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杀手
心灵杀手 | |
---|---|
| |
类型 | 惊悚、动作冒险、第三人称射击 |
平台 | |
开发商 | 绿美迪娱乐[a] |
发行商 | Xbox 360 微软游戏工作室 Microsoft Windows
Epic Games Publishing |
总监 | 马库斯·马基 |
制作人 | 吉里·兰基 |
设计师 | 麦可·卡苏里宁 |
编剧 |
|
程序 | 奥利·泰尔沃 |
美术 | 萨库·莱赫蒂宁 |
音乐 | 派特利·阿兰科 |
引擎 | MAX-FX 3.0、Havok、Umbra Occlusion Booster[1] |
模式 | 单人游戏 |
发行日 | Xbox 360
PS4、PS5、Windows、Xbox One、Xbox Series X/S
|
《心灵杀手》(英语:Alan Wake)是由芬兰的绿美迪娱乐开发、微软游戏工作室发行的一款惊悚风格动作游戏。在游戏故事中,一名畅销惊悚小说作家艾伦·韦克(Alan Wake)在与妻子前往华盛顿州的亮瀑镇(Bright Falls)同行度假之际,爱妻却骤然失踪;他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从未记得写过的一本惊悚小说剧情正逐渐成为现实。来自黑暗的威胁在亮瀑镇内悄声四伏,使韦克在揭开谜团、寻回爱妻的苦战中,濒临理智的崩溃边缘。《心灵杀手》分别于2010年5月14日、2012年2月16日在Xbox 360以及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上发行。
本作不论是在步调还是架构上,其风格都像是一出电视剧。游戏中包含了六集,它们和另外作为追加下载内容(DLC)的两个特集“信号”及“作家”被合称为整个故事的“第一季”,其中每一集都含有剧情解析以及预告的片段。Machinima.com曾在YouTube上发行了一部六集的短篇电视连续剧前传《亮瀑镇》[2];而作家瑞克·柏洛兹(Rick Burroughs)也根据游戏的剧情撰写了一篇改编的小说。[3]
《心灵杀手》的剧本主要由山姆·莱克写作,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这在游戏产业中是非常少见的。[4]游戏发行之后便广受好评,许多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故事叙述、游戏步调和气氛等方面非常杰出。此外,《心灵杀手》更在《时代》杂志所刊登的“2010年度十大游戏”中获得了第一名。[5]
后来,游戏于2012年2月在Xbox Live Arcade上发行了独立续作《心灵杀手:美国噩梦》[6],但它并非原作《心灵杀手》的后传;绿美迪当时亦未宣布后传的制作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以本作为灵感、于2016年4月发行的新作《量子破碎》[7][8]。2019年,绿美迪发行另一新作《控制》,其故事亦有提及本作剧情;绿美迪并表示,本作及《量子破碎》和《控制》等游戏所构成的共同世界将继续做为未来开发新作的基础。2021年10月,Epic Games发行了包含本作及其DLC在内的复刻版,并于Windows、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5、Xbox One与Xbox Series X/S等平台上发售。2021年12月,绿美迪正式公开本作续集《心灵杀手2》的制作计划。《心灵杀手2》于2023年10月27日上线Windows、PlayStation 5及Xbox Series X/S平台[9]。
游戏设定
《心灵杀手》是一款着重于心理恐惧的游戏,绿美迪形容这个作品有着“心理惊悚电影的灵魂”和“剧集式动作游戏的躯体”[10],但游戏的开发人员也曾在访问中表示本作并不完全是属于惊悚类型的电子游戏。[11]
故事背景主要设定在一座位于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虚构山间小镇——华盛顿州的亮瀑镇(Bright Falls),而游戏主要进行的地点则位于亮瀑镇中的各个区域,包括夜间的森林、国家公园、农场等;其中则穿插著几段较平静、非战斗的日间场景。
《心灵杀手》使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在游戏中玩家必须操控故事中的主角,艾伦·韦克。在游戏中,一股黑暗力量将侵袭人类、动物、甚至是物品。而主要的战斗对象称为“黑暗俘虏”——一种形同黑影,使用铁锤、小刀、铁铲或电锯等武器的杀手。各个种类的黑暗俘虏移动速度、体型大小、防御力和伤害能力也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能够进行短距离的瞬间移动。[12]除了黑暗俘虏以外,玩家也必须应付遭黑暗附身的乌鸦群或是移动物品。
黑暗俘虏受到黑暗魅影的保护,在破坏保护之前任何攻击都是无效的;他们只有在受到光照而失去黑暗的防护能力后才能被武器所伤害。这项设计使得手电筒在游戏中和常规的武器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外,手电筒的光束也能用来瞄准敌人。[12]主角持有的手电筒可以加强亮度以更快速地破坏黑暗的防护,不过这会消耗它的电池电量。除了为常规武器重装子弹外,玩家也必须在手电筒的电量耗尽时更换电池,或是等待它缓慢地自动充电。当光束瞄准敌人的时候,会将其黑暗防护将会透过一个小光圈来表示,它的半径将随光照时间的增长而缩小;一些强敌的黑暗还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恢复。[12]当黑暗防护被摧毁的时候,小光圈便会消失。
主角所能够使用的常规武器包括了左轮手枪、霰弹枪以及猎用步枪。此外,玩家在游戏中经常可以利用环境中的道具(通常是光源)来进行战斗,并可使用信号枪、信号火炬和闪光弹等与光有关的武器或物品攻击敌人;而在特定的战斗场合,玩家也可以使用场景中的大型探照灯来歼灭大量的黑暗俘虏。游戏中的路灯或是其它固定光源则作为安全处以及检查点,黑暗俘虏无法进入,而当玩家站在光源下时也能够较迅速地回复生命值;不过,当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时,生命值也会缓慢地自动回复至一定程度。[12]在某些时候,主角也能够驾驶车辆进行移动;驾驶时,玩家能够透过加强车头灯的亮度摧毁敌人的防护,或者是直接冲撞路上的黑暗俘虏。
游戏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艾伦·韦克所撰写的最新小说——《启程》的原稿。虽然韦克从未记得写过这本书,但是其内容却似乎是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事件。玩家在游戏进行中可以捡拾散落在场景中的原稿,而原稿多半位于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游戏共分为“简单”、“一般”和“梦魇”三种难度模式,有些原稿则是必须要挑战“梦魇”难度才能够取得;不过,原稿的取得与否并不影响主线故事的进行,它们会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出现,而玩家在阅读后通常能够得到提示或是预知即将来临的挑战。其它可收集的物品还包括了咖啡保温瓶、闹钟等。除此之外,游戏中还有一些非主线的任务供玩家进行,包括击倒罐头堆、观看电视节目《夜泉》、聆听广播和阅读告示牌等。其中,广播节目和告示牌则让玩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亮瀑镇的历史、风俗和文化。
