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Dwight D. Eisenhower | |
---|---|
第34任美国总统 | |
任期 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 |
副总统 | 理查德·尼克松 |
前任 | 哈里·S·杜鲁门 |
继任 | 约翰·肯尼迪 |
第1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 |
任期 1951年4月2日—1952年5月30日 | |
总统 | 哈里·S·杜鲁门 |
副职 | 亚瑟·泰德 |
继任 | 马修·李奇威 |
第16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 |
任期 1945年11月19日—1948年2月6日 | |
总统 | 哈里·S·杜鲁门 |
副职 | 约瑟夫·劳顿·科林斯 |
前任 |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
继任 | 奥马尔·布雷德利 |
第1任德国美占区占领军司令 | |
任期 1945年5月8日—1945年11月10日 | |
总统 | 哈里·S·杜鲁门 |
继任 | 乔治·巴顿(代理) |
第13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 |
任期 1948年6月7日—1953年1月19日 | |
前任 | 弗兰克·D·法金塔尔 |
继任 | 格雷森·L·柯克 |
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司令 | |
任期 1943年12月—1945年7月14日 | |
前任 | 职务设立 |
继任 | 无 |
个人资料 | |
别名 | 艾克(Ike) |
出生 | 1890年10月14日 美国德克萨斯州丹尼森 |
逝世 | 1969年3月28日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78岁)
墓地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 |
国籍 | 美国 |
政党 | 共和党 |
配偶 | 玛米·艾森豪威尔 (1916年结婚—1969年结束) |
宗教信仰 | 长老宗 |
获奖 | 美国 陆军杰出服役勋章(5枚) 功绩勋章 英国 巴斯勋章 功绩勋章 法国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苏联 胜利勋章 巴西 南十字星勋章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美国 |
服役 | 美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1915-1953[1] 1961-1969 |
军衔 | 五星上将 |
指挥 |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美国陆军参谋长 |
参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4届美国总统
第一任期
第二任期
身后
|
||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英语:Dwight David Eisenhower,/ˈaɪzənhaʊ.ər/ EYE-zən-how-ə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军事家,政治家。他曾在1953年至1961年间任美国第34任总统,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盟军在欧洲最高指挥官,军中士兵都称呼他为艾克(Ike)。
艾森豪威尔出生并成长于堪萨斯州阿比林县一个德裔移民家庭——艾森豪威尔家族。其家族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他的母亲就信仰耶和华见证人。艾森豪威尔本人是直到1952年才开始参与有组织性的基督教会。他于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与玛米·杜德结婚并育有两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其德裔身份被拒绝前往欧洲服役,指派在本土军营训练一支坦克师部队成员。在一战结束后,他又被派往不同军官麾下服役,并于1941年晋升准将。在二战中期美国正式对轴心国宣战后,艾森豪威尔将军负责策划和监督盟军在北非战场的火炬行动和在欧洲意大利南部战场入侵西西里岛,随后更督策对纳粹德国的推进(如诺曼底登陆)。二战结束后,因其战功显赫而被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委任为美国陆军参谋长(1945-1948)、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1953),更被举荐担任为首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指挥官(1951-1952)。[2]
1952年,62岁的艾森豪威尔以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加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其主要的参选意图被认为是阻止其党内竞争对手——即同为共和党籍的参议员罗伯特·A·塔夫脱当选后推行孤立主义政策;塔夫脱因不希望战后的美国再次陷入“对外纠葛”的泥淖而曾公开反对北约成立。艾森豪威尔在该年选举及1956年连任选举中都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连续两次击败民主党籍对手阿德莱·史蒂文森二世。艾森豪威尔任内的主要内政及外交目标是减少联邦财政赤字问题和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1953年于韩战尾声,他在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方时曾扬言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终同意与其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他在核威慑政策方面优先研发偏廉价的核武,同时也减少了对美国各陆军师团的经费。在外交方面,他也延续了其前任总统哈里·杜鲁门的政策,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54年与中华民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签署通过由国会提出的“福尔摩沙决议案”,该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在其认为有必要时,可派遣美军到台湾、澎湖列岛,协助中华民国政府防守第一岛链,驻台美军人数在其任内达到高峰,1958年达2万人。
