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川街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川街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中期,168 Ma
中国科技馆展示的川街龙、禄丰龙中国龙骨架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科: 马门溪龙科 Mamenchisauridae
属: 川街龙属 Chuanjiesaurus
Fang et al., 2000
模式种
阿纳川街龙
Chuanjiesaurus ananensis

Fang et al., 2000

川街龙属学名Chuanjiesaurus)是来自侏罗纪中期(约1亿6800万年前)中国西南部的一大型植食性四足蜥脚下目真蜥脚类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川街乡的阿纳村。模式种阿纳川街龙Chuanjiesaurus ananensis)于2000年由方、庞、吕、张、潘、王、李、程所命名、叙述[1] ;2011年关谷透重新检视其标本[2];2020年部分原先归至本属的化石材料因为有足够差异而被建立成新属新种川街阿纳龙Analong chuanjieensis[3]

发现和研究历史

1995年,在云南省禄丰县禄丰县恐龙博物馆附近的川街乡阿纳村发现了两具巨大的蜥脚类遗骸,人员开始进行挖掘工作并在其上方建造房舍以防风化造成的破坏。[1]化石原况埋藏的状态引起了大众瞩目,因此决定维持此貌,并在周围建立现代化的展示空间“世界恐龙谷”,2008年开放展出。[2]

作为此挖掘工作的一部分,方晓思等人于2000年命名这些遗骸为模式种阿纳川街龙(C. ananensis,属名和种名都取自发现地),并进行了概述。[1]但因为该份原始描述有些简略,2011年关谷透重新检视了川街龙化石并给出更详尽的叙述。[2]

正模标本(编号Lfch 1001)出土于张和组块状深红色粉砂岩中,确切年代尚不确定,但估计大约是侏罗纪中期。由缺乏头骨的部分骨骼所组成。另外还有三具蜥脚类跟兽脚类时代龙的遗骸一起被发现。只有关谷清楚的指出哪些骨头材料属于正模标本,包含:一系列尾椎、一个肩带、两个肱骨、一个缺手的左前臂、以及一个缺脚的右后腿;另外他还指出第二具骨架(编号LCD9701-I),包含:一系列的11节颈椎、6节个后背骨、4节荐椎、一系列的25节尾椎、缺指的左前肢、左髂骨、成对的耻骨以及左股骨;许多额外骨头材料也被呈现出来,但与前述标本不相吻合,因此未被关谷所归入。[2]2020年,第二具骨架由任鑫鑫等人命名为新的独立物种:阿纳龙属[3]

叙述

体型比例

身长约25米,属于大型。[4]

方给出了五项鉴定特征[1],但这些被发现也存在于其他蜥脚类,例如双后凹加长颈椎、前凹尾椎椎体向后程度渐少,也在马门溪龙上发现。后来关谷整理出完整的鉴定特征:神经棘突起背侧基部发育三道棱脊;后部背椎的下椎弓突呈V形;后部背椎与荐椎神经棘部分融合,最后呈钮扣状扩张;前部尾椎具横向突起,其前缘发育一个板;第二掌骨的宽度小于长度的五分之一;股骨外部具有额外与腓骨接触的关节块,外头宽于内部分隔凹槽。[2]

脊柱

颈部非常长。颈椎呈双后凹(前面凸后面凹)。颈椎加长呈圆柱形。未分叉的神经棘突起少且龙骨消失。颈椎侧面有浅侧凹。直到最后一节已知的颈椎(第十二节长约七十公分)均呈现长度增加,代表全部颈椎有十二节以上。关节突起很长并与颈椎对齐,代表相互活动性低,若川街龙想经颈部抬起竖直,则必须将后腿抬起。颈椎内部充满海绵状空腔。[2]

背椎也是双后凹。底侧有一横凸;侧面有深坑状侧凹,但内部没有任何开口。椎板发育不明显,通常低矮而单一。腰椎短且高并紧密收缩,神经棘高并末端变宽。最后一节背椎与荐骨半融合,其中四节荐椎呈现神经棘融合。最后一节荐椎背侧明显凸出。[2]

尾部相对短且急遽缩窄。前部尾椎前倾且前端空心,向后部变成两侧空心的双凹,再变成两面扁平的上下凹。尾椎缺乏空腔和低矮椎弓。棱脊系统发育不明显,神经棘前后无椎板。前部神经棘呈杆状且向前略弯,向后及向末端越来越横向变平。第一尾椎侧突高,剖面为圆形,前端有道棱脊;往后侧突变成翼形,自第十二节尾椎起消失。前部人字骨笔直加长,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管道上方有一道连接;第二节人字骨末端稍微变宽;中部人字骨更短,侧视中末端呈叉状。[2]

