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战列巡洋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国皇家海军所属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人类历史上建成最大的战列巡洋舰[1]。1924年3月17日摄于澳洲

战列巡洋舰(英语:battlecruiser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战列舰,或简称战巡)作为20世纪初的主力舰曾短暂的活跃于一段时间。战列巡洋舰在尺寸、造价和武装与战列舰相近,但战列巡洋舰为获得更高的航速,其装甲都较为薄弱。世界上第一批战列巡洋舰为英国所建造,与同时代的“无畏舰”取代“前无畏舰”一样,战列巡洋舰也是“装甲巡洋舰”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结果。战巡的设计理念是以发挥其自身高航速的优势去追捕速度较慢的巡洋舰,并透过战列舰级别的火力以摧毁巡洋舰,而装甲厚重、航速较慢的战列舰则加以回避。然而在实战中,大多情况是战列巡洋舰与防护较佳的战列舰共同作战,其选择性交战的构想难以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只有英国、德国、奥斯曼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日本海军使用战列巡洋舰此一舰种,著名相关海战包括福克兰群岛海战、德军于北海袭扰英国沿海都市的行动以及史上最大规模的主力舰海战——日德兰战役。英军的战列巡洋舰队在日德兰战役中受创严重,其轻装甲难以承受大口径舰炮弹药的破坏。战后,主力舰的设计倾向转为战列舰航速增快、战巡则是装甲增厚,战列巡洋舰与快速战列舰之间的定位也越来越模糊不清。《华盛顿海军条约》后,各国的主力舰建造计划受到了限制,由此催生了各种特定数据限制的“条约型”战列舰与战巡,部分的建造计划也因此废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国海军继续服役战列巡洋舰此一舰种,日本的战巡则已经被重新改造过,与战列舰具有几近相同的性能[注 1]

二战期间,战列巡洋舰再度被投入战场,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战后。战巡重新定位于为大型“巡洋舰杀手”的军舰,但在战争中几乎没什么发挥空间,为腾出造船能量用于需求更迫切的护卫舰、航空母舰和货船,战列巡洋舰因其相关建造计划只能被严重限制。冷战期间,苏联的“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也被归类为战列巡洋舰。

设计原由

在一战前后,蒸汽机和早期的蒸汽轮机效率低下,为了获取更大的功率,就必须有更笨重的机器,这样战舰的重量会大大增加,而为了保护蒸汽机设计的装甲和巨大的炮塔又会拖累战舰的航速。在这种互相矛盾的取舍中,放弃厚重的装甲,以换取强大的火力和更高的速度,这就是制造战列巡洋舰的初衷。

设计战列巡洋舰的主导思想认为其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毁巡洋舰,因为其主炮使它在进入巡洋舰的射程之前就已经可以对敌舰发起进攻。而它的高航速使它可以逃避敌人的战列舰,或在海战中袭击对方已经被损坏的战列舰。

建造

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世界上最早的战列巡洋舰是英国无敌号、不屈号、不挠号战列巡洋舰。所有三艘船都是在1906年开工,1908年下水。中间的拖延可能是为了改进无畏舰上暴露出的问题。[7]海军大臣费席尔表示他曾希望取消所有当时的战列舰建造。[8]它们的船体和炮塔装甲厚度为6或7英寸(150毫米或180毫米),而相应的战列舰的装甲为11英寸或12英寸(280毫米或300毫米)。它们的航速可达26节(48千米/小时),而当时相应的战列舰的航速为20节到21节(37千米到39千米/小时)。它们的火炮口径为12英寸(305毫米),这与同期的战列舰相当。

继英国之后,德国很快也建造了自己的战列巡洋舰。1911年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下水。德国战列巡洋舰的11英寸(283毫米)主炮口径比英国的略小,但它们的防御力比当时英国战列巡洋舰要好一些。

在实战中,战列巡洋舰很少能够象它们设计时所想象的那样单独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支舰队的司令总是认为他的舰队火力越大越好。而将战列巡洋舰的火炮加入自己舰队这想法非常诱人,因此战列巡洋舰往往随同舰队进行海战。但这些战舰不是为这样的舰队作战所设计,在如此的舰队作战中,速度无法保护其回避战列舰的大炮,薄弱的装甲也使它们身陷危险。

战史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福克兰群岛海战中战列巡洋舰证明它们本来所设计时的战术设想是正确的。在这次战役中英国的坚定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消灭了一支德国在南大西洋的巡洋舰舰队。而这正是战列巡洋舰的作战目的。