艾森豪威尔政府曾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给予法国大量战争援助,助其击退越共攻势。而当法国宣布撤军印度支那后,艾森豪威尔又对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国提供了庞大的财政援助。他也曾对于自己政府内部试图在伊朗、危地马拉策划军事政变行动表态支持。然而有时因政治或道义的考量,他也并不是完全赞成同在北约的盟友们;比如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就同苏联共同谴责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并在之后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撤军。同年,他也对于苏联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采用武力干涉表示谴责,但并没有采取外交和或政治措施对苏联实施制裁。自苏联于1957年首度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艾森豪威尔随即授权建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往后二十年的美苏太空竞赛。在他任期的最后时段发生1960年U-2击坠事件,此事更使美苏关系降到冷战以来低点。
艾森豪威尔在内政方面被认为是温和保守派,他在任内持续推行新政并扩大社会保障;同时暗中反对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在国内激烈的反共主张,通过行使行政权为麦卡锡主义时代的结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教育改革方面,他签署并通过了1957年《民权法案》,该法案禁止学校实施种族隔离制度。同时援引《国防教育法》建立了强而有力的科学教育。在他的两届任期内,除1958年的小幅衰退之外,大致上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最后告别演说中,其表达了对美国维持规模巨大的军事开支的危险性和担忧,尤其是造成联邦财政赤字开支以及政府与私营军事制造商之间的特殊性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称之为“军事工业综合体”)。在他卸任后,因其游刃有余的反共立场、在国内推动种族平等以及造就战后首次经济繁荣之类重大贡献,故常被美国人民认为是历届以来最优秀的几位总统之一。
家庭背景
艾森豪威尔诞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丹尼森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家庭,在7个男孩中排名第3,出生名为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进入西点军校后,正式更名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家族本姓艾森豪威尔尔(德语:Eisenhauer,直译为“铁匠”或“工人”),是自1741年从德意志萨尔兰的萨尔布吕肯移民至美国的德裔家庭。他们的家族首先定居予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城,并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迁往堪萨斯州。[3]关于其德文姓氏“Eisenhauer”是如何以及何时被盎格鲁化为“Eisenhower”则说法不一。[4]艾森豪威尔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祖先主要从事农业为生,而其中就包括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高祖父——汉斯·尼古拉斯·艾森豪威尔,他于1741年移居到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5]
汉斯的曾孙大卫·雅各布·艾森豪威尔是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师(1863-1942),其人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父亲。艾森豪威尔的母亲艾达·伊丽莎白·艾森豪威尔(婚前姓斯托弗)出身于弗吉尼亚州的德意志裔新教家族。她于1885年9月23日在堪萨斯州莱康普顿与大卫结婚,婚礼地点举办于他们共同地母校—莱恩大学。[6]据悉,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的血统还包括来自大不列颠岛之英格兰(双系)及苏格兰(母系)的祖先。[7][8]
其父大卫曾在堪萨斯州霍普经营一家杂货店,但由于时年经济不景气致使生意失败,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家里变得穷困潦倒。艾森豪威尔夫妇后为谋生在1889年前往德克萨斯州,但后来于1892年又搬回了堪萨斯州丹尼森。据悉,当时他们的整个家庭财产只有约24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683美元)。大卫也在之后陆续当过铁路机械师、奶油厂工作人员。[6] 直至1898年,艾森豪威尔夫妇才总算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稳定提供了一个安心的家。[9]
早年生活及教育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于1890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丹尼森,是大卫·雅各布·艾森豪威尔和艾达·斯托弗所生七个子女中排行老三[10]他的母亲最初打算为他取名为大卫·德怀特,但在他出生后因考虑到与其父同名而将这名字颠倒过来,以避免家里同时存有两个大卫的混乱场面。[11]大卫·J·艾森豪威尔夫妇所生育地所有男孩都会被称为“艾克”的不同形式;比如其哥哥埃德加“大艾克”和而德怀特则被称为“小艾克”,这个绰号旨在作为他们姓氏的缩写。[12]不过到了二战,艾森豪威尔家就只有德怀特还被称为“艾克”了。[3]
