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
封常清(?—756年1月27日),蒲州猗氏人(今山西临猗县),唐朝名将。
生平
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担任安西副大都护,并且代理节度使之职。第二年,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也是史称大勃律之战。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叛乱,占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封常清入朝觐见唐玄宗,封主动请缨,“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唐玄宗很高兴,加封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让他到洛阳招募军队,“旬日得兵六万”,但由于承平日久,民不知战,而六军宿卫多市井劣徒,不能受甲,实为乌合之众 [1],反观“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六日之内,三战皆败,只得放弃洛阳,西奔陕郡。唐玄宗削其官爵,让他以布衣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他向高仙芝提议退保潼关以拒之,此举果然奏效,安禄山麾下之崔乾祐一时不能攻下。后封常清遭监军边令诚陷害:“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2] 玄宗听信谣言,派遣边令诚赴军中,天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756年1月27日)和高仙芝一起被冤杀于潼关军中。 封常清临刑前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3] 把自己的遗表交给边令诚,请他呈送玄宗,表曰:“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铤。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4] 遂从容就死。封常清被斩后,军队由李承光暂领。此后战事遂旷日持久。
相貌
《旧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封常清“细瘦,目类,脚短而跛……其貌寝”,《新唐书·封常清传》记载“以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尝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褷鲜明,常清慨然投牒请豫。常清素瘠,又脚跛,仙芝陋其貌,不纳。”,意指封常清不但相貌丑陋,而且身材瘦小,斜眼,很可能还有天性长短脚,走路时不平衡,并因此应征高仙芝侍从时一度遭到高仙芝拒绝。《旧唐书·封常清传》还记载封常清“性勤俭,每出征或乘驿,私马不过一两匹”,《新唐书·封常清传》记载“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裁二马”。就是说封常清出征时乘骡(注:旧唐书记载“或乘驿”意思是每次出征有时乘骡,而新唐书仅记载“出军乘骡”),不像一般将帅一样骑着马出征,据《旧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就连动身到东都洛阳招募时也是“乘驿赴东京召募”,[5][6]。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