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寒蝉效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寒蝉效应(英语:Chilling Effect法律用语,是指当下对言论自由的“阻吓作用”——即使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寒蝉效应现在经常以法律或其他行动让公众感受到压力,从而使得合法的讲话被实际上禁止。该词词源自美国法律,早于1950年使用。然而,进一步明确使用,是在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伦南,用在司法判决中,作为一个法律术语。

在中文里,将“Chilling Effect”翻成寒蝉效应,是源自成语“噤若寒蝉”[1]。蝉鸣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于天寒,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中国古代本亦有另一形容寒蝉效应的术语:“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2]

在讨论言论自由时,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法律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不敢发表言论,将导致公共事务乏人关心,被视为过度限制言论或过度维护自身利益的不良后果。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后汉书杜密传》云:“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2. ^ 春秋正义》<卷二十二·昭公六年> 唐·孔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