1892年,他们举家搬迁到堪萨斯州阿比林,而艾森豪威尔从此认为那就是他的家乡。艾森豪威尔在儿时曾无意卷入了一场意外事故,该事故致使他的弟弟厄尔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此他在余生中一直感到悔恨。[13]德怀特从小对户外探索活动产生了敏锐而持久的兴趣。他从一位名叫鲍勃·戴维斯(Bob Davis)的文盲那里学会了打猎和钓鱼、烹饪和打牌的技巧,他还因此得以在烟山河畔旁进行野外露营。[14][15][16]
虽然艾森豪威尔的母亲一直对战争持否定态度,但也正是她所收藏的历史书籍激发了艾森豪威尔对世界战争史的启蒙和持久的兴趣。他一直坚持着阅读母亲收藏的书籍,并成为阅读方面的佼佼者。他曾提到在他早期的教育中,他喜欢的科目分别是数学和英文。[17]
他的父母在早餐和晚餐时都会留出特定的时间来进行日常的家庭圣经阅读仪式。家事定期分配在所有孩子中轮流做;其中行为不端者会受到明确的惩罚,这通常是由德怀特的父亲大卫来实施。[18]他的母亲曾是门诺教河边弟兄派的信徒,其后来还与丈夫一起加入了耶和华见证会的前身——即国际学生圣经研讨会。自1896年至1915年,艾森豪威尔家一直是当地教友的聚会场所,不过德怀特本人却从未正式加入该教会。[19]直至1953年,他在长老宗教会接受洗礼,正式成为基督徒。[20]
艾森豪威尔就读于阿比林高中并于1909年毕业。他与其兄埃德加都想上大学,然而他们因家境贫困不能同时支付两个人的学费;随后他们达成君子协议,两人隔一年上大学,而另一人通过工作来赚取对方的学费。[21]但埃德加在大学一年级时因个人原因而转学[22],当埃德加请求因转学留级而再读一年时,德怀特同意了,并因此又工作一年以支付埃德加的学费。好在德怀特在之后也顺利考入大学。[23]在德怀特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因膝盖受伤致使腿部感染并延伸到腹股沟而被医生诊断为有生命危险,医生因此建议截肢,但德怀特对此坚决不同意,结果却出人意料地痊愈了,可他也因此留级不得不重读大一。[24]当时,他的瑞典友人哈兹莱特正申请美国海军学院,并建议德怀特一同申请该校,因为其有“免学费”的好处。于是艾森豪威尔在1911年参加美国海军学院的入学考试且成功通过,但却因其超龄而未被录取,所幸之后获得时任参议员约瑟夫·布里茨的提名而得以进入另一间著名军事学府—西点军校就读。
在西点军校的那段时光,艾森豪威尔总是喜欢强调传统和体育。但他并不重视且很常违反军校规章,这最终导致他以不太理想的军纪评级毕业。而在学科上,艾森豪威尔迄今为止成绩最好的科目被认为是英文;在其他方面,尽管他在总统任期内总是是强调工程学、科学和数学等科目的重要性,但本人在理科成绩成绩实则一般。[25]
在体育方面,艾森豪威尔后来曾提到;“没能进入西点军校的棒球队一直是我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又或许是....我最大的遗憾”。[26]不过他最终仍进入了该校的橄榄球队,[27][28]并在1912年成为跑卫和后卫的首发球员,当时他的对手是卡莱尔印第安人队的传奇球员——吉姆·索普。[29]然而艾森豪威尔在下一场比赛中被擒抱时致使膝盖撕裂,此事也使这成为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正式比赛;后来他在马背上和拳击场上又再次伤到膝盖。[3][14][30]从此他便将体育重心转向了击剑和体操。[3]艾森豪威尔后来还担任了初级校队的橄榄球教练和后援队领班。
他在1915年中等成绩毕业。[31]该班被称为“众星所洛之届”,因为该届有59名(三分之一)成员最终都成为了将军。
个人生活
当艾森豪威尔因服兵役驻扎在德克萨斯州时,他与艾奥瓦州布恩的玛米·杜德相遇。[3] 他们对彼此都一见钟情并开始交往,最终艾森豪威尔在1916年情人节向其求婚。[32]后来由于美国于同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故艾森豪威尔须得服兵役(尽管最后他并没有直接前往欧洲战场),因此他们原定于11月于丹佛举行的婚礼被提前至7月1日。在他们婚姻的前三十五年中,他们的居所曾多次因个人原因而多次搬迁。[33]
艾森豪威尔同玛米育有二子,长子杜德·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生于1917年9月24日,于1921年1月21日死于猩红热,年仅3岁,在之后艾森豪威尔绝少谈论关于其的离世。次子约翰·艾森豪威尔生于1922年8月3日;于成年后在美国陆军服役,退伍后成为作家并担任美国驻比利时大使(1969年-1971年)。约翰·艾森豪威尔的儿子为大卫·艾森豪威尔二世后来与理查·尼逊之女茱莉·尼逊结婚(艾森豪威尔很宠爱这个孙子,如总统寓所的戴维营就是因他而更名)。[34]
艾森豪威尔晚年成为高尔夫球爱好者,并在1948年加入奥古斯塔高尔夫球俱乐部。[35]他在担任总统期间和退休后也经常打高尔夫球,并毫无保留地向公正表达了他对这项运动的热情,有时甚至会在寒冷冬日也坚持着打高尔夫球;对此他曾下令将高尔夫球涂成黑色,理由是“这样能在雪地上能更好地看清它们”。他还在总统寓所戴维营安装了一个小型的高尔夫设施,并与当时的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主席克利福德·罗伯茨成为密友,曾多次邀请罗伯茨到白宫过夜。[36]罗伯茨也是一名投资经纪人,负责艾森豪威尔家族的金融投资。[37]
艾森豪威尔晚年的另一个兴趣是画油画。[38] 儅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时,因去欣赏了托马斯·E·史蒂芬斯为夫人玛米画的肖像后开始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缓解压力,艾森豪威尔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统共创作了大约260幅油画。这些油画大多为写意的风景画,不过也有一些主题的肖像画;如玛米、他们的孙子、英国著名军事统帅蒙哥马利将军、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以及首位共和党籍总统林肯。[39]英国艺术批评家温迪·贝克特修女曾如此评价艾森豪威尔的作品:“...(他的油画)简洁却又认真,这反而使我们对这位沉默寡言的总统的,被隐藏着的另一面感到十分好奇”。不过艾森豪威尔本人在艺术和政治方面都显得很保守,比如在1962年的一次演讲中就谴责现代艺术是“一块看起来像涂满奇怪颜料的破旧帆布”。[38]