18个月后在日德兰海战中一支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舰队试图在英国主舰队到达之前与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作战,其结果是一次惨败。英舰玛丽女王号不倦号和无敌号爆炸沉没,除少数人外几乎全部舰员丧生。狮号被迫注水入弹药库来避免同样的结局。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装甲虽然强一些,但它们的结局并不好多少。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被重创。在这次海战中,除一艘德国老式战列舰外英、徳的战列舰没有一艘被击沉。

此后英国海军放弃了战列巡洋舰的战术。1918年下水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HMS Hood)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胡德号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舰。它的装甲比过去的战列巡洋舰强,可是在装甲的设计和布置上面依旧存在先前的缺点,于某些角度下炮弹可以轻易贯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在与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炮战时遭击穿甲板、引发弹药库爆炸沉没,而当时她本来预定要进行相关的装甲修改。

衰落

日本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稍后重分类为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海军列强曾一度发起造舰竞赛,但是这场竞赛尚未抵达终点前就被华盛顿海军条约喊停,在造舰竞赛中制造的战列巡洋舰们除了拆解、不然便改造成航空母舰,自此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列强没有新建战列巡洋舰。

当时还保有战列巡洋舰的国家,日本帝国海军改良服役中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并变更舰种称高速战列舰;尚未造成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则改造成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则是将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英语Lexington-class battlecruiser改造成航空母舰。但除了海军列强外还有其他国家试图打造类似舰种;德国的德国级装甲舰是另一个类似战列巡洋舰的方案。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制造标准排水量超过10,000吨的战列舰,为了取得折衷德国在1920年代末期起造的新船虽然极速只有28节,但设计理念上趋于战列巡洋舰。而在撕毁凡尔赛条约后,纳粹德国海军便建造真正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遂行破交作战。

除了兴建出来的产品,还有一些国家是计划兴建或是技术不纯熟而未完工;如苏联于1930年代末期开工的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荷兰投降前计划兴建的1047号战列巡洋舰设计案英语Design 1047 battlecruiser

不过到1930年代中期之后,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思维逐渐无法跟上时代进步;因为新型高温高压重油锅炉使高输出蒸气涡轮主机得以普及,战列舰即便披覆重装甲仍然可以维持相对高速,工程师不再得为吨位分配而出现极度矛盾的设计思虑。如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属性虽为战列舰,但极速仍可达29节;使用技术更为先进的爱荷华级战列舰极速更一举突破33节,这时再做分类显然毫无意义。况且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战列舰失去往日的武力投射指标意义,投资在战列舰兴建的国家越来越少,海上决战也改变了作战方式。

阿拉斯加号大型巡洋舰英语USS Alaska (CB-1)美国海军所拥有的两艘“大型巡洋舰”之一。

最后一种设计属性近似战列巡洋舰的军舰为美国海军建造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它们表现并不突出,且单舰造价达到爱荷华级战列舰的70%,战后四艘本来计划建造的同级舰被放弃了。这两艘船装备12英寸口径主炮,它们的装甲也是为了对付12英寸口径主炮。这与过去的英国战列巡洋舰不同:英国舰艇装备了12英寸口径主炮,但它们的装甲无法对抗它们自己的武器。而战列巡洋舰的鼻祖英国人也只保留胡德号,反击号和声望号三舰。在二战中,除了胡德号被俾斯麦号击沉外,反击号也在远东被日本海军的陆基轰炸机击沉。只有声望号坚持到二战结束。

战后发展

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导弹巡洋舰,即先前的伏龙芝号,是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的二号舰。

1980年代苏联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有部分人将它划入战列巡洋舰,因为其吨位过大,几乎与二战时期的部分战列舰相当。

参见

注释

  1. ^ 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和德国级、法国的敦克尔克级有时也被统指为为战巡,不过他们本国有不同分类,将其分类为“战列舰”(德语:Schlachtschiffe)、“装甲舰”(德语:Panzerschiffe)和“战列舰”(法语:Bâtiments de ligne),本条目因此不将其列入[2][3][4][5][6]

参考文献

引用

  1. ^ Breyer, p. 168
  2. ^ Gröner, pp. 31, 60
  3. ^ Gille, p. 139
  4. ^ Koop & Schmolke, p. 4
  5. ^ Chesneau, p. 259
  6. ^ Bidlingmaier, pp. 73–74
  7. ^ Roberts, pp. 24–25
  8. ^ Sumida, p. 55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