剧情
主角艾伦·韦克(Alan Wake)是一位畅销惊悚小说作家。他已经连续两年受脑闭塞所苦而无法写作,于是在妻子艾丽丝(Alice)和经纪人巴瑞·惠勒(Barry Wheeler)的建议下,他决定和妻子一同前往位于华盛顿州山间的亮瀑镇(Bright Falls)度假。[b]当他们抵达之后,艾伦在餐厅向一名不认识的女性索取了度假小屋的钥匙和地图,却没在意她并不是当初艾丽丝安排要会面的屋主[c];他们后来在巨釜湖中一个小岛上的木屋落脚。正当他们卸下行李的时候,艾伦发现艾丽丝把他的打字机也带来了,而她安排这次渡假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化解艾伦无法写作的危机,甚至约好时间让艾伦前往咨询当地的心理医生艾默·哈特曼(Emil Hartman)。[d]艾伦因一时的愤怒而步出小屋散心,却因为听到艾丽丝突然的呼救声而跑回去查看;他在湖水中看见了艾丽丝的影子,于是也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水里。
艾伦在一星期后从一辆撞毁于山壁间的车里醒了过来,尽管情况很明显是他把车子冲向路边,但他却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那里的。[e]他试图走回镇上,却在途中遭受暗影般怪物的追击。后来,一位身着潜水装的人影突然出现,并告诉他如何使用光来击败敌人,以及四处散布的原稿内容代表了什么。那些原稿的标题为《启程》(Departure),作者的署名是艾伦自己;不过,艾伦却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本小说。[f]在回到镇上后,艾伦试图说服警长莎拉·布瑞克(Sarah Breaker)相信有关艾丽丝失踪的事,但莎拉却告诉他,巨釜湖上的小岛自从许久前的火山爆发后就因地震沉没而不复存在了。[g]
在警局停留时,艾伦接到了一通自称是绑架艾丽丝的绑匪的电话,要求艾伦到附近的国家公园和他见面[h]这时,巴瑞也抵达了小镇,并想帮助艾伦拾回那个星期的记忆。[i]当晚,艾伦抵达会面地点,绑匪要求以《启程》的原稿做为赎回艾丽丝的代价后便逃离。艾伦不得已只能试图写出或找寻剩余的原稿,因此当接到老鹿餐厅女店员萝丝宣称取得了他的原稿时,便与巴瑞一同前往露营区,然而却遭到被黑暗碰触的萝丝下药迷昏。艾伦入夜后醒来,发现FBI的奈丁格探员(Nightingale)前来拘捕两人,为了不与绑匪失约,艾伦只好留下巴瑞自行逃走。尽管艾伦在突破黑暗俘虏的重重阻挠后抵达指定的地点,绑匪却迟迟未现身[j],直到入夜才打电话告知要换地方碰面。艾伦在愤怒和疑惑之下,再一次前往镜峰寻找绑匪,却发现绑匪恐惧地跪在地上,随后艾伦就与绑匪一同被一股黑色暗龙卷风吞噬。
艾伦在哈特曼医师的湖畔山庄中醒了过来[k];他发现绑匪其实是哈特曼医师的雇佣,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绑架艾丽丝。黑暗魅影突然袭击山庄,艾伦与巴瑞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逃离。[l]为了寻找安德森兄弟给的提示,两人前往安德森农场,并在那里发现了安德森兄弟过去创作的唱片。从歌曲之中,艾伦确信他必须去找人称灯泡女的辛西亚·威弗(Cynthia Weaver)以解救爱丽丝[m]。决定在农场度夜的两人,喝了安德森兄弟的私酿酒沉沉睡去,同时唤醒了艾伦所失去的那一周的记忆[n],而潜水夫——也就是汤玛士·赞恩(Thomas Zane),是艾伦在潜意识中写入原稿的光明力量,以对抗黑暗魅影的控制。[o]不过当他们醒来时,却已被奈丁格探员逮个正著。
由于诸多过度的行为,让警长莎拉对奈丁格相当不满,随后奈丁格探员在三人眼前被黑暗吞噬,让莎拉决定相信艾伦,并跟着艾伦和巴瑞一起逃离黑暗魅影的追杀。艾伦、巴瑞和莎拉三人循线找到了“光明之女”辛西亚·葳弗,她为了免受黑暗魅影的攻击而隐居在四周围绕着光线的发电厂。[p]她带领艾伦前往保护着能够击败黑暗魅影武器的“光明之室”;艾伦发现那是他曾经送给爱丽丝的“神奇开关”,虽然外表只是一个普通的零件,但却因为艾伦的写作而充满魔法力量。于是,艾伦决定独自返回巨釜湖,使用神奇开关摧毁黑暗魅影、完成《启程》的原稿以救回艾丽丝,并恢复小镇的宁静。[q]击败黑暗魅影后,艾伦跳入湖中,回到湖中小屋继续未完的《启程》。[r]当艾丽丝苏醒并游到岸边幸存时,艾伦仍留在了小屋之中。
后续的两个特集“信号”和“作家”则延续了原故事的内容。艾伦在拯救了艾丽丝以后,自己却被困在黑暗深处的小屋中;艾伦本体因为脑中布满了黑暗而失去了控制。理性面的艾伦在赞恩和幻影巴瑞的帮助下,试图逃脱黑暗深处;最后他回到了小屋中,解救了濒临崩溃的自己,并决定开始撰写《启程》的续作——《回归》(Return)。[s]
开发
《心灵杀手》是由曾经闻名于制作《马克思·佩恩》和其续集《马克思·佩恩2》的芬兰游戏工作室——绿美迪娱乐所开发。在《马克思·佩恩2》发行之后,绿美迪花了一些时间“度过紧迫的财政困难”[13],并开始为新作品的计划提出各种想法。而其中的一项计划便是《心灵杀手》。[13]
游戏的开发计划最早于2005年E3电子娱乐展上公布,开发人员提到它将会在“下一代的电子游戏机和个人电脑”上发行,并向记者不公开展示了一个技术演示版。[14][15]2006年,绿美迪宣布将和微软游戏工作室合作,并将这款新作独家发行于微软的Xbox 360以及当时最新的PC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上。[16][17]此外,当时绿美迪也陆续公布了一些游戏初步的画面和构想。[18]
首次公开后的四年以来,开发人员对外展示的都是Windows版本的游戏画面;直到2009年,绿美迪才正式宣布他们当时仅有开发Xbox 360的版本,而是否要制作PC版本则是由微软方面来决定。[19]2009年8月,开发人员宣布本作已经大致“完成”,并将进行最终的修改和润饰。[20]《心灵杀手》于2010年4月7日起发放给生产商,并于同年5月正式发行。游戏正式发行时,绿美迪则表示PC的版本“目前并不在考虑之列”[21];直到将近两年以后的2012年,绿美迪才终于确认了发行PC版本的计划。[22]
起初,绿美迪计划将亮瀑镇设计成一座如同侠盗猎车手系列中那种玩家能够随意漫游、沙盒类的开放式城市。在试行这个想法后的六个月,开发小组决定放弃这个选择,因为它与原本游戏所希望呈现的步调,和惊悚的叙事风格有所冲突。[23][24][25]游戏中主要的敌人——黑暗俘虏的设计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先将角色的概念模型画好在纸上,再将水倒上去并让墨水晕开,使得它能让人更有“暗影和鬼魅”般的感受。[26]主角艾伦·韦克的外观则是采用“概念照片”的模型来设计,而不是较传统的手画稿。[26]此外,为了要在游戏中呈现出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环境和布景,绿美迪特地派出了一个制作小组前往当地撷取了大量的相片和视频。[27][28]
《心灵杀手》中所有角色的电脑模型都是参考自真人模特儿。艾伦和艾丽丝两人的模特儿分别是伊尔卡·威利(Ilkka Villi)和乔纳·耶尔文佩(Jonna Järvenpää),他们同时也是其中唯二的芬兰籍模特儿;其余的角色则都是美国籍。[29]配音的部分则是在各个区域的版本中都有不同语言的人员负责担任。[30]
影响和引喻
