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府爷
杨府爷 | |
---|---|
中国民间信仰 | |
其他名称 | 杨精义、杨延昭、杨文广 |
祭祀中心 | 温州 |
动物 | 山羊 |
地区与教派 | 中国东南沿海 |
配偶 | 葛氏 |
子女 | 十洞尊王 |
杨府爷,又称杨府君、杨府神、杨真君、杨老爷、杨大爷,敕封福佑圣王[1],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民间信仰神祗,信众主要集中在温州。杨府爷的源流较多,早期主要司职海神,后在后世演变中逐渐变得全能。温州民间有着众多与之相关的宗教习俗。历来都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赐封侯”的说法,杨府信仰不仅包括杨府爷,往往也包括妻子以及后代“十洞尊王”和“十洞夫人”等一家人,民间还会把他和洪州的陈府上圣、来历不明的白府上圣合祭,并称为“陈杨二府”或者“三府上圣”。[2]
源流
有关杨府爷最早的记载来自于明代中期的《歧海琐谈》,这本书主要搜集宋元以来温州地方掌故,其中就记载了杨精义及杨府祖庙。根据《歧海琐谈》的记载,杨府爷本名杨精义,南梁时来到温州,并在温州从学于陶弘景,“以其气质未纯,难于印证,度为鬼仙,血食人间”。但同一时期的万历《温州府志》则记载“临海神杨氏,失其名,相传兄弟七人,修炼入山不见,后每著其异”。后来的光绪《永嘉县志》和民国《平阳县志》都认为杨府爷是杨精义,乃唐代在温州修炼得道成仙者,有十子俱入山修道成仙。[3]许多地方的文献则也显示,杨精义是唐太宗时候的武进士,官封都督大元帅,父子两代人归乡后修道成仙。此外,民间也有说法称杨府爷是妖精修炼而成。例如龙港鲸头当地传说称杨府爷是山羊在鲸头的灵岩古洞修炼而成,因为古人认为山羊这种动物“至善至孝”,食草为至善,跪乳为至孝,而温州地区有关杨府爷的传说大多也与山羊有关。也有地方传说杨府爷是鸡角精。在宋代以前,杨府爷的主要说法就只有杨精义成仙和动物成精两种说法。[4][2]
然而在民间故事中杨精义的“故里”——瑞安市碧山镇的渡头村却没有杨姓人家的存在。当地传说杨精义是唐代人,在前往福建的途中因为风浪被迫留在了台州(今临海市),后来迁徙此地,这里实际上并非杨精义的故里,这种说法可能符合《温州府志》“临海神”的说法,即“来自临海的神明”;在唐中宗时杨家受到奸人迫害,为躲避唐军追杀四散而逃,终不知所踪,其中八子杨国强不幸遇害。因此当地就杨家人的命运结局,在最主流的“拔宅飞升”之外,又有另外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说杨家人中有人逃出生天,但是去向成谜;另一种说法是杨家人满门遇害,杨精义本人及子孙52人均无后人,因此当地就没有杨姓或者访故的杨姓。[5]
杨府爷和杨家将的合流始于宋室南渡之后。根据温州文物处考证,温州海坛山海神庙海神原型原本为李德裕,南渡之后改为杨六郎,这可能是南渡的宋军带来的军队信仰。南宋灭亡之后,温州相继成为文天祥、陈元之、林大年等人抗元的基地,元朝占领温州之后便不太可能允许继续祭祀原本宋军信仰的杨家将,杨六郎不得不匿名改称杨府爷。[4]杨家将与杨府爷信仰在宋代的合流有利于南渡的北方统治阶级,皇权借助杨府爷的权威巩固了在地方的势力,从而提升了北方移民的影响力。[2]杨家将与杨府爷的合流也可能与福建移民有关,民间传说中有杨文广南征除妖收服七十二洞妖精的故事,这一故事很可能是福建传说《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的变体,实际上是温州的福建移民信仰与温州本土杨府爷信仰结合的产物,如今温州80%以上都是福建移民后裔,这些移民不仅带来杨家将信仰,还带来了妈祖、临水夫人等信仰。[3]
1990年移建的杨府祖庙《北山杨府庙移建志》则结合了杨精义和杨家将传说,串联了许多民间传说,碑文称杨精义出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五月二十四日辰时,咸亨二年(671)中武进士出身,官至都督大元帅,长年在山西做官,晚年辞官回乡,云游至瑞安北山(今杨府山)建松古寺得道成仙,松古寺也就是后来的祖庙,尸解著于鲸头灵岩,而他的子孙后代中就有杨令公。[4][3]杨家将故事也与精怪出身的杨府爷故事合流,例如收服七十二洞故事中杨文广念在鸡角精出身的杨精义为同姓,因此放了他一马,让他造福一方。[3]同一则故事中,山羊精在被杨文广收服之后,成为了他的左右护法,山羊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杨府爷的象征。[6]
杨府爷的信仰也可能和当地的祖先崇拜、联宗合祀的习俗有关,在温州许多村落仍然保留祭祀自己同姓神祇的习俗,例如苍南的林姓村落主要祭祀林泗爷,陈姓祭祀陈府上圣,包姓祭祀包公大帝,汤姓祭祀汤三圣母,而杨姓村庄自然普遍信仰杨府爷。[3]
