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成实论》(梵语:Tattvasiddhi)[1],共十六卷,印度诃梨跋摩(Harivarman)所著,成实宗的主要论典。由姚秦鸠摩罗什由梵文译为汉文。《成实论》讲说如来教法,经、律、论三藏中的“真实义”,故名《成实论》。
作者
作者诃梨跋摩,刘宋时又译作〝师子铠〞,从说一切有部的究摩罗陀出家,后至华氏城与大众部僧共住,“研心方等”,在论中明白说到了提婆的‘四百观论’,说明他在此时也研读了大乘经论。他继承经部鸠摩罗罗陀的思想,但罗陀是标准的譬喻者,而诃黎跋摩已大小兼学,着重于义理的立破,思想自由,表现出独到的立场[2]。
思想
说一切有部一般主张我空法有,承认无我所有,从法体的意义上看,心法、法体类似有我的存在。《成实论》则主张我空法空,从一切空的观点上看,类似大乘,然而将空说成虚无的一点上,又与大乘义不一样。
《成实论》的空,是从真实上说的,俗谛上则诸法是有,因而有二谛说。在俗谛上分类,诸法有五位八十四法,根据析空观分析可达到原子程度,分析心到达一刹那。如此证于空义,就进入涅槃。大乘的空观是即空观,与析空观不同。[3]
《成实论》是属于那个部派,自古即有种种的异说。[4]隋唐以前,《成实论》被视为大乘论,但隋唐以后判定为小乘论。[5]
译注
姚秦弘始14年(公元412年),鸠摩罗什翻译完成《成实论》,在翻译的同时,边对他的门人,作诠释讲解,再由他的门人僧叡宣讲给其他的门人学习。由昙影整理《成实论》,分列诸品,归编成五个部分,称为《成实五聚》共二百零二品。在印度,此论未见流传。梵文原本早已佚失,现存梵本是从汉译本还译的。
南北朝光宅寺法云撰《成实论义疏》,庄严寺僧旻著《成实论义疏》10卷,开善寺智藏撰《成实论义疏》14卷及《成实论大义记》,合称成实论三疏。
注释
- ^ oxfordreference. Satyasiddhi Śāstra. [202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Recent scholar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title should correctly be restored as the Tattvasiddhi Śāstra rather than Satyasiddhi Śāstra.
- ^ http://www.fzrj.com/bookbig5/31/yinshun31-10.html[永久失效链接]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 ^ 宇井伯寿著,释印海译:《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页62-63。
- ^ 存档副本.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水野宏元〈譬喻师与《成实论》〉
- ^ 宇井伯寿:《印度佛教思想史》,页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