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夏至行动

坐标53°12′N 15°01′E / 53.20°N 15.02°E / 53.20; 15.02 (什切青旧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夏至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45年2月15日-1945年2月18日
地点
结果 苏军获胜
参战方
 纳粹德国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瓦尔特·温克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夏至行动 (德语:Unternehmen Sonnenwende),亦被称为斯塔加德坦克战役[1],是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场装甲攻势行动,是最后一个同类行动。

原计划作为主要攻势,但最终只作为比较有限的攻击,这行动被苏联红军击退,但有助于苏联最高统帅部推迟计划中对柏林的进攻。

计划

这次行动是作为苏联在1945年初对柏林进攻的回应。

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原本计划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实施主要攻势,切断在奥得河以东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部队的前锋单位。苏军将受到来自北面波美拉尼亚什切青旧城西里西亚格沃古夫和南面勃兰登堡固本的攻击[2]。为了推行这些计划,他要求从库尔兰口袋将被围困的师团撤出,以及从意大利挪威抽调部队。而打算用于在匈牙利反攻的 泽普·迪特里希德国第6装甲集团军也将参与。阿道夫·希特勒坚持坚守库尔兰,而部队继续计划中在匈牙利的进攻;该会议迅速沦为了激烈的争执和闹剧[3]

在同意进行更有限的反攻后,希特勒与古德里安接着有一个更加激烈的争执,古德里安坚持由瓦尔特·温克指挥进攻,而不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指挥官)。希特勒因古德里安的提议而“几乎尖叫”,但同意了这一点[2][4]

行动目标

在最后形式上,夏至行动包括一个由武装党卫队第11装甲集团军的3个军实施比较有限的反攻,该集团军目前正在波美拉尼亚,打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矛头。德军最初将沿着围绕斯塔加德东南向阿恩斯瓦尔德50公里长的战线发起进攻,在这里一小撮守军被包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救援科斯琴

德国国防军”原本把行动代号定为爱斯基摩人, 但武装党卫队坚持使用“夏至”作为代号[1]

苏联人的情报

朱可夫已经知道攻击其第61和第2亲卫坦克集团军的德军建制,但没有有关进攻的确实时间和性质的资料[5]

部署

“德国国防军”

超过1,200辆坦克被分配参与进攻,但由于物资严重短缺,只有足够3天的弹药和燃料可立即被使用。[1]

苏联红军

进攻

不是所有的被增援渡过在什切青桥梁的德军单位,在预定开始进攻的2月15日准备就绪。但中路的党卫队第11“北地”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在这天攻击霍什奇诺[2]。最初的进攻是成功的,对方的第61集团军对此感到吃惊,和德军前锋到达被围困的霍什奇诺之外围和解救其守军[2]

一场总攻击在翌日展开[2],同样有一些初步的成功[2],侧翼的德军进一步渗透,而中路的霍什奇诺走廊被扩阔。一些苏军反坦克炮和坦克部队因为重型坦克的攻击损失不少,但德军的虎王重型坦克同时也承受了损失。[2]不久德军的进展缓慢下来,由于苏军的强大阻力[2]及融雪化成泥泞,令超重的德军坦克表现不佳(另一方面,苏军的T-34,即使在这些条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机动性)。

2月17日该攻势的指挥官,温克上将因车祸身受重伤,当时他在参加完在柏林的简报会后驾车回程,在柏林,他从他的司机手上拿下方向盘(该司机已值班48小时)然后他在方向盘上睡着[2],他被汉斯·克雷布斯取代,但最初的命令已经失去了。[2][6],当天晚些时候,朱可夫率领第3突击集团军发动反击,德军的进攻陷入僵局。

德国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在2月18日中止“夏至行动”[2],2月19日朱可夫发起了反攻,使用第61和第2亲卫坦克集团军以及第7亲卫骑兵军意图攻占甚切青,但在重新收复霍什奇诺时陷入大型巷战而陷入僵局[7],德军没有立即撤出,但朱可夫使用第70集团军在2月23日进攻引起了撤退,德军失去或放弃了许多坦克。

结果

尽管最初的成果,这次行动是在战术上是彻底的失败。德军未能攻入科斯琴,在随后撤退中其重型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不过,行动令朱可夫和约瑟夫·斯大林相信进攻柏林的苏军北翼是脆弱的,因此推迟了进攻后者约两个月,同时实施东波美拉尼亚攻势以扫荡波美拉尼亚

相关条目

参考

附录

  1. ^ 1.0 1.1 1.2 Beevor, p.9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Le Tissier, p.101
  3. ^ Beevor, p.89
  4. ^ Duffy, p.181-82
  5. ^ Duffy, p.183
  6. ^ Duffy, p.185
  7. ^ Le Tissier, p.102

53°12′N 15°01′E / 53.20°N 15.02°E / 53.20; 15.02 (什切青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