神职与敕封
在明代以前,杨府爷只是一种流行于沿海地区的小众神明,并未见诸记载,主要职能是水神、海神,但明代之后杨府庙和相关记载大量涌现,这和当时温州所遭遇的倭寇入侵有关,杨府爷的神职也开始向全能发展。[4]
杨府爷的海神性质与温州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有关,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区,人口集中在低平的沿海平原,经济活动与海洋有极大关联,受到水灾影响很大,同时温州也是百越活动区域,自古好巫重鬼,民间信仰活跃,海神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有极高地位。相较之本地百越人祭祀的东瓯王庙,移居温州的汉人与云游温州的杨府爷联系更为密切,自下而上成为温州人心目中的海神。明代的倭寇更是加深了杨府爷的海神形象,温州在明代不到300年来有170多年处于倭乱之中,杨府爷于军队就是制御倭寇的杨家将,传闻中能够在倭寇手中解救渔民、协助明军击败倭寇等等云云。温州民间传说《杨文广南蛮平妖》则称杨文广随狄青南下平寇,在处州收服牛头寨,在瑞安降服妖道,在乐清攻破红莲寨,因此在宋朝敕封“福佑真君”,顺治年间敕封“福佑圣王”。作为当时军民百姓普遍信仰,其信仰度远及杭州、湖州、台州和闽东地区,这些区域的杨府爷信仰都和温州人对外移民有关。[4][3]
除了沿海地区海神信仰外,杨府爷还需要兼顾内陆地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所护佑的各式各样。在温州鹿城牛山杨府庙和瓯海南白象洞文观,当地人的生活已经和出海的渔民大相径庭,因此“有求必应”、“报答洪恩”的杨府爷自然而然“神通广大”、“威灵显赫”,兼顾了求子、求财、求上进等等城市居民的需求。杨府爷也随着移民深入内陆地区,在温州文成传说杨府爷会帮助农民收割稻谷,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杨府爷预知台风、管理农事,体现了农业神的特点。山区地区的杨府爷信仰则体现了山区人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对杨府爷最大的祈求就是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7]
根据文献或碑刻,杨府爷曾经收到过唐、宋、清3次敕封,第一次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诏赠“太老仙翁正直真君“,第二次是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或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救封“圣通文武德理良横福德显应真君”,第三次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敕封“福佑圣王”,其中只有清代同治敕封为真。[5]事缘咸丰五年(1855年)乐清瞿振汉率领东乡村民抗税暴动,遭到素有不和的西乡居民镇压,临阵脱逃的乐清知县冒功领奖,事后为平息西乡居民怨气,宣称是西乡居民受到杨府爷显灵感召奋起平叛,双方因此向皇帝请愿加封,当地乡绅花费数年时间收集资料上报朝廷,最终杨府爷在同治六年(1867年)被清政府敕封为“福佑圣王”。[8]
习俗
杨府爷是中国东南沿海仅次于妈祖的第二大海神信仰,信徒主要集中在温州,其祭祀活动主要围绕水展开。[9]
龙港鲸头杨府殿是浙南闽北相对知名的杨府庙,当地在正月的初一至十五都会举行“划太平龙”的活动祭祀杨府爷,吸引周围浙闽边境六县信众参与,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有记载。仪式分为杀龙猪、摆殿、扎龙、请香信、祈禳、龙队组成、划龙7步,其中祈禳可以细分为祭龙、净龙、参龙、开龙眼4步,信众主要将大量竹扎纸船烧给杨府爷,祈求地方的吉庆太平。平阳鳌江的“划大龙”则起源于当地杨府殿的祈神仪式,所谓“大龙”是40米长、分16节的竹扎纸龙,数百人举起大龙走村过巷,在各个村子停下祭拜一番,最后把大龙绑在板凳上烧掉。参龙则是祭祀时的说唱,锣鼓唢呐声中参龙师傅念词祈祷太平,念完祭词之后也可能会有唱戏。[9]江南垟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会祭奠屈原和杨府爷、陈府上圣,当地相传陈府上圣为杨府上圣的舅父,同时划龙舟容易出现倾覆、溺水乃至于引发宗族械斗,因此总要赛前祭奠以佑太平。[10]台州葭沚的“送大暑船”仪式中需要分别到本保庙、乡主庙、杨府庙迎圣,当地渔民也将杨府爷杨六郎视作渔民的保护神、乃至于地方保护神。[11]