《心灵杀手》的制作受到了许多电影、电视剧以及书籍的影响,除了在剧情中有所影射之外,同时也是对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致敬。绿美迪表示,这种和其它流行文化作品有相似主题或场景的引喻手法是为了要“让玩家能够在游戏中找到令人感到熟悉的元素,并为游戏试着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解;那种理解在游戏中的呈现或许与众不同,但却仍然能够在别种形式的作品中找到熟悉感。”[31]
游戏最大的灵感来源之一是畅销小说家史蒂芬·金;游戏故事中的主角也是一位作家,而他的作品内容在其现实生活中成真,这件事便是取材自史蒂芬·金当初在他的数本著作中首创的想法。[32]此外,主角韦克在游戏中有部分的台词甚至直接提到史蒂芬·金;游戏开始的动画中,韦克便引用了他在一篇惊悚电影评论里所说的一句话。[33]而游戏中也有不少桥段和元素取材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的电影《闪灵》,其中一处场景便是和电影中外型相似的花园迷宫。[31][34]开发小组在制作时曾向金要求在游戏中引述他的话的许可,而金也在游戏发行之后收到了一份作为答谢礼,但却因为他没有Xbox 360而无法试玩。[35]
游戏的背景亮瀑镇是取材自1990年代初的电视剧《双峰》,它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华盛顿州的一座虚构小镇。[32]而游戏中攻击主角的乌鸦群则是源于导演亚佛烈德·希区考克的作品《鸟》。[31][36]
游戏中,玩家在亮瀑镇的一些地方能够找到可以播放《夜泉》节目的电视;这个节目的灵感取材自罗德·瑟林于1950年代末制作的故事选连续剧《阴阳魔界》,游戏模仿了它的黑白画面、片头动画以及旁白特殊的叙事风格。[37]
游戏里也有一些元素引喻了先前绿美迪的作品《马克思·佩恩》。玩家在游戏中能够到处寻找散落的原稿,它们通常能够给予玩家提示或是预知他们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件;不过,在游戏第2集一开始所收集到的两份“骤停”原稿则和游戏剧情毫无关联。一般的原稿都是由艾伦·韦克的配音员马修·普里塔念出,而这两份原稿的配音则由《马克思·佩恩》主角马克思·佩恩的配音员詹姆斯·麦卡弗里担任。此外,原稿的字体和页面风格也都受到了《马克思·佩恩》中马克思·佩恩独白时的画面的影响。[38]
《心灵杀手》也承袭了绿美迪自《马克思·佩恩》系列以来在游戏中融入北欧神话元素的传统;本作中做为其代表的即是游戏里的角色安德森兄弟(The Andersons),他们两人在故事中曾于1970年代组成一个名叫“亚萨神域的古老众神”(Old Gods of Asgard)的摇滚乐团。[39]
剧集式架构
《心灵杀手》剧集 |
---|
主线故事:
DLC:
|
《心灵杀手》使用了和悬疑电视剧相似的架构来展开情节,游戏中每一集的剧情都引出了一道新的谜题,进而完成整个主线故事。[31]因此,游戏的主线故事被分成了六集,每一集都含有和电视剧相似的叙事及桥段元素,每集结束时用来吸引玩家投入后续剧情的悬宕片段便是其例。还有一项取自电视节目的重要元素就是每集开头的“前情提要”,在前情提要中,主角的配音员将重述之前的剧情;这是为了让玩家“能够重拾先前故事的记忆,并快速融入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剧情中。”[31]此外,每集结束时都会播放一首不同的歌曲,这个做法则是取自一些电视节目片尾时谢幕画面的背景音乐。
主线游戏共分为六集,后来亦发行了做为DLC的两个特集“信号”和“作家”;它们合称为故事的“第一季”,其架构使得它的背后可能有更长的潜在剧情。在主线故事的设计中,主角在最后终于达成他的目标而有了完美的大结局;不过,两个特集却延伸了结局后的剧情,开发人员称那是为了“延续原作的故事,并同时做为和下一季相接的桥梁。”[25][40]虽然游戏的开发人员曾表示有兴趣制作《心灵杀手》的第二季(或称后传、续集)[21],但是到目前为止都仍未有相关的消息和计划发布。
绿美迪娱乐为了要呈现一个特殊的叙事风格和步调而选择了类似电视连续剧的游戏架构。开发人员认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透过盒装版产品来收看某些电视连续剧(例如深度串联的《LOST文件》系列)是一种“‘消费媒体’的自然方式”;而在故事相对较长的游戏中,这种剧集式的架构就是一种较佳的诠释方法。[31][36]此外,绿美迪也称赞了《LOST文件》和其惊悚电视剧风格的步调。[34]
植入性营销
《心灵杀手》中也出现了一些真实的产品或商标。游戏的开发人员称,当他们在使用植入性营销时“很保守且对玩家非常细心谨慎”,而他们的目标是要“让整个游戏的世界看起来更真实,而非直接把广告贴在你的面前”。[41]
这种植入性营销手法的例子最主要包含了可捡拾的劲量牌锂电池(用于手电筒),以及电信公司威讯无线的广告。威讯无线的行销除了游戏中移动电话的屏幕上显示商标外,还有一些游戏中互动式电视会播放的30秒广告片段;此外,在特集“信号”中的某一段电话对话中出现了威讯的广告词“你现在听得到我吗?”。而亮瀑镇里也散布着一些挂有劲量和威讯广告的看板。福特和林肯两种品牌的汽车也曾出现在游戏中。[42]
游戏中也出现了一些和微软相关的品牌。例如:主角艾伦和他妻子的车上装有微软合作开发的车内娱乐系统福特SYNC、诊所的场景中可以见到一台Xbox 360和放在它旁边的虚构游戏《夜泉》(它同时也是DLC中的可收集物品)等。此外,在游戏中的许多场景都能找到隐藏的微软条码,玩家可以使用现实中的移动设备扫描它们;有些条码扫描后会自动导向至游戏角色的语音信箱号码、其它的则是一个由威讯赞助的网站链接,玩家可以透过它下载《心灵杀手》的独家额外内容[43](此项功能只适用于美国地区)[41]。
原声带
游戏的作曲家是派特利·阿兰科(Petri Alanko)。[13]原声带中除了游戏的背景音乐外,还包含了堕落诗人乐团在其第四张录音室专辑《暮光戏院》中收录的单曲《War》。山姆·莱克说道,那首歌“……是《心灵杀手》原声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其歌词所表达的主题也和游戏的剧情强烈相关。”[44]堕落诗人也以“亚萨神域的古老众神”为名为游戏录制了两首原创歌曲《Children of the Elder God》和《The Poet and the Muse》。该乐团曾引用莱克的诗作为歌词谱写了绿美迪前作《马克思·佩恩2》结束的主题曲《Late Goodbye》;不过,《War》这首歌曲却不是特别为了《心灵杀手》游戏而写的。此外,游戏还使用了大卫·鲍伊等多位歌手的歌曲作为剧集片尾的音乐;哈利·尼尔森的《Coconut》和安阿米·贝尔的《How Can I Be Sure》则曾出现在游戏的数个场景中。2010年7月20日,官方发行了一张收录18首曲目的原声带。[45]
《心灵杀手》原声带 | ||
---|---|---|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1. | Alan Wake | 5:34 |
2. | A Writers Dream | 1:55 |
3. | Welcome to Bright Falls | 4:25 |
4. | Vacation | 2:48 |
5. | Cross That River | 5:38 |
6. | Waking Up to a Nightmare | 2:17 |
7. | The Clicker | 1:51 |
8. | Deerfest | 3:02 |
9. | Taken by the Night | 10:47 |
10. | On the Run | 6:08 |
11. | Mirror Peak | 5:12 |
12. | Tom the Diver | 2:50 |
13. | The Night It All Began | 2:01 |
