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金孝子坊
24°46′49″N 120°58′02″E / 24.780188°N 120.967326°E
李锡金孝子坊 | |
---|---|
位置 | 台湾新竹市东区 明湖路雅溪段214地号 |
建成时间 | 光绪八年(1882年) |
官方名称 | 李锡金孝子坊 |
类型 | 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牌坊 |
评定时间 | 1985年8月1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李锡金孝子坊,是位在台湾新竹市东区明湖路、台湾地区仅存的孝子坊,建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为新竹市文化资产。
建立
李锡金于同治四年(1865年)逝世后,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新竹廪生林鹏霄等人胪陈李锡金孝行呈报官府,于光绪七年(1881年)题准建孝子坊,次年十二月在竹堑城北门外湳仔庄建坊[1]。
该孝子坊为三间三层式牌坊,下层刻有“李锡金坊”四个大红字,中层刻字“孝子”、上层刻从上而下的“圣旨”[2]。构造材料为泉州白石,雕刻额板为青斗石[3]。石柱对联为福建按察使司张梦元、钦点内阁中书王庆霖等人所题[3]。柱联“李本仙根,想当年陔咏馨羞,八十莱衣天爵贵;竹生孝笋,看此日里崇绰楔,九重芝綍海壖荣”、“八十年体母氏深心,竹城驰誉;一片石表人伦大道,枫陛承恩”[4]。四个葫芦型的抱鼓石基座,象征牌坊主人所能享受“福禄”(葫芦),也为其带来更多的“赐福”(四葫)[5]。
竹堑城自道光到光绪年间共兴建五座石坊,除最早兴建的杨氏节孝坊位于石坊街,包含此孝子坊都兴建在湳仔庄北上艋舺的官道一带,其余座分别是江氏节烈坊、张氏节孝坊、苏氏节孝坊及李锡金孝子坊,形成台湾少见的石坊群[1]。
迁移
战后时期初,李锡金后代发现孝子坊设立地点土地属桃园农改场所有,便想迁到新竹客运汽车教练场旁的李家土地上[6]。1952年,李姓宗亲会举办李锡金渡台150周年纪念,决议迁移,当时认为当时刚落成不久的青草湖水库是著名观光地点,若迁移孝子坊到此通往湖泊地的明湖路旁,可让过往行人和观光客见到,但需经费和规划,一直到1961年才迁移[1]。
搬迁工程委托建筑师郭荣发设计、石雕业者王俊负责搬运和组装。当王俊雇工在明湖路竖立时,正面左起第二根石柱施工时却突然断裂,因石材在台湾不易找到类似石材,王俊就利用他买来的江氏(江担娘)节烈坊残骸替代。江氏石柱比孝子坊粗,高度不足三、四寸,就把江氏石柱厚度削薄,高度不足部分以石头在底座补齐。当时任新竹李陵茂亲族会负责人的李敦仁把李氏石柱断裂字迹拓下,交给王俊雕刻在磨平的江氏石柱上,于是整体工程完工。[1][6]
维护
后来建商开发青草湖段广大山坡地,营建房屋,为宣泄山洪及建物污水,将孝子坊附近林木砍除,从山坡地挖大排水沟到孝子坊基地边,与新竹客运公司汽车驾驶补习班正门前私设小型排水暗沟口会合,再导入客雅溪内,造成孝子坊地基因大量流水松软。此举引起后代李克承于1983年1月27日二度向市政府陈情,指出全台湾石坊以孝子立坊的今只有李锡金坊,市府应以文物资产保存法主管机关立场加以维护管理。[7]
1984年11月13日,林衡道伙同文建会处长刘立民等,勘察新竹金山寺、李锡金孝子坊、郑用锡墓、新竹关帝庙、潜园、新竹都城隍庙、郑用锡宅第、郑氏宗庙、新竹长和宫和香山天后宫,以决定是否列为古迹[8]。孝子坊被列为新竹市古迹以后,逐渐受到重视,明湖路拓宽特别绕道避开[2]。但台电在坊前竖立电线杆、有时会被建商房屋广告遮住,引起文化界不满[9]。1995年,新竹市举办全省民艺华会,加强宣传新竹市文化古迹,吸引外地人参观[2]。
参考
- ^ 1.0 1.1 1.2 1.3 潘国正. 《家族傳奇》竹塹李錫金家族. 《中国时报》. 2006-03-28~30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何高禄. 台灣各式不同年代建築古蹟中唯一表彰孝子的牌坊. 《中国时报》. 1995-03-11 (中文(台湾)).
- ^ 3.0 3.1 黄彦瑜. 竹市三級古蹟李錫金孝子坊 全台唯一現存. 《中央日报》. 2006-10-16 [202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6) (中文(台湾)).
- ^ 金真. 到新竹四處看牌坊. 《联合报》. 2010-12-12 (中文(台湾)).
- ^ 廖佳仁. 《旅遊筆記-台灣》李鍚金孝子坊 前人智慧之作. 《中国时报》. 2004-05-06 (中文(台湾)).
- ^ 6.0 6.1 潘国正. 新竹市李錫金孝子坊嫁接節烈坊. 《中国时报》. 2000-08-31 (中文(台湾)).
- ^ 新竹市府矇眼說瞎話?李克承再度為「孝子」石坊古蹟陳情. 《民生报》. 1983-01-28 (中文(台湾)).
- ^ 文建會人員抵新竹 重估古蹟等級. 《民生报》. 1984-11-14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新竹兩古蹟視野不清楚電桿、號誌看板充斥李錫金孝坊港埔紀念碑. 《中国时报》. 1996-06-2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