四肢

肩胛骨前下缘有个发育良好的肩峰突,呈圆冠形,向上延伸得远,侧视约为轴的两倍;骨梳外侧有道明显的棱脊;肩胛骨内侧平坦没有棱脊;末端稍微变宽。鸟喙骨前后部呈圆角矩形,后部由圆形鸟喙孔穿透;其下背有一个小的喙形突起。[2]

前肢长约2米。肱骨相当平坦,有窄短的三角嵴向外弯曲;头端强烈圆润;前底部有两道低矮的棱脊。尺骨短实,长72公分;其顶端透过一个深槽三向射线状伸出并与桡骨接触。桡骨细棒状;轴呈一小S形弯曲。垂直长著五只掌骨;第二根特别细长;第四根最长有255毫米。[2]

骨盆中,髂骨相当短,顶部强烈圆润;低前叶倚靠着一个点;后叶向外略呈唇形;后缘几乎融合于坐骨前的短肢。耻骨短实,轴平坦且横宽。两耻骨的坐骨根接缝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粗糙圆形表面。闭孔圆形。坐骨轴很细长。至少在正模标本中,两个坐骨都没有融合。[2]

股骨长137.5公分。第四转子在轴长中心下方形成一低圆冠。大部分基础蜥脚类股骨下侧有两个关节结节,而川街龙的外部有两个骨梳,如同合川马门溪龙,但在内部结节和外部结节之间没有这么深的沟。胫骨非常纤细,长89公分;顶部未从前向后延伸。Crista cnemialis低冠突出至外。腓骨细长呈S形杆状并略带波浪形。踝骨具有相当矮、没有孔的直立分支。[2]

分类

方等人(2000)最初将川街龙放置在鲸龙科,等同现在基础真蜥脚类的总称。[1]关谷透(2011)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发生学分析,根据四节荐椎、背椎气腔化程度弱、近端尾椎椎体前凹、胫骨和腓骨前后凹陷、后部背椎椎体融合等特征,发现川街龙属于马门溪龙科,并与天山龙元谋龙、马门溪龙的种一同组成一个单系演化支。论文以Upchurch等人(2004)[5]、Wilson(2002)[6]为基础,提出了两种系谱树如下所示:[2]

此为根据Upchurch等人(2004)作优化的版本:

真蜥脚类

蜀龙

酋龙

鲸龙

巴塔哥龙

巨脚龙

峨嵋龙

马门溪龙科

中加马门溪龙

建设马门溪龙

合川马门溪龙(正模标本)

杨氏马门溪龙

元谋龙

天山龙

合川马门溪龙(ZDM0126标本)

川街龙

此为根据Wilson(2002)作优化的版本:

蜥脚下目

金沙江龙

珙县龙

火山齿龙

真蜥脚类

蜀龙

酋龙

巨脚龙

巴塔哥龙

峨嵋龙

马门溪龙科

天山龙

中加马门溪龙

元谋龙

杨氏马门溪龙

建设马门溪龙

合川马门溪龙(正模标本)

合川马门溪龙(ZDM0126标本)

川街龙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X. Fang, Pang, J., Y. Zhang, Pan, X. Wang, Li and Cheng. 2000. [Lower,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divisions of the Lufeng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National Stratigraphical Conference of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08-21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Sekiya, T. (2011). Re-examination of Chuanjiesaurus anaensis (Dinosauria: Sauropoda)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Chuanjie Formation, Lufe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Memoir of the Fukui Prefectural Dinosaur Museum, 10: 1-54.
  3. ^ 3.0 3.1 Xin-Xin Ren; Toru Sekiya; Tao Wang; Zhi-Wen Yang; Hai-Lu You. A revision of the referred specimen of Chuanjiesaurus anaensis Fang et al., 2000: a new early branching mamenchisaurid sauropo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 2020,. in press. doi:10.1080/08912963.2020.1747450. 
  4. ^ Holtz, Thomas R. Holtz's Genus List (PDF). 2012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5). 
  5. ^ Upchurch, P., Barrett, P.M. and Dodson, P. 2004. Sauropoda. In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D.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pp. 259–322.
  6. ^ Wilson, J.A. Sauropod dinosaur phylogeny: critiqu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PDF).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13 September 2002, 136 (2): 215–275. doi:10.1046/j.1096-3642.2002.0002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