14. | Bright Falls Light & Power | 3:16 |
15. | Hunters | 5:00 |
16. | The Well-Lit Room | 1:42 |
17. | Water Pressure | 5:33 |
18. | Departure | 3:02 |
限量版原声带 | ||
---|---|---|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1. | A Writer's Dream | 1:53 |
2. | Young Men Dead | 5:34 |
3. | Welcome to Bright Falls | 4:25 |
4. | The Clicker | 1:51 |
5. | How Can I Be Sure | 4:33 |
6. | Tom The Diver (Piano+Cello) | 3:13 |
7. | The Beaten Side of Town | 4:48 |
8. | The Poet and The Muse | 4:17 |
9. | Electrica Cadente | 3:00 |
10. | Tom The Diver (Orchestra) | 2:49 |
Steam典藏版原声带 | ||
---|---|---|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1. | A Writer's Dream | 1:57 |
2. | Welcome to Bright Falls | 4:29 |
3. | The Clicker | 1:54 |
4. | Taken by the Night | 7:45 |
5. | Mirror Peak | 4:33 |
6. | Tom the Diver | 2:52 |
7. | Hunters | 4:45 |
8. | The Well-Lit Room | 1:54 |
9. | Departure | 2:31 |
10. | Children of the Elder God (Old Gods of Asgard) | 3:43 |
11. | The Poet and the Muse (Old Gods of Asgard) | 4:21 |
12. | War (Poets of the Fall) | 5:08 |
13. | Tom the Diver (Collector's Edition Exclusive Mix) | 3:13 |
剧集片尾曲
集数 | 歌手 | 歌曲 | 发行年份 | 长度 |
---|---|---|---|---|
第1集 | 罗伊·欧宾森 | 《In Dreams》 | 1963 | 2:48 |
第2集 | 波 | 《Haunted》 | 2000 | 5:20 |
第3集 | 尼克凯夫与坏种子 | 《Up Jumped The Devil》 | 1988 | 5:16 |
第4集 | 堕落诗人(亚萨神域的古老众神) | 《The Poet and the Muse》 | 2010 | 4:18 |
第5集 | 堕落诗人 | 《War》 | 2010 | 5:05 |
第6集/制作群 | 大卫·鲍伊 | 《Space Oddity》、《Alabama Song》 | 1980 | 5:15 |
特集1 | 安娜·唐涵 | 《No, I Don't Remember》 | 2009 | 3:56 |
特集2 | 流行尖端 | 《The Darkest Star》 | 2005 | 6:42 |
开发小组在制作时曾经考虑使用其它歌曲作为片尾音乐。其中冰金乐团的《Lovely Head》、PJ哈维的《Dear Darkness》以及杰夫·巴克利的《Lilac Wine》曾被考虑作为第2集的片尾曲;第3集则还有汤姆·威茨的《Sea of Love》和《Don't Go into That Barn》、神韵合唱团的《Sit and Wonder》以及拱廊之火的《Wake Up》等选择。[46]
PC版本
虽然微软在Xbox 360版本发行时即决定取消了PC版本的发行计划,但绿美迪的欧丝卡利·哈基宁(Oskari Häkkinen)却提出“PC游戏是绿美迪一脉相传的重要资产”,而开发小组仍然希望能够发行一款PC版本的《心灵杀手》。[47]绿美迪持续向微软施压,希望微软允许它开发PC版本的游戏,并最终于2011年中期获得许可;哈基宁将获得微软许可的部分原因归因于他们的反复请求,同时他还认为微软和绿美迪之间维持的良好关系和时间等因素都使得《心灵杀手》的PC版本能够抢先一步在其续作《心灵杀手:美国噩梦》之前顺利发行。[47]PC版本的制作在一开始便相当热诚,开发人员则是由绿美迪的一个小组和芬兰的一间独立开发商Nitro Games所共同组成。[47]开发小组决定不从头制作起,而是采用Xbox 360版本的原始代码并加以改进、增加新功能以使得游戏能够在日新月异、更加强大的个人电脑中发挥最佳的效果。[47]PC版本的核心确保了游戏能够在使用鼠标键盘或是遥控器的情况下都能够顺畅执行,并且超越了原本Xbox 360所局限的图形显示性能;绿美迪的执行长马蒂亚斯·梅尔林尼(Matias Myllyrinne)表示,那些元素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将这些细节做到完美,游戏将会失去所有原本应有的视觉效果,而带给玩家深刻感受的关键元素也将随之丧失”。[48]PC版本最后在约五个月的时间内开发完成[47],并于2011年12月正式对外公开。[49]
2012年2月16日,游戏本体连同两个DLC特集一起正式透过Steam平台发行。在发行后的48小时,绿美迪便宣布这个版本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他们开发和市场宣传的成本。[50]欧洲的零售版分为普通版以及典藏版,皆由Nordic Games于2012年3月2日发行;后者包含了原声带、《艾伦·韦克文件》(The Alan Wake Files)以及其它特别收录等内容。[51]美国的零售版则是于2012年4月24日由Legacy Interactive发行。[52]
宣传及发行
《亮瀑镇》影集
在游戏上市前的几周,Machinima.com在YouTube以及Xbox Live上发行了一部长六集的商业搭配宣传用短篇真人影集《亮瀑镇》(Bright Falls)[53]。影集的剧情是《心灵杀手》主线故事的前传,并由菲利浦·范恩(Phillip Van)合作编剧及导演[54]。故事的场景即是后来游戏中艾伦·韦克抵达的亮瀑镇,而主角则是一位前往当地洽公的报社记者杰克·费雪(Jake Fischer)[55]。
影集中有几位角色后来也出现在游戏中,他们包括餐厅的服务生萝丝(Rose)、哈特曼医生、电台主播派特·梅恩(Pat Maine)以及艾伦·韦克本人;这些角色的扮演者后来也都曾在游戏中担任对应人物的配音员或是模特儿。[55]
在影集中,主角杰克为了采访哈特曼医生出版的新书而前往亮瀑镇,但却发现镇上一股怪异的力量使得他行为不断失控,甚至会在发狂时丧失记忆。他连续几天早晨都从树林中醒来,却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方;他还发现自己渐渐开始抗拒白昼和灯光。随着他待在亮瀑镇的时间愈长,他的行为就显得愈残暴,甚至杀了人;当他发现事态的严重性而打算离开小镇的时候,他却被黑暗魅影给完全吞噬而消逝无踪。视频的最后一幕以艾伦·韦克和其妻子抵达亮瀑镇做结。[53]
发行