美国喜剧剧情片《外场的天使》是艾森豪威尔最喜欢的电影。[40]而他最喜欢的休闲读物是赞恩·格雷的西部小说。[41]据信,艾森豪威尔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他对纸牌游戏很熟练;他在阿比林的那段时光学会如何玩扑克牌,并称这是他“最喜欢的室内运动”。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期间记录了与西点军校同学的扑克牌输赢以在毕业后获得赔金,不过后来他不这么做了,因为他的对手反感还要给他报酬。据他的一位友人称,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学会合约桥牌后,每周有6个晚上都要玩合约桥牌,而这种状态持续了5个月之久。[42]艾森豪威尔在其二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一直坚持打桥牌。比如驻扎在菲律宾时,他就经常与曼努埃尔·奎松打牌消磨时光,还因其高超的技术获得了“马尼拉的桥牌奇才”的诨号。[43]
据说在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任命军事参谋的其中一个不成文的理由就是要能够打好桥牌。他甚至在诺曼底登陆计划实施前紧张的几个星期里也在打牌。而他最敬重的选手是阿尔弗雷德·格鲁特将军,因为他的桥牌技术被认为是当时美国陆军中最好的;据说艾森豪威尔任命格鲁特为北约副手的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桥牌技术。在任职总统期间,每周六晚上在白宫举行的桥牌游戏任期内的个人特色。而他之后确是被认为一个很强劲的玩家,虽然如果按照现代标准,他并不是一个专家。著名桥牌选手和普及者伊利·卡尔伯森将他的游戏技巧描述为“经典并健全”,而且时常有令人称奇之处,他还说:“....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打牌方式来判断他的性格。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冷静而又沉着的玩家,他对损失从不抱怨;但在胜利时能坦然地表现出喜悦之情,而且他从不犯桥牌玩家最失礼的行为—即赢了之后还给你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桥牌专家奥斯瓦尔德·雅各比经常参加白宫的桥牌比赛,他说:“...总统打桥牌比打高尔夫球还要好。他或许很常试图在高尔夫球方面进个九十分,但在桥牌方面,你完全可以说他打的是70年代的水平(艾森豪威尔威本人于1960年代逝世)。”[44]
一战往事
艾森豪威尔自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正式晋升为少尉的他请示上级将其被派往菲律宾驻扎,但被拒未果;最初被指示在后勤部门服役,后来在德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的各个军事营地都在担任低等步兵,直至1918年。在1916年,艾森豪威尔于山姆休斯顿堡驻扎期间,艾森豪威尔曾兼职当地圣路易斯学院(现圣玛丽大学)橄榄球教练。艾森豪威尔后来还因此成为了该校兄弟会“西格玛·贝奇”的名誉会员。[45]在1917年底,当他在佐治亚州奥格尔索普堡负责士兵的训练时,他与其夫人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杜德·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17年,发生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引起美国各界的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艾森豪威尔在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他再次要求将其派往海外为国效忠,但却因其族裔身份而再被拒绝,随后将艾森豪威尔被派往堪萨斯州莱文沃斯堡驻扎。[46]1918年2月,他再被派到马里兰州的米德营与第65工兵队一同服役。该工兵队后来奉上级命令而前往法国,但令他懊恼的是他并没有被允许一同前往;因他接到了前往坦克军团任职的命令并被提升为中尉,[47]负责指挥坦克部队在科尔特营训练乘员,而这也成为了他的首个指挥部队。该兵团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之战旧址。虽然艾森豪威尔和他所负责培训的坦克兵从未正式参加过一战,但他在这段时间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以及评估下级军官的实力并对人员进行最佳安排的准确眼光。[48]
当他指挥的坦克部队接到将前往法国战场的命令时,他曾对此感到无比振奋;然而随后因一战停战协议在他出发前一周就被签署,这使他为国效力的心愿再次落空。[49]尽管他因在国内的优异表现而获得了杰出服务勋章荣誉,却也因数次错过了造成未能前往前线服役的遗憾,以上种种都使他一度感到沮丧和悲痛。[50]但他在美国本土有为部队数千名成员建立装备齐全的营地,并制定了完整的战斗训练计划,以此可证明他军事上的天赋。[51]1917年4月返回西点军校,随后进入装甲部队,在步兵坦克学校负责训练坦克乘员,期间结识康纳(Fox Conner)将军并获得赏识,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中尉晋升到上尉。1922年晋升为少校,在时任第20步兵旅旅长康纳之下担任执行官(XO)。
军官生涯
战后,艾森豪威尔恢复上尉军衔,在几日后晋升为少校,他保持这一军衔16年直至二战爆发。[5] 1919年,艾森豪威尔少校被派往指挥一个横跨美国大陆的陆军机动部队以测试军用车辆耐用性,并顺道沿路宣传国家道路改善政策;而正是这段指挥时期让他明白了改善国内道路的必要性。[52]这也成为其总统任期内特别注重施政方向。
他随后再次被调往马里兰州米德营担任上级军官职务,负责督导一个坦克营直到1922年。在此期间为与时俱进,他也在前往军官学校重新学习,着重探讨了装甲部队在下一场战争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与乔治·巴顿、塞雷诺·布雷特等其他高级坦克军官的密切交流,他对于坦克战的专业知识方面很快学有所成;但之后他们提出的“应以速度为主导并以此发起进攻性坦克战”的前沿想法遭到了上级的强烈反对,因他们认为这种新型战术实在过于激进且不稳定,更倾向于继续使用坦克部队来辅助步兵。艾森豪威尔甚至曾因违背上级指示持续公布这些草拟坦克部署方法受到军事审判的威胁,最终他对这些方案忍痛割爱,不再提起。[53][54]
军事生涯
