重建[6]。5月31日,台北市政府邀徐明松、王大闳儿子、华昌宜等人寻觅重建地点[13]。该自宅与同样具设计感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相呼应,故择定在一旁的花博公园美术园区重建[9]。7月17日,针对重建建国南路自宅一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二科科长林长杰表示“还有技术性问题待解决”[14]。因1950年代盖屋无需执照,该宅没有留下施工图[15]。王守正为重建,该年便以自家保留的四十多张黑白照片为本,重画设计图[7]。为恢复到约1954年时的落成状态,除靠照片、采访匠师外,还须实验找出拟真质感[15]

2014年1月2日,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的华昌宜将模型捐赠给市府,由副市长张金鹗代表接受,以宣布重建计划起动[6]。10月3日,台北市长郝龙斌、副市长张金鹗、王守正、文化部次长洪孟启等举行重建动土典礼[9]。起初经费预估新台币720万,若含家具共约1000万,由璞永建设与文心建设出资[6]。之后加上兴建一旁的书轩,耗资2900万元建造[15]

2017年7月6日,捐赠启用仪式上,王守正代替身体状况不佳的父亲出席,由文化部长郑丽君及台北市副市长林钦荣、建筑师李干朗等见证[11]。之后,文化局以“王大闳建国南路自宅(原貌重建)”登录[7]。2018年,北美馆为强调“建筑”与“剧场”两个元素,以“王大闳建筑剧场”之名作活化[16]

参考

  1. ^ 1.0 1.1 1.2 吴书纬. 【台灣好好玩】王大閎的建築美學巡禮. 自由时报. 2017-10-22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吴垠慧. 月洞窗一窺神祕... 老照片+記憶拼圖 再現風華. 中国时报. 2014-01-0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3. ^ 吴垠慧. 建築家王大閎:很開心得獎. 中国时报. 2009-07-07 (中文(台湾)).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王进坤. 建國南路自宅──在密斯的語境中探索華人住宅的現代性. 欣传媒电子报. 2017-06-12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何定照. 有藝思/王大閎自宅 中式園林轉折 一眼看不透. 联合晚报. 2018-05-27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6.3 6.4 吴垠慧. 台灣建築的典範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經典重建. 中国时报. 2014-01-0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中文(台湾)). 
  7. ^ 7.0 7.1 7.2 丹青. 【走讀城鄉】建築詩人宅邸──王大閎建築劇場. 人间福报. 2023-09-27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2) (中文(台湾)). 
  8. ^ 吴垠慧. 當年缺物資 建物原色呈現. 中国时报. 2008-09-30 (中文(台湾)). 
  9. ^ 9.0 9.1 9.2 江慧珺. 建築大師王大閎 重建經典 將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的美術公園重建 預計明年7月對外開放 以小型博物館方式呈現. 中国时报. 2014-10-04 (中文(台湾)). 
  10. ^ 男子涉嫌拋棄髮妻 王大閎被控. 联合报. 1964-07-14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凌美雪. 建築大師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復刻 今捐贈北市府. 自由时报. 2017-07-06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台湾)). 
  12. ^ 吴垠慧.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粗獷有詩意. 中国时报. 2008-09-30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黄驿渊. 王大閎自宅代表作 將重現北市. 联合报. 2013-06-03 (中文(台湾)). 
  14. ^ 吴垠慧. 重現王大閎自宅 建築界奔走. 中国时报. 2013-07-18 (中文(台湾)). 
  15. ^ 15.0 15.1 15.2 魏莨伊. 建築詩人消失的家 複刻經典重現. 联合报. 2017-07-07 (中文(台湾)). 
  16. ^ 凌美雪. 【藝術文化】從劇場到餐桌 王大閎書屋賞建築品文創. 自由时报. 2020-05-26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