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
Кронштадт
1942年6月1日,德空军航空侦察时,所拍到的喀琅施塔得号,当时仍在建造中。
概观
舰种重巡洋舰
拥有国 苏联
前型博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英语Borodino-class battlecruiser
次型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
制造厂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
尼古拉耶夫尼古拉耶夫北方造船厂英语Shipyard named after 61 Communards
动工1939年
服役从未服役
结局建造中止,1947年拆解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39,660公吨
满载排水量42,831公吨
全长242.1米(794英尺3英寸)
全宽31.6米(103英尺8英寸)
吃水9.7米(31英尺10英寸)
动力3 × 蒸气涡轮发动机
12 × 水管式锅炉英语Water-tube boiler
最高速度32节(59公里/小时)
续航距离15,372公里(14.5
乘员1,819人
武器装备3 × SK C/34 38厘米双联装舰炮
4 × 152毫米双联装舰炮
4 × 100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炮
6 × 37毫米四联装防空炮
装甲上层甲板:90毫米
下层甲板:30毫米
水线装甲带:230毫米
炮塔:305毫米
炮座:330毫米
司令塔:330毫米
水密隔舱:275~330毫米
舰载机2 × 贝列耶夫Be-4水上侦察机英语Beriev Be-4
1 × 舰载机弹射器

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俄语:Кронштадт;英文:Kronshtadt-class battlecruiser)是前苏联海军于1930年代后期下订的一款大型巡洋舰,正式开发代号为69型重巡洋舰(俄语:Тяжёлы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9:英文:Pr.69 heavy cruisers[1])。

根据1939年8月的建造计划,计划建造同型舰16艘,但在1940年7月和1940年10月分别缩减到4艘和2艘。该型舰计划以重要军事港口或城市命名,实际开工2艘: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尔。

曲折背景

背景

自1922年苏联成立以来,受到俄国内战和一战的摧残,原本沙俄时期的造船产业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苏联也仅仅继承了沙俄时期的一批老旧的军舰。

也正是这样的状况,加上对共产主义的厌恶,当时的西方海军大国完全没有在意苏联,甚至是1922年签订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时都没有邀请苏联参加。

当然除了外部环境对苏联的轻视外,苏联内部在列宁领导时期对发展海军也非常不重视。因为当时大力发展国内基础经济才是重中之重,并且列宁和托洛茨基都认为海军是“资本主义的昂贵玩具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这也让苏联成立初期海军的发展极其缓慢。

但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斯大林掌权时期,此时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外部,在经历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十余年短暂和平的“海军假日”时期后,各个西方海军列强眼看条约快到期了纷纷在私下里又开始了海军军备竞赛,虽然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延续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内容并加了更多的限制,但也挡不住各国私下里积极发展;与其同时,在苏联内部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完成了“计划经济”的转型以及工业化发展,国内生产力和经济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国内资源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向军工业倾斜,也为发展海军铺好了路。

此时正是苏联可以大力发展海军的好时机,斯大林显然不会错过这么一个大好机会,于是开始大力发展海军。

前身 22型巡洋舰

不过苏联对于建造新型军舰方面可以说是毫无经验,于是后来在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Ansaldo)的协助下设计了26型巡洋舰。

在吸收了一些造船技术和经验后,斯大林开始了本国自研军舰的道路,1934年他下令让第一中央造船设计局设计一型可以击败所有《华盛顿海军条约》中的各国条约型重巡洋舰的大型巡洋舰,而由于苏联没有签署华盛顿条约,所以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设计。但设计局提交了诸多方案后,并没有出现一款能让海军满意的设计。

1936年7月,斯大林批准了苏联国防部制定的“大舰队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1937-1943年内建造533艘各类舰艇,打造一支足以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舰队匹敌的苏联舰队。虽然这个计划不切实际,但在当时没人敢对斯大林提出质疑。