早年军事生涯
1925年由康纳保举进入指挥参谋学院,1年后以第1名毕业。曾任营长,在美国战斗纪念物委员会担任约翰·潘兴的助理,为战争部助理部长乔治 V. 莫斯利将军担任执行官。以杰出参谋军官著称,后被美国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选中进入陆军部。1935年随导师麦克阿瑟来到菲律宾担任菲律宾政府军事顾问。1936年晋升中校,因军事与哲学观点与麦克阿瑟发生冲突。1939年返回美国,在担任一系列的参谋职位后,1941年6月成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同年9月晋升为准将[55]。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后,在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领导的总参谋部任职,历任战争计划部主任、助理参谋长,虽然从来没有领导大部队作战经历,仍被马歇尔赏识,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为“欧洲战区司令”并很快的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的部队接连受挫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的作战。同年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北非战区盟军总司令”。但他之前从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这次指挥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声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晋升为上将。
1943年6月—8月指挥西西里岛战役,同年11月在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12月因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愿意马歇尔离开华盛顿,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远征军最高总司令”,其后担任大君主作战(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总司令”。他于1944年1月驻伦敦组建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挥霸王行动,进行诺曼底登陆。9月移驻法国正式接管蒙哥马利的地面部队指挥权,指挥攻占德国。在1944年12月20日晋升为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二战结束后曾担任驻德占领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冷战时期
1948年卸下美国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并退出现役,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并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并于1952年正式退出现役后回到哥伦比亚继续担任校长,步入政坛。
总统生涯
总统竞选
1952年退出美国军界,加入共和党竞选总统,为安抚共和党保守派,他挑选理查德·尼克松作为副总统,尼逊的年轻及反共立场起到衬托作用,并提升其政治地位。竞选期间他以“朝鲜、共产主义、贪污”(英语:Korea, Communism, and Corruption)作为口号抨击民主党政府的执政表现,尤其是成功表达反对罗斯褔在雅尔塔协定中对苏联的妥协及杜鲁门对朝鲜和中国的政策。最终,艾森豪威尔凭借442票对89票的压倒性优势成功当选,也使共和党在20年后重新入主白宫。时年62岁,是自1856年以来当选年纪最长的总统(较杜鲁门以现任总统首次当选时年64岁早)。他是20世纪美国唯一一位军界出身的总统,也是自赫伯特·胡佛以来第二位德裔总统,亦是第1位就任总统前未曾担任民选公职的总统,这个记录直到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才被打破(特朗普未有参军和担任民选公职,且当选时年龄70岁)。
司法任命
艾森豪威尔在总统任期(1953-1961年)内共任命了5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 厄尔·沃伦,1953年,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沃伦法院)
- 约翰·马歇尔·哈伦二世,1954年
- 小威廉·布伦南,1956年
- 查尔斯·埃文斯·惠特克,1957年
- 波特·斯图尔特,1958年
其中,惠特克不适合担任大法官并很快退休。斯图尔特以及哈伦二世属于共和党的保守派,而布伦南属于民主党并且成为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重要成员。[56]最重要的是,出乎艾森豪威尔的意料,原本属于温和保守派(共和党)的厄尔·沃伦上任首席大法官后,在其盟友布伦南等人的协助下,最高法院频频作出倾向自由派(民主党)的判决,以至于曾有评论称,属于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来评论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the biggest damn-fool mistake I ever made)”。[57]沃伦主政下的美国最高法院掀起了美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宪政革命,彰显出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深刻信仰,成为了当时美国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的堡垒[58][59][60][61][62]。
内政情况
在国内方面,他和理查德·尼克松及其他自由派共和党人一样支持平权措施,他支持美国最高法院(沃伦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所作的平权判决。在他任内推动并通过1957年民权法案,限制种族歧视法律及取消种族隔离等政策。他并反对麦卡锡主义,因为当调查牵连美国军界的时候,他认为这对美国军人并不敬。