《心灵杀手》起初仅发行了Xbox 360的版本。游戏原先预计于2010年5月18日以及5月21日分别在北美及欧洲发行;当它于2010年4月7日起发放给生产商后,欧洲的发行日期提早了一个星期。于是,游戏首先于2010年5月14日在欧洲上市,而北美的发行日期则维持不变[56][57][58][59][60];游戏的中英文合版则是首先在台湾于2010年5月14日上市。[61]2010年11月23日,《心灵杀手》登陆了Xbox Live的随选游戏,其价格为4200点微软积分。[62]直到2012年2月16日,官方才正式发行Microsoft Windows的版本。
《心灵杀手》也发行了一套典藏版。其中包含了一本144页的精装书《艾伦·韦克文件》(The Alan Wake Files)、限定版的原声带CD、开发人员讲评以及一些游戏主题相关的Xbox 360虚拟道具。[63]
追加下载内容
2010年,官方于Xbox Live发行了两个《心灵杀手》的“特集”作为原游戏的追加下载内容(DLC)。它们的故事延续了原本的结局,并为将来可能会开发的续作作出铺垫。其第一集“信号”和第二集“作家”分别于2010年7月27日及10月12日发行[64][65],其中每一集的售价都是560点微软积分。[66]
下架风波
由于游戏中音乐版权的争议,绿美迪遗憾地宣布,游戏的数码版自2017年5月16日起从Steam、GOG、Humble Bundle、Xbox商店等网络销售平台下架。[67]历经一年多的沟通协商后,2018年10月25日,绿美迪宣布《心灵杀手》重新上架Steam、GOG、Humble Bundle等网络销售平台,并感谢微软作为发行方在其中起到的帮助。但原Xbox 360的数码版本在Xbox商店依旧无法下载[68]。
评价
媒体评论
评价 | ||||||||||||||||||||||||||||||
---|---|---|---|---|---|---|---|---|---|---|---|---|---|---|---|---|---|---|---|---|---|---|---|---|---|---|---|---|---|---|
| ||||||||||||||||||||||||||||||
|
《心灵杀手》在评论界中受到了媒体广泛的好评。游戏的Xbox 360以及PC版本分别在GameRankings网站上获得了83.64%和82.50%的分数,而在Metacritic网站上的得分则皆为83/100。[69][70][71][72]《新西兰先驱报》的麦特·葛林诺普(Matt Greenop)称“这款游戏是自2010年以来最创新且最有趣味的作品之一。”[82];Kotaku的主编布莱恩·克里森特则说道:“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体验到这种玩起来像是款游戏但同时却充满了电影般感染力的作品……《心灵杀手》给人的体验强而有力,它会让你在完成游戏后几天还在不停回想它,并意犹未尽……它重新定义了互动式的故事叙述。”[83]IGN的查理斯·欧耶特(Charles Onyett)更颁给了它“编者特选奖”,并形容游戏“一旦开始后便让人爱不释手”。[80]
许多评论家都对游戏的气氛、步调和剧情的呈现方式等赞赏有加。《独立报》的麦可·普兰特(Michael Plant)称游戏中“完美无瑕的步调”能够让玩家获得“使人着迷的游戏体验”,且认为游戏的剧情“给人的体验就是这一代游戏机所能够表现的极致”[84]。《每日电讯报》的编辑尼克·柯文(Nick Cowen)形容游戏中的气氛能够“……让一个人从安全祥和的感受跳脱至令人窒息的恐怖威胁和预感之中……”,同时认为游戏的剧情是游戏“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特色之一”。[85]《旧金山纪事报》的德克·拉莫斯(Dirk Lammers)和《纽约邮报》的威廉·维特加(William Vitka)都认为,游戏恐怖的气氛能够“使玩家时时刻刻都非常紧张”。[86][87]葛林诺普在评论中也赞赏了游戏“完美的步调”和它的剧集式架构,并认为游戏的故事剧情能够“令人毛骨悚然”。[82]GameTrailers的评论则对游戏能够“让玩家完全陷入其扭曲噩梦中”和感受到“真实恐惧感”的呈现方式赞赏有加。[79]
此外,游戏的战斗元素、音乐和视觉效果也受到了不少好评。柯文认为游戏“极为壮丽”的画面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亮瀑镇场景中不论是在建筑、植被、气候和光线的设计上都非常地“栩栩如生”;他同时也赞赏了游戏的战斗系统,认为它能够“让玩家感受到永无止尽的威胁”。[85]而欧耶特以及GameSpot的汤姆·麦殊(Tom McShea)等人也都在评论中称赞了游戏微妙的光线效果[78][80]。葛林诺普和维特加等人都对游戏的图形和环境设计赞赏有加,后者还认为其战斗场景的“复杂程度让人惊艳”[82][87]。麦殊和欧耶特都赞赏了游戏出色的原创配乐和其它的引用插曲、“令人满意”的战斗系统和“巧妙”的收集品,此外欧耶特还特别称赞了游戏“饶富趣味的玩法”以及“出色的视觉效果”[78][80];而克里森特则是认为游戏中使用光作为战斗工具的设计非常出色[83]。VideoGamer.com的汤姆·欧瑞(Tom Orry)则赞赏了游戏“巧妙的旁白叙述”、“惊人的气氛”和原声带,并认为游戏的原声带是“我所听过最棒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子游戏配乐之一”。[88]Eurogamer的艾莉·吉布森(Ellie Gibson)也认为游戏使用了一个“干净俐落的战斗系统”。[75]
对游戏的批评则包括了过短的游戏长度、欠佳的动画效果和虎头蛇尾的剧情等。柯文和克里森特两人都认为它虽然在气氛和剧情的设计上分外出色,但游戏的长度却“相对太短”。[83][85]麦殊则在评论中称游戏缺乏“让人意外的、印象深刻的游戏场景”。[78]维特加和欧耶特两人都对游戏的故事设计有所批评,后者更认为它的编剧“不够均衡”,而其“薄弱的结局”则是最大的遗憾之一。[80][87]柯文在他的评论中写道,游戏中许多角色的脸部表情动画“不够细致”;而维特加亦对游戏的动画有所批评。[85][87]克里森特则认为,虽然游戏“拥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但和主角艾伦·韦克与他妻子之间相处背景有关的资讯则略显不足。[83]
所获奖项
《心灵杀手》所获奖项列表 | ||||||||||||||||||||||||||||||||||||||||||||||||||||||||||||||||||||||||||||
---|---|---|---|---|---|---|---|---|---|---|---|---|---|---|---|---|---|---|---|---|---|---|---|---|---|---|---|---|---|---|---|---|---|---|---|---|---|---|---|---|---|---|---|---|---|---|---|---|---|---|---|---|---|---|---|---|---|---|---|---|---|---|---|---|---|---|---|---|---|---|---|---|---|---|---|---|
|
《心灵杀手》曾在2010年的电子游戏界中获得了不少奖项以及提名。其中,《时代》的编辑曾将《心灵杀手》列为2010年度十大游戏的第一名。[5]在IGN的2010年度最佳Xbox 360游戏奖项中,《心灵杀手》获选成为“最佳惊悚游戏”[99],并获得了“最佳故事”[101]、“最酷的气氛”[102]、“最创新的玩法”[103]以及“最佳角色”(艾伦·韦克)等荣誉的提名。[100]游戏在2010年的史派克电玩大奖中被提名为“最佳Xbox 360游戏”,并在第2届的年度内行游戏大奖(Inside Gaming Awards)中获得了“最佳配音”、“最佳音效设计”、“最扣人心弦的角色”(艾伦·韦克)等三项提名。[109][110]在GameSpot的2010年度精选奖中,游戏获得了“最佳故事”、“最佳编剧/对话”等七项提名,并获得了读者票选的“最佳原创知识产权”奖。[111]此外,IGN将其列为“最佳现代游戏”中的第61名。[112]