瑞安桐浦、碧山、陶山等地每年在农历五月十八会举办一场“拦垟福”祭祀杨府爷,所谓“拦垟福”就是拦住田地(田垟)的福气,祭祀是为让杨府爷降伏虫害,保佑五谷丰登、事事平安。苍南莒溪还有“坐刀轿”的习俗,让杨府爷的“童子”坐在布满刀子的轿子里,当地传说刀轿是杨府爷的“武轿”,但源流并不明确。[1]
在杨府爷信仰习俗中,太平龙划新春、鳌江划大龙、温州参龙、莒溪刀轿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鳌江划大龙的龙舞、台州送大暑船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13][14][15][16][17]
参考资料
- ^ 1.0 1.1 徐小娟. 揭秘温州本土信俗——千年杨府爷. 温州网. 2015-03-04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 ^ 2.0 2.1 2.2 刘红玉. 论宋代温州移民与杨府爷信仰的关系. 学理论. 2012, (21): 120–121. ISSN 1002-2589. CNKI LBYT201221057.
- ^ 3.0 3.1 3.2 3.3 3.4 3.5 林亦修. 人神互动:温州杨府爷信仰研究. 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四辑. 成都: 巴蜀书社. 2007. ISBN 978-7-80752-020-7. CNKI SWNH200700014.
- ^ 4.0 4.1 4.2 4.3 4.4 毕春艳. 明代温州倭患与杨府侯王信仰的复兴. 西江月. 2013, (2). ISSN 1003-2819.
- ^ 5.0 5.1 周增辉; 孙佳丽; 姚周辉. 瑞安渡头杨府爷故里考——兼论杨府爷由人而神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五辑.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77-4072-1. CNKI FWWY201200008.
- ^ 潘阳力. 浅析支撑杨府侯王信仰生存发展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五辑.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77-4072-1. CNKI FWWY201200005.
- ^ 孟令法. 温州杨府爷信仰的地域性神职差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五辑.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2: 72–80. ISBN 978-7-5077-4072-1. CNKI FWWY201200007.
- ^ 罗士杰; 赵肖为. 地方神明如何平定叛乱:杨府君与温州地方政治(1830–1860).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 (2): 3–15. ISSN 1674-3555. CNKI WZDX201002005.
- ^ 9.0 9.1 陈庆泛. 温州杨府侯王信俗及主要特色文化活动综述. 神州. 2012, (5): 12–12,14. ISSN 1009-5071. CQVIP 40925397.
- ^ 林亦修. 龙船:社区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苍南县江南垟杨府爷信仰中的“船祭”仪式调查. 民俗研究. 2007, (4): 208–226. ISSN 1002-4360. CNKI MSYA200704012.
- ^ 顾希佳; 陈志超. 从大暑船到渔休节——台州湾渔民信仰民俗嬗变的考察. 民俗研究. 2001, (4): 29–53. ISSN 1002-4360. CNKI MSYA200104003.
- ^ 龙舞(鳌江划大龙).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鳌江划大龙.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太平龙划新春.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温州参龙.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莒溪刀轿.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