在经济方面,1954年联邦政府通过了补助1亿7,500万于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紧接着在1956年签署了这项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于是州际公路赖以发展的法源与基金得以确认。往后美国高速公路于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长,划过无数都市,对美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任职8年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最安定、繁荣的时期。[63][64]
外交情况
上任后半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他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速发展战略空军,使他成为世界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对苏联及共产党的政权,1953年访问当时佛郎哥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国。1956年艾森豪威尔胜选连任。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威尔访问中华民国(台湾),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于任内访问台湾的美国总统。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伉俪亲至松山机场迎接,艾森豪威尔总统并于傍晚在总统府前广场对500,000群众发表演说。在金门的823炮战时,二人共同发表联合公报,稳固邦谊,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金门隔日炮击之行为,也依《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继续保卫台澎金马,除了派出第七舰队,每年经过台湾海峡协防中华民国之外,也让美国海空军力量直接进驻台湾。艾森豪威尔与蒋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分别各担任盟军于欧洲、中国战区最高统帅[65],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为表示抗议,以“欢迎”和“相送”为名,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进行炮击。
退休生活
艾森豪威尔于1961年1月20日离任总统。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时任总统肯尼迪曾将机密告知艾森豪威尔并与他进行会谈,商讨应对方案。
逝于华盛顿
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华府,享寿78岁。3月29日,他的葬礼在华盛顿国家座堂举行,之后他的遗体供人瞻仰28小时。4月2日,在他的家乡阿比林下葬,他的遗言在下葬的时候进行宣读,其中一句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
著作
-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远征欧陆》1948,中文版1975 三联书店
- 《艾森豪威尔大战回忆录》,中文版1959 解放军总参谋部翻印
-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中文版2010 解放军出版社
-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白宫岁月》1963
- 《白宫岁月 上 受命变革》,中文版两册1978 三联书店
- 《白宫岁月 下 缔造和平》,中文版两册1977 三联书店
-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全四册,中文版1989 东方出版社
- 包括《远征欧陆》和《白宫岁月》的全部内容
荣誉
人物评价
虽然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后期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威尔的历史评价逐渐升高,他经常获评为美国最佳总统前十名。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乔治·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为他所用,还提名并任命了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大法官之一厄尔·沃伦。不少美国的自由派认为他是历任共和党总统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并且印象良好。
轶事
在担任军官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发现他的部队里有两名士兵经常争执。这两人每次见面不是瞪眼就是握拳,有随时打架、拼命的可能。艾森豪威尔觉得这样很不好, 一方面容易出事,一方面容易影响部队里的感情。作为一位擅长劝架的人,艾森豪威尔吩咐那两个士兵一起去擦玻璃,一个擦里面的玻璃,一个擦外面的玻璃。在两个人中间因为有一层玻璃隔着,谁都看得到谁,但是谁也摸不到谁。他们两个人,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脸上的表情都有些怪样子,隔着玻璃看起来实在可笑。起初两人还对绷着脸,谁也不笑;后来,实在绷不住了,都不由得笑了起来。自从这一笑,两人的感情就好起来了。[71]
军阶表
军校生(西点军校): 1911年6月14日 | |
少尉 : 1915年6月12日 | |
中尉 : 1916年7月1日 | |
上尉 : 1917年5月15日 | |
少校(国民警卫队): 1918年6月17日 | |
中校(国民警卫队): 1918年10月20日 | |
上尉(美国陆军): 1920年6月30日 | |
少校(美国陆军): 1920年7月2日 | |
上尉(美国陆军): 1922年11月4日 (因裁军而被免去少校任上尉) | |
少校 : 1924年8月26日 | |
