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爱因斯坦的政治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人类应该朝此方向努力:不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而是不与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反对麦卡锡主义种族主义[1]:33, 127, 135,他还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建立者之一。[2]:83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档案中记录他曾被拒绝以难民条款(Alien Exclusion Act)移民美国,其中一条理由是爱因斯坦信奉、主张、宣扬无政府主义,从而使政府名存实亡。他还被指责为“1937年-1954年34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不过这些档案是其他部门提交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而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文件。

概述

爱因斯坦反对残暴的独裁政府,同时因为自己是犹太人,他反对纳粹政府并在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在其他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开始支持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希特勒抢先研制成功,为此他与西拉德在1939年8月2日上书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爱因斯坦—齐拉德信),建议开始研制核武器。罗斯福接受了这个建议,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研究作为武器的可行性,几年之后这个小组被曼哈顿计划取代。战后,因为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所以爱因斯坦开始为消除核武器建立和平政府游说,并与利奥·西拉德建立了原子能科学家紧急委员会,因为原子弹并不适合于军事训练所使用的武器,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是我可以肯定,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武器将会是——木棒和石头。”

爱因斯坦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他反对将犹太人定居点选择在犹太教的古地,并热衷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1930年爱因斯坦在希伯来大学发表名为《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爱因斯坦教授的讲座》的文章。爱因斯坦将自己的论文都传给了希伯来大学。但是他反对民族主义,同时也怀疑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一直希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能够和平居住在同一个地方。1952年,爱因斯坦曾被邀请作新成立的以色列第二任总统,但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缺乏必要的人事能力。

爱因斯坦还联同史怀哲伯特兰·罗素一起行动,以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战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召开。他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无足轻重。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3][4]

参阅

注释

参考文献

  1. ^ Fred Jerome; Rodger Taylor. Einstein on Race and Racism.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July 2006. ISBN 978-0-8135-3952-2. 
  2. ^ Rowe, David E.; Schulmann, Robert. Einstein on Politics: His Private Thoughts and Public Stands on Nationalism, Zionism, War, Peace, and the Bomb.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04-16. ISBN 978-0-691-12094-2. 
  3.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4. ^ Einstein, Albert, : His Private Thoughts and Public Stands on Nationalism, Zionism, War, Peace, and the Bomb,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50, 2007, ISBN 978-0691120942, In 1928, Bernstein told Hook that he had shown Einstein the manuscript of Friedrich Engels's Dialectics and Nature in order to gain his opinion of its scientific value. Einstein allegedly informed Bernstein that the book was of no importance either for contemporary physics or for the history of the subject.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