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埔尾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埔尾村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条客家原居民乡村,与毗连的樟树滩村同属大埔七约中“樟树滩约”的“樟树滩乡”。

历史

大埔尾村由开村至今约200多年历史,原居民均为原籍广东省长乐县何树排(?五华锡坑?)的李姓族人。太公李仕映携子芳远祖移居东莞,三年后再迁移到宝安县(今深圳市)第六都,其后芳远祖举家南迁大埔尾村开枝散叶。

宗祠

村内保留有一座李氏宗祠,建于清朝同治时期,曾于1983年重修,祠门有楹联:“李唐世系;跨海家风”。香港沦陷日治时代,祠堂内的香案和文物尽失,战后才由村民重新添置。宗祠门前设有禾堂,地面采用凹凸不平的石块铺砌,原来是涉及风水问题,后世子孙不可改变。

做社

大埔尾村的村民以往有做银会的习惯,其中一种称为“做社”。“社”在大埔尾又称为“大王”,与“伯公”同属土地神。大埔尾村除了“大王”坛之外,在坛侧建有一个体积较小的“伯公”坛,同受大埔尾和樟树滩二村村民所供奉,两个土地同位于樟树滩村村内,估计在1905年大埔尾分拆成村前已经存在。对两村村民来说,伯公地位崇高,以往每逢有妇人嫁入这两条乡村,拜完祠堂后须先拜伯公,最后才到协天宫参拜。伯公的祭祀用作保护乡村免受海水倒灌入村的威胁,在填海以前,伯公座落的位置就是村口的水口,针对这个功能,樟树滩和大埔尾的伯公亦可称为“水口伯公”。社或大王与伯公不同,代表全村百姓的福祉。在樟树滩,虽然大王与伯公毗邻而筑,但在形制上,大王的坛比较大,上书尊贵的对联“大德巍峨千古仰;王恩浩荡万民安”。而大埔尾村的银会就是为着提供祭品给大王而组织的,故此称为“做社”。对于村民来说,“做社”是每年重要的仪式,故此在正月内进行,而参加者只限于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家,所筹集的金钱,除足够购买祭品外,还能让他们大吃一顿。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