中校 : 1936年7月1日 | |
上校(美国的陆军): 1941年3月6日 | |
准将 : 1941年9月29日 | |
少将 : 1942年3月27日 | |
中将 : 1942年7月7日 | |
上将(美国的陆军): 1943年2月11日 | |
准将(美国陆军): 1943年8月30日 | |
少将(美国陆军): 1943年8月30日 | |
五星上将 : 1944年12月20日 |
资料来源 - 美国陆军委任军官的官方登记册,1946年(205页)
参见
参考文献
- ^ The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Homepage. Eisenhower.utexas.edu.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5).
- ^ Dwight D. Eisenhow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 ^ 3.0 3.1 3.2 3.3 3.4 Barnett, Lincoln. General "Ike" Eisenhower. Life. November 9, 1942: 112 [May 31,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 ^ Korda, Michael. Ike: An American Hero. 2007: 63 [July 22, 2012]. ISBN 97800617449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 ^ 5.0 5.1 Ambrose 1983,第14页
- ^ 6.0 6.1 Ambrose 1983,第16–8页
- ^ Ancestors of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PDF). [2021-04-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1-25).
- ^ Eisenhower Ancestry. [202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 ^ Ambrose 1983,第19页
- ^ D'Este, Carlo.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New York: Macmillan. 2003: 21–22 [September 13, 2016]. ISBN 08050568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 ^ Ambrose 1983,第18页
- ^ Ambrose 1983,第22页
- ^ D'Este, Carlo.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New York: Macmillan. 2003: 31 [June 12, 2020]. ISBN 08050568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 ^ 14.0 14.1 Eisenhower, Dwight D. (1967). At Ease: Stories I Tell to Friend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 ^ D'Este, Carlo (2002).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p. 25.
- ^ Getting on the Right TRRACC (PDF). Lesson Plans: The Molding of a Leader. Eisenhow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 [April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26).
... Ike spent his weekends at Davis's camp on the Smoky Hill River.
- ^ Ambrose 1983,第32页
- ^ Ambrose 1983,第25页
- ^ Bergman, Jerry. "Steeped in Religion: President Eisenhowe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Jehovah's Witnesses", Kansas History (Autumn 1998).
- ^ online "Faith Staked Dow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February 9, 1953.
- ^ Ambrose 1983,第37页
- ^ Eisenhower: Soldier of Peace. 时代杂志. April 4, 1969 [May 23,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4).
- ^ Public School Products. 时代杂志. September 14, 1959.
- ^ Ambrose 1983,第36页
- ^ Ambrose 1983,第44–48页
- ^ President Dwight D. Eisenhower Baseball Related Quotations. Baseball Almanac. [May 23,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1).
- ^ Eisenhower BOQ 1915. Fort Sam Houston. [August 2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7).
- ^ Lt Eisenhower and Football Team. Fort Sam Houston. [August 2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7).
- ^ Botelho, Greg. Roller-coaster life of Indian icon, sports' first star. CNN. July 15, 1912 [May 23,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4).