而游戏的原声带也在Square Enix举办的2010年度游戏音乐大奖中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欧洲),其评审认为“新人作曲家派特利·阿兰科为广受好评的《心灵杀手》所创作、而极具扩张性的原声带,透过了它深刻结合的管弦乐、以及心灵上的探索,深深掳获了许多玩家和非玩家听众的心。”[90]
销售
《心灵杀手》曾在英国的销售榜单上排名第二,仅以约1,000份之差落后于《FIFA 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113]研究机构NPD Group的统计数据显示出,游戏首两周的销售量总共是145,000份。[114]一份报告指出,《心灵杀手》是2010年度盗版数量第二高的游戏,仅次于《使命召唤:黑色行动》;而其统计下载量已经超过110万次。[115]IndustryGamers的一项报导则曾表示,《心灵杀手》的实际销售量其实远超过先前的估计,而应约为140万份左右(截至2011年12月止)。这项数据包含了原本未计入的、随附于2011年Xbox 360假日套组的数码下载销售量;该套组在售出时包含了《心灵杀手》和《极限竞速3》两款游戏的下载序号。[116]
2012年3月13日,绿美迪公开宣布游戏包含Xbox 360和PC版本在内的总销售量已经超过200万份。[117]至2013年5月23日,绿美迪的创意总监山姆·莱克称总销售量已超过300万份。[118]
续集
2021年12月10日,在游戏大奖2021上,绿美迪公布了《心灵杀手2》并放出了首个预告片。
注释
- 游戏台词[119]
- ^ Microsoft Windows版本由绿美迪和Nitro Games共同开发,复刻版则由D3T开发。
- ^ 艾伦:“等这一切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度个假,只有我们两个人,享受宁静的生活。”
- ^ 芭芭拉:“卡尔无法过来,他不幸生病了。但我有钥匙给你,还有去湖边的路线。”
- ^ 艾伦:“艾丽丝?这为什么会在这里?”艾丽丝:“我得向你忏悔,我觉得或许你可以在这地方写作,改变一下环境也许能让你突破…”艾伦:“该死,艾丽丝。你、大家老是…”艾丽丝:“喂,听我说。这里有个哈特曼医生,我读过他的书。他在这经营一间私人诊所,专门帮助艺术家。或许…”
- ^ 艾伦:“我在撞坏的车中醒来,感觉就像是从恶梦中苏醒,然后进入另一场恶梦。我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到这里的,我只知道艾丽丝发生了可怕的事。”
- ^ 艾伦:“这些散落的纸张来自一本叫做《启程》的原稿。这名字是我计划当做下本书的书名,但我还没开始动笔。原稿上的作者是我,可是我不记得自己写过这本书。”
- ^ 艾伦:“我叫艾伦韦克。听着,我出了车祸,而且我太太艾丽丝失踪了。我们住在岛上的小屋里,就在巨釜湖那边。”莎拉:“巨釜湖里没有小岛,自从1970年代火山爆发后,就没有了。”
- ^ 绑匪:“不要再跟警察交涉了,你要是想再看到你太太,就照我说的话做。”
- ^ 艾伦:“我必须在半夜到长老森林国家公园里,某个叫做情人峰的地方与绑匪见面,因此我们计划要租间小屋。”
- ^ 艾伦:“这根本就是浪费时间。那混蛋根本没有来。”
- ^ 哈特曼:“我必须给你点镇定剂,别硬撑著。你才刚度过另一段痛苦的经历。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镇静,我们不希望你又失去控制。你已经在我的诊所待一阵子了,你对太太的死感到震惊,因而引发了心理疾病。你出现了许多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 ^ 巴瑞:“小艾,请你告诉我,我们是要开往离这里最近的‘您已经离开亮瀑镇,期待您下次莅临’看板。”
- ^ 安德森兄弟:“寻找那光明之女,在夜晚来临之时陷入疯狂,那就是重塑命运的方法。”
- ^ 艾伦:“这是酒醉后的疯狂梦境,但又不只是如此。那是事实,被压抑的记忆,只不过是被安德森兄弟的私酿酒唤醒。”
- ^ 艾伦:“现在我全想起来了。我在黑暗中写了好几天,一整周。几乎完成了一本叫做《启程》的原稿。而杰格是我的编辑,在我耳边轻语,确保故事的发展会让她越来越强。尽管她控制了我的头脑,但部分的我仍然保持着清醒,并且把自己的逃亡方式写进故事里。在自己写完故事前把光明带进小屋中,打断了原本黑暗魅影会吞噬整个世界以及所有人类的恐怖结局。赞恩很虚弱,而且人在很遥远的地方。但我把他写进故事里,他的光足以让我重获自由。”
- ^ 艾伦:“呃、你认识赞恩,汤玛士赞恩,而你是歌曲中的光明之女,你可以帮助我。”
- ^ 艾伦:“这是一篇我童年的记忆的自传,但是我从没写过。这是汤玛士赞恩写的,这些东西都不应该存在才对。我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我已经把神奇开关给了艾丽丝,但它却出现在这里。看来,赞恩在我写的故事中,把神奇开关给写出来了。我现在可以找到她了,我可以解决一切。”
- ^ 艾伦:“我能感觉到艾丽丝就在附近。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该如何为《启程》写出结局。有光明也要有黑暗,有因就要有果,有罪恶也要有救赎,无论如何,天平的两侧必须永远平衡。每件事都有代价,这就是赞恩当初所犯下的错误。如果要走进光明,就必须先度过漫长的黑夜。”
- ^ 艾伦:“就这样,我清醒了,赞恩说的对。我又能清楚思考了。可是我无法用他在这里生存的方式活下去,我可能无法再次找回自己。离开这个地方是很困难的事,也许根本不可能。我很容易就会再次分心,在黑暗深处是很容易迷失的。我本来已经准备好要躺下死去,就此消逝无踪。可是现在,还没写出来的作品在等着我揭露,也就是《启程》的续作。”
参考文献
- ^ (英文)Newsdetail. Umbra Software. 2010-05-14 [201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 ^ (英文)McElroy, Griffin. All six episodes of Bright Falls now available online. Joystiq. 2010-05-14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9).
- ^ (英文)Alan Wake — Rick Burroughs. Top of the Heap Reviews. 2013-01-22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 (英文)Taylor, Nicholas. Remedy Speaks Out Regarding Alan Wake's Long Development Time. VGChartz. 2010-10-22 [201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3).
- ^ 5.0 5.1 (英文)Narcisse, Evan. The Top 10 Everything of 2010: Top 10 Video Games: Alan Wake. Time. 2010-12-09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5).
