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流浪汉小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癞子》,弗朗西斯科·戈雅所画,1808年至1810年
《小癞子》1554年版标题页

流浪汉小说[1](西班牙语:Novela picaresca,英语:Picaresque novel),是16世纪源自西班牙,17世纪~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小说形式。

语源

“pícaro”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马特奥·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中[2]。该词原意即“违法者”、“无赖”或“恶棍”[3]。语源不明[4]

由于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影响,这个词很快被欧洲各国移译成自己的语言。例如,它的英译通常是rogue、knave、sharper(流浪汉、恶棍、骗子),法语则译为gueux、voleur(乞丐、窃贼),德语译成Schelmenroman[5]、Abenteurer(淘气鬼、冒险者),译成意大利语则是pitocco、furbone(漂泊者、流浪汉),等等。

中文译名

在中文语境中,其译名多种多样,如“骗子小说”[6]、“恶棍小说”[7]、“恶汉小说”[8]、“浪荡汉小说”[9]等。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将其称作“恶棍罗曼司”[10]

定义

世界各国文学界对流浪汉小说的定义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11]。英国词典编者库顿将流浪汉小说定义为“以流浪汉为主角的叙事作品,通过描写流浪汉的遭遇讽刺社会现实”[12]。《牛津文学术语简明词典》将其定义为“主人公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以插曲式结构和对不道德现实遭遇的描写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13]

美国比较文学者内哈玛斯认为“恶汉小说叙述主角一连串的冒险,每场冒险往往结构相同,主要角色的行为模式几乎完全不变”[14]

中文语境中,“流浪汉小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流浪汉小说泛指一切以流浪汉为主题的叙事文学作品;狭义的流浪汉小说以《小癞子》为鼻祖,以社会底层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对社会的丑恶或人性的黑暗进行揭示和讽刺的叙事性文学作品[15]

开山之作

世界各国文学界普遍认为,流浪汉小说的鼻祖是16世纪中叶出版的西班牙小说《小癞子[16]。也有学者根据广义的定义,将罗马帝国朝臣盖厄斯·佩特罗尼乌斯·阿尔比特的长篇小说《萨蒂利孔》(Satyricon)看作是欧洲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流浪汉小说[17]

特点

西班牙比较文学学者、文学评论克劳迪奥·纪廉认为,流浪汉小说有八大特点:[18]

  1. 流浪汉是不幸的孤儿
  2. 小说是流浪汉自己叙述的故事。
  3. 叙述者的观点片面,带有偏见。
  4. 叙述者留心观察社会,并从社会中学习实践。
  5. 描绘饮食、饥饿、钱财等生存的物质需求。
  6. 流浪汉观察到各种情形的生活。
  7. 流浪汉在横向上经历各种不同的遭遇,纵向上在历经社会磨练中逐渐成长。
  8. 各段故事间没有直接联系,相互连接而不紧密相扣。

艺术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文研所的李志斌博士认为,流浪汉小说有四大艺术特征:[19]

  1. 采用第一人称角度叙事,叙事者(即主人公)是流浪汉自己。
  2. 采用“缀段式”叙事结构,各段情节之间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有内在联系。
  3. 运用复杂的透视法塑造主人公形象。
  4. 语言风格幽默、机智、生动且口语化。

影响

《吉尔·布拉斯》英译版

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期是西班牙文坛的主流,后逐渐朝着社会风俗和冒险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有别于流浪汉小说的风俗小说和冒险小说。《堂吉诃德》的问世则把两者推向极至,使西班牙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20]

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其他国家的文坛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1594年,英格兰作家托马斯·纳什就模仿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创作了《不幸的旅行者英语The Unfortunate Traveller》。后来的知名作品包括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1722年)和托比亚斯·斯摩莱特的《蓝登传英语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1748年)等。其他国家较知名的有:法国作家阿兰·热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德国小说家汉斯·雅各布·冯·克里斯托·格里梅尔斯豪森的《痴儿历险记英语Simplicius Simplicissimus》(1669年)。[21]

在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均是较著名的流浪汉小说。[21]

20世纪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有: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22]

关连项目

脚注

  1. ^ 汤学志; 吴岳添. 《流浪汉小说》. 世界短篇小说分类文库.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2年7月. ISBN 9787801014955. 
  2. ^ Daniel Eisenberg. "Does the Picaresque Novel Exist?" (PDF). Kentucky Romance Quarterly: 203–219. 1979 [2014-08-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issue=被忽略 (帮助)
  3. ^ 在柯林斯词典中查询. [2019-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1). 
  4. ^ picaresqu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19-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英语). 
  5. ^ Schelmenroman, der. DWDS. [2019-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德语). 
  6. ^ 松遼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48-53期. 松辽学刊编辑部. 1990年: 第76页 (中文). 
  7. ^ 华东六省一市二十院校"外国文学参考资料" 选编组 (编). 外國文學敎學參考資料 第2卷.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第444页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 
  8. ^ 弗罗杭·柯立叶. 《饞:貪吃的歷史》. 马可孛罗. 2015年 [2019-03-06]. ISBN 97898657224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中文). 
  9. ^ 张错著. 《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 书林出版. 2011年: 第254页. ISBN 9789574453849 (中文(台湾)). 
  10. ^ 茅盾. 茅盾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第168页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 
  11. ^ 李志斌. 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2007年. doi:10.7666/d.y1163023. 
  12. ^ J. A. Cuddon.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London: Andre Deutsch Ltd. 1977: 505 (英语). 
  13. ^ Chris Baldick.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19-03-06]. ISBN 97801992082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英语). 
  14. ^ 亚历山大.内哈玛斯. 《論友誼: 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网络与书出版. 2018年 [2019-08-10]. ISBN 9789869616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 
  15. ^ 张若凡. 西方流浪汉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艺术价值. 作家. 2014年, (第16期): 107. ISSN 1006-4044. 
  16. ^ 杨绛. 介绍《小癞子》. 读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 (第6期). ISSN 0257-0270 (中文). 
  17. ^ 唐丽娟. 欧洲第一部流浪汉小说——《萨蒂利孔》. 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 (第1期): 101–107 (中文). 
  18. ^ 张隆溪.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三联书店. 1986年: 第144页 [2019-03-06]. CSBN 7002·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 
  19. ^ 李志斌.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2年, (第2期): 98–102. ISSN 1001-6368 (中文). 
  20. ^ 李德恩. 流浪汉小说:《小癞子》与《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 外国文学. 2004年, (第2期): 107. ISSN 1002-5529. doi:10.3969/j.issn.1002-5529.2004.02.022 (中文). 
  21. ^ 21.0 21.1 武月明. 余音袅袅:试论流浪汉小说及其影响. 1998年: 85-86. ISSN 1003-7519 (中文).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issue=被忽略 (帮助)
  22. ^ 黄震. 《奥吉马奇历险记》对流浪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青年文学家. 2013, (34): 95. ISSN 100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