- ^ Ike and the Team. Dwight D. Eisenhower Memorial. [May 23,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 ^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May 23,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 ^ Richard F. Weingroff. The Man Who Changed America, Part I. fhwa.dot.gov. March–April 2003 [April 1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 ^ Ambrose 1983,第59–60页
- ^ 1976:朱莉娅·尼克松的北京往事. 南方周末. 2006-11-02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7).
- ^ Owen 1999,第165–167页
- ^ Owen 1999,第169页
- ^ Owen 1999,第172–173页
- ^ 38.0 38.1 Beckett, Wendy. President Eisenhower: Painter (PDF). White House History: 30–40. [2021-04-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6-05).
- ^ Dodson, Marcida. New Exhibit Offers a Look at Eisenhower the Artist.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7, 1990 [January 1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 ^ Erickson, Hal. 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51): Review Summary. Movies & TV Dept. The New York Times. Baseline & All Movie Guide. 2013 [September 25,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 ^ Schaeper, Thomas J. Rhodes Scholars, Oxford,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merican Elite. Oxford, NY: Berghahn Books. 2010: 210. ISBN 978-1845457211.
- ^ Smith, Jean Edward. Eisenhower in War and Peace. Random House. 2012: 31–2, 38. ISBN 978-0679644293.
- ^ Manuel L. Quezon: 15 Mesmerizing Facts About Philippines' 2nd President. FilipiKnow. 3 June 2019 [27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美国英语).
- ^ Walker, Karen. D-Day Memories of the Bridge Player in Chief. ACBL District 8. June 2009 [May 2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 ^ We Remember. Sigma Beta Chi. [March 20,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0).
- ^ Ambrose 1983,第61–62页
- ^ Ambrose 1983,第62页
- ^ Ambrose 1983,第63页
- ^ Ambrose 1983,第65页
- ^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MilitaryTimes.com. Sightline Media Group. [30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 ^ Dwight D. Eisenhower. Wikipedia. 2021-04-30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英语).
- ^ Ambrose 1983,第69页
- ^ Sixsmith, E. K. G. Eisenhower, His Life and Campaigns. Conshohocken, PA Combined Publishing. 1973: 6.
- ^ Ambrose 1983,第70–3页
- ^ Ike's Military Career in World War I and II.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2).
- ^ Newton, Eisenhower (2011) pp. 356–7
- ^ From the Archives: Earl Warren Dies at 83; Chief Justice for 16 Years. Los Angeles Times. 1974-07-10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 ^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History. The Atlantic. 2006-12-01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 ^ Truman, Harry. Earl Warren--A Trib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永久失效链接]
- ^ Pederson, William D. Earl Warren. www.mtsu.edu.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英语).
- ^ Horwitz, Morton J. The Warren Court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Winter 1993, 50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 ^ 厄尔·沃伦:让法之正义普照天下. 人民法院报.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 ^ Ike's Interstates at 50. 2016-08-15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2).
- ^ jellyfishing state: 艾森豪與州際高速公路法案. 2008-01-16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8).
- ^ 存档副本. [200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 ^ 66.0 66.1 Awards & Medals |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www.eisenhowerlibrary.gov. [April 2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USA and Foreign Decorations of Dwight D. Eisenhower.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Center. [June 1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8, 2016).
- ^ Questions to the Chancellor (PDF). Austrian Parliament: 194. 2012 [September 3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October 22, 2012).
- ^ 國民政府令. 国民政府公报 (国民政府文官处). 1947-07-14, 第2876号: 5页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 ^ Eisenhower, John S. D. Allies. 1982.
- ^ 三百字故事(4)/作者: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外部链接
美国政治职务 | ||
---|---|---|
前任: 哈利·S·杜鲁门 |
美国总统 1953年—1961年 |
继任: 约翰·肯尼迪 |
- 1890年出生
- 1969年逝世
-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内阁
- 美国总统
- 冷战时期领袖
- 美国韩战人物
-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
-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 美国反共主义者
- 纽约州共和党人
- 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 军人出身的总统
- 英国功绩勋章成员
- 西点军校校友
- 美国新教徒
- 德国裔美国人
- 美国军事总督
- 法国荣誉集团军勋章持有人
- 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校友
- 20世纪美国政治人物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艾森豪威尔家族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司令
-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 得克萨斯州丹尼森人
- 大勋位菊花章颈饰获得者
- 世界高尔夫名人堂入选者
- 宾夕法尼亚州军人
- 共和党美国总统
- 20世纪长老会徒
- 20世纪美国总统
- 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 1956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 美国反法西斯主义者
- 云麾勋章获得者
-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