- ^ (英文)Reilly, Jim. Alan Wake's American Nightmare Release Date Announced. Game Informer. 2012-01-23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 ^ (英文)Sliwinski, Alexander. Remedy not done with Alan Wake. Joystiq. 2012-02-09 [201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 ^ (英文)Narcisse, Evan. Alan Wake Creator Explains Why We Are Not Getting A Sequel. Kotaku. 2013-05-22 [201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 ^ Alan Wake 2. Alan Wake. [202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5) (英语).
- ^ (英文)Alan Wake: X10: Cinematic Action Interview. GameTrailers. 2010-02-16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2).
- ^ (英文)Turi, Tim. Interview: Remedy Talks Up Alan Wake DLC. Game Informer. 2010-02-16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7).
- ^ 12.0 12.1 12.2 12.3 (英文)Alan Wake game manual (PDF). Microsoft Game Studios.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8-15).
- ^ 13.0 13.1 13.2 (英文)User "sidetwo". Alan Wake FAQ.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06-12-26 [2010-04-16]. (原始内容 (Forum post)存档于2015-05-08).
- ^ (英文)Surette, Tim. Remedy fixin' up new game for E3. GameSpot. 2005-04-21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 ^ (英文)Kasavin, Greg. Alan Wake E3 2005 Impressions. GameSpot. 2005-05-18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4).
- ^ (英文)Microsoft Game Studios; Remedy Entertainment. Microsoft Game Studios and Remedy Partner In Delivering Alan Wake (新闻稿). GameSpot. 2006-05-09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 ^ (英文)Microsoft Announces Spectacular Windows Vista Title Lineup (新闻稿).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06-05-09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 ^ (英文)Alan Wake Preview. Eurogamer. 2006-10-05 [201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 ^ (英文)Thorsen, Tor. PC Alan Wake's fate TBD — Remedy. GameSpot. 2009-07-15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 ^ (英文)Sliwinski, Alexander. Reassuring: Alan Wake is 'done,' being polished. Joystiq. 2009-08-17 [201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1).
- ^ 21.0 21.1 (英文)Yin-Poole, Wesley. Alan Wake: Remedy Looks Back. Eurogamer. 2010-08-09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3).
- ^ (英文)Yin-Poole, Wesley. Alan Wake PC release date announced. Eurogamer. 2012-02-02 [201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3).
- ^ (英文)de Matos, Xav. Interview: Remedy's Oskari 'Ozz' Hakkinen on Alan Wake. Joystiq. 2010-04-12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7).
- ^ (英文)Ingham, Tim. Alan Wake was nearly a sandbox title.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0-02-17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 ^ 25.0 25.1 (英文)Kietzmann, Ludwig. Interview: Matias Myllyrinne on breathing life into Alan Wake. Joystiq. 2010-04-14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9).
- ^ 26.0 26.1 (英文)Remedy on making Alan Wake. Gamespot. 2010-02-18 [201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7).
- ^ (英文)User "Mr. Dark". Exclusive: The Real World of Alan Wake. Dread Central. 2010-06-07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9).
- ^ (英文)User "MikkiRMD". Post No. 5 in 'Town of Bright Falls — where did RMD draw inspiration?'.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10-10-31 [2012-02-05]. (原始内容 (Forum post)存档于2014-04-16).
- ^ (芬兰文)Alan Wake on oikeasti Ilkka Villi. Tietoviikko. 2008-06-20 [2013-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英文)Alan Wake Voice Cast Set. Andriasang.com.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英文)Parker, Laura (interviewer); Myllyrinne, Matias (interviewee). Alan Wake Post-Mortem Interview with Matias Myllyrinne. GameSpot. 2010-05-09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存档副本. [201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 ^ 32.0 32.1 (英文)Reed, Kristan. Alan Wake Interview. 2005-05-31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 ^ (英文)King, Stephen. Horror Movies: Why Big Studio Releases Are Rare to Scare. EW.com. 2008-07-07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9).
Nightmares exist outside of logic, and there's little fun to be had in explanations; they're antithetical to the poetry of fear.
- ^ 34.0 34.1 (英文)Barker, Jeff. Alan Wake Interview: Oskari Hakkinen. Xboxer360.com. 2010-02-25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 ^ (英文)Stephen King on Alan Wake. Stephenking.com.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8).
- ^ 36.0 36.1 (英文)User "ChadDrake". Alan Wake Preview and Interview. AusGamers.com. 2010-04-23 [201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 ^ (英文)User "MarkusRMD". Post No. 20 in 'Night Springs [Possible spoilers]'.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10-05-07 [2011-01-19]. (原始内容 (Forum post)存档于2015-05-30).
User "MikkiRMD". Post No. 22 in 'Night Springs [Possible spoilers]'.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10-05-08 [2011-01-19]. (原始内容 (Forum post)存档于2015-05-30). - ^ (英文)Alan Wake Easter Egg - Max Payne References. The Easter Egg Archive. 2010-11-15 [201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5).
- ^ (英文)Asay, Paul. Alan Wake. Plugged In. 2010-05-18 [201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And a pair of aging rockers, whose band was named The Old Gods of Asgard, reference Norse mythology.
- ^ (英文)Pakinkis, Tom. Remedy chats Alan Wake 2.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0-09-02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31).
- ^ 41.0 41.1 (英文)User "MarkusRMD". Re: product placement — well done and not over-the-top.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10-01-02 [2010-05-09]. (原始内容 (Forum post)存档于2015-06-04).
- ^ (英文)Dinicola, Nick. Alan Wake and the Proper Use of Product Placement. PopMatters. 2010-05-28 [201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9).
- ^ (英文)Microsoft Tag team. Microsoft Tag Blog: Alan Wake & Tag. Microsoft. 2010-06-09 [201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4).
- ^ (英文)Official Website — Poets of the Fall in Alan Wake. Poets of the Fall. [201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7).
- ^ (英文)Amazon.com: Alan Wake [Original Soundtrack]. Amazon.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7).
- ^ (英文)Songs we considered for Alan Wake. Remedy Community. 2011-01-11 [201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6).
- ^ 47.0 47.1 47.2 47.3 47.4 (英文)Yin-Poole, Wesley. How Remedy convinced Microsoft to let it make Alan Wake PC. Eurogamer. 2012-02-17 [201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9).
- ^ (英文)Winchester, Henry. Alan Wake devs talk self-publishing and dodgy console ports. PC Gamer. 2011-12-21 [201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 ^ (英文)Remedy Entertainment Announces Alan Wake is coming to PC in early 2012. Gamasutra. 2011-12-14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 ^ (英文)Rose, Mike. Alan Wake PC recoups costs in 2 days. Gamasutra. 2012-02-20 [201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 ^ (英文)Premium content unveiled for Alan Wake Collector’s Edition (新闻稿). GamesPress. 2012-02-13 [2012-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 ^ (英文)Cullen, Johnny. Legacy Interactive to publish Alan Wake PC in US. VG247. 2012-03-09 [201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
- ^ 53.0 53.1 (英文)Brightfalls.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 ^ (英文)Gaskill, Jake. Interview: Bright Falls Director/Co-Writer. G4tv.com. 2010-05-25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4).
- ^ 55.0 55.1 (英文)Bright Falls. IMDb. 2010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 ^ (英文)O'Connor, Alice. Alan Wake Gone Gold, Gets New Trailer. Shacknews.com. 2010-04-07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1).
- ^ (英文)Davey, Jamie. Microsoft releases Alan Wake early in Europe. Strategy Informer. 2010-02-12 [201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 ^ (英文)Official Release Dates. IGN. 2010-02-20 [201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4).
- ^ (英文)Official site. Remedy. [2008-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3).
- ^ (英文)Release Dates. Remedy Community. 2010-02-11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
- ^ (繁体中文)《心靈殺手》中文版本週五搶先登場 上市特賣好康方案公布.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0-05-12 [201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1).
- ^ (英文)'Alan Wake' Lights Up Xbox LIVE Games on Demand (新闻稿).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10-11-18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1).
- ^ (英文)User "sidetwo". Alan Wake Limited Collectors Edition announced!.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10-02-11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 ^ (英文)Re: First DLC coming 28 July. Alan Wake Community Forums. 2010-05-13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7).
The episode titled "The Signal" will be available July 27, 2010 on Xbox LIVE.
- ^ (英文)Alan Wake: The Writer — Trailer. Remedy Entertainment. 2010-10-28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存档副本.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 ^ (英文)Kietzmann, Ludwig. Alan Wake DLC episodes priced at $7 each. Joystiq. 2010-06-17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1).
- ^ support(at)steampowered.cn, SteamCN.com and SteamCN 蒸汽动力. Alan Wake由于原声音乐授权到期即将下架,现在起48小时内可从Steam 90% off购买全系列 - 购物心得 - SteamCN 蒸汽动力 - 驱动正版游戏的引擎!. steamcn.com. [201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 ^ Allegra Frank. Alan Wake returns to digital storefronts, thanks to Microsoft. Polygon. 2018-10-25 [2018-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英语).
- ^ 69.0 69.1 (英文)Alan Wake for Xbox 360 – GameRankings. Gamerankings.com. [201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 ^ 70.0 70.1 (英文)Alan Wake PC — GameRankings. Gamerankings.com. [201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9).
- ^ 71.0 71.1 (英文)Alan Wake Xbox 360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Metacritic.com. [201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3).
- ^ 72.0 72.1 (英文)Alan Wake PC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Metacritic.com. [201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1).
- ^ (英文)Nguyen, Thierry. Alan Wake Review for the Xbox 360 from 1UP.com. 1UP.com. 2010-05-05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 ^ (英文)Andy Robinson. Review Alan Wake Review.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0-05-05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7).
- ^ 75.0 75.1 (英文)Ellie Gibson. Eurogamer : Alan Wake Review eurogamer.net. 2010-05-05 [201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7).
- ^ (英文)Reiner, Andrew. Redefining Video Game Storytelling — Alan Wake. Game Informer. 2010-05-05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 (英文)de Matos, Xav. Alan Wake Review. GamePro. 2010-05-04 [201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9).
- ^ 78.0 78.1 78.2 78.3 (英文)Tom Mc Shea. Alan Wake Review for Xbox360 – Gamespot. Gamespot.com. 2010-05-07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0).
- ^ 79.0 79.1 (英文)GameTrailers.com. Alan Wake Video Game Review HD. 2010-05-05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英文)Charles Onyett. Alan Wake Review — Xbox 360 review at IGN. [201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6).
- ^ (英文)Francesca Reyes. Alan Wake Review. oxmonline.com. 2010-05-05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7).
- ^ 82.0 82.1 82.2 (英文)Greenop, Matt. Game review: Alan Wake. The New Zealand Herald. NZ Herald News. 2010-05-13 [201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3).
- ^ 83.0 83.1 83.2 83.3 (英文)Crecente, Brian. Alan Wake Review: Transcending Its Medium. Kotaku. 2010-05-05 [201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 (英文)Michael Plant. Games Reviews: Alan Wake — Gaming, Gadgets & Tech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05-07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0).
- ^ 85.0 85.1 85.2 85.3 (英文)Nick Cowen. Alan Wake video game review — Telegraph.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0-05-06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 (英文)Lammers, Dirk. Review: 'Alan Wake' offers tons of creepy thrills.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0-05-23 [2013-05-22].[永久失效链接]
- ^ 87.0 87.1 87.2 87.3 (英文)William Vitka. Alan Wake:Stephen King, The Game. New York Post. 2010-05-06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0).
- ^ (英文)Orry, Tom. Alan Wake Review for Xbox 360. [201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6).
- ^ (英文)Video Games Awards Winners in 2011.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11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1).
- ^ 90.0 90.1 (英文)Annual Game Music Awards of 2010: Best Score Winners.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10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Annual Game Music Awards 2010: Nominations.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10-12-19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3).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Original IP.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Story.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Graphics, Artistic.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Atmosphere.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9).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Sound Design.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Voice Acting.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Original Game Mechanic.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 ^ (英文)The Best Games of 2010: Best Writing/Dialogue. GameSpot.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 ^ 99.0 99.1 (英文)Best of 2010: Xbox 360: Best Horror Game. IGN.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5).
- ^ 100.0 100.1 (英文)Best of 2010: Xbox 360: Best Character. IGN.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31).
- ^ 101.0 101.1 (英文)Best of 2010: Xbox 360: Best Story. IGN.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6).
- ^ 102.0 102.1 (英文)Best of 2010: Xbox 360: Coolest Atmosphere. IGN.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3).
- ^ 103.0 103.1 (英文)Best of 2010: Xbox 360: Most Innovative Gameplay. IGN.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6).
- ^ (英文)Best of 2010 Awards: Action-Adventure. Shacknews. 2010-12-28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 ^ (英文)Best of 2010 Awards: Game of the Year. Shacknews. 2010-12-31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 ^ (英文)Best of 2010 Awards: New Face We Hope to See Again. Shacknews. 2010-12-27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6).
- ^ (英文)Best of 2010 Awards: Story. Shacknews. 2010-12-27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2).
- ^ (英文)Best of 2010 Awards: Xbox 360 Exclusive. Shacknews. 2010-12-29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2).
- ^ (英文)Best Xbox - Spike TV. GameTrailers. [2010-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1).
- ^ (英文)MACHINIMA.COM ANNOUNCES NOMINEES FOR SECOND ANNUAL INSIDE GAMING AWARDS. Inside Gaming Daily. 2010-11-19 [201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4).
- ^ (英文)Best Games of 2010 Nominees. GameSpot. [201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6).
- ^ (英文)Top Modern Games. IGN. [201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1).
- ^ (英文)GFK Chart-Track: UK News: FIFA Just Holds Off Alan Wake And Lost Planet 2. Chart-track.co.uk. 2010-05-17 [201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2).
- ^ (英文)Sliwinski, Alexander. NPD on the Red Dead, Alan Wake, and Split/Second retail showdown. Joystiq. 2010-07-02 [201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5).
- ^ (英文)"Emesto". Call of Duty: Black Ops Most Pirated Game of 2010. TorrentFreak. 2010-12-28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 ^ (英文)Hopper, Steven. Report: Alan Wake's Sales Closer to 1.5 Million Units. IGN. 2011-12-02 [201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2).
- ^ (英文)Robinson, Andy. Alan Wake sales top 2 million, series 'has a future'.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3-13 [201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5).
- ^ (英文)Matulef, Jeffrey. Remedy on why Alan Wake 2 isn't happening right now.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13-05-23 [201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 ^ Remedy Entertainments. Alan Wake. (Microsoft Game Studios). Xbox 360. (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