之前研制的打击条约巡洋舰的大型巡洋舰的项目在“大舰队计划”中被正式定为“22工程”,也就是“22型巡洋舰”。这次苏联为“22型巡洋舰”定下了确切的指标:排水量2~2.3万吨,航速34节左右,搭载三座三联装254毫米口径主炮炮塔,这种设计指标在当时对苏联依旧是非常苛刻难以实现。

不过,随着1937年“大清洗”运动的开始,负责22型巡洋舰项目的几名设计师先后被捕并被处决,导致22型项目因停滞不前再加上指标问题被取消。

建造

在“22项目”夭折后,苏联海军认为还是需要一款能专门对付敌军巡洋舰的高速舰船,后将“22项目”改为“69项目”,并按照老指标重新开始设计,设计于1938年6月完成。不过此时斯大林又提了一条新的要求,他要求69型巡洋舰的性能可以超越德国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由于沙恩级配备的是九门283毫米主炮,所以这意味着老指标中的254毫米主炮必须得换为大于283毫米的主炮,整个设计也要因此推倒重来。设计部门在研究沙恩级的设计后,将新设计的指标定为32870吨排水量,主炮口径升到12英寸(305毫米),但航速从34节下降到32节。新设计在1938年10月完成。但是这次在向海军部提交设计草案审核时,海军部提出该级的装甲设计太过于薄弱,需要修改。于是设计部门在继续研究了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以及日本海军的金刚型战列舰以后,再次对设计进行了修改,最终设计方案为排水量35000吨,和沙恩级相当,主炮依旧是九门305毫米主炮,航速32节。

这次的设计得到了斯大林本人和海军双方的满意,随后69型首舰喀琅施塔得号和二号舰塞瓦斯托波尔号在1939年11月开始建造,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 1939年,本级开始动工,预计于1944年完工。然而,斯大林的“海军建设计划”远比造船和武器工业所能承担的更为雄心勃勃。这些舰船的设计过程相当复杂且漫长,这是由于不断变换的要求和大清洗造成的。在建造工程开始,一路到两年后的1941年6月22日,武器和机械的模型甚至都还未完成。因此,海军部像是遇见后来的事实,先于1940年从德国购买了12门380毫米SK C/34主炮,以及双联装炮塔——与俾斯麦级所使用的那款相似。为装上这些舰炮,海军部将部分区域重新设计。然而,实际上,直到隔年,即纳粹入侵的那年,都未曾有炮塔运到苏联。

至1941年6月21日,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尔已经分别完成了将近10.6%和11.6%的工程进度。在战争期间,喀琅施塔得的装甲板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被大量拆解用来建造不同种类的防御工事;塞瓦斯托波尔则因尼古拉耶夫沦陷,舰上钢材被大量拆解,其中一部分运往了德国。德国人在撤离时还炸毁了其舰体导致完全报废。

基本配置

喀琅施塔得级的舰体总长250.5米,宽31.6米,水线长240米。满载时的吃水为9.45米。按设计,其标准排水量为35240公吨,满载则为41539公吨。由于其设计图的反复修改,本级的排水量在日后则增加到标准36250公吨、满载42831公吨。由于额外的吃水淹没更多的船体体积,使得满载的吃水深度增加到9.7米,而水线长度更是增长到242.1米。然而,纵使有更大的吃水面积,却未影响机动性,由于苏联研发出更高效的马达,和调整螺旋桨配置,令增重的影响得到缓解,让航速仍旧保持不变[2]

本级的船体非常的饱满,具有0.61的方形系数,这比法国敦刻尔克级的0.54,还有德国O级的0.52,以及美国阿拉斯加级的0.5266还要高,这代表:需要很多马力才能开出设计上的速度。为解决此情况,斯大林决定让本级使用三轴螺旋桨,增加了轴承载和减少了推进效率,减少整体排水量,但缩短了装甲中心部的长度。铆接的船壳由24个横向隔板细分,中心部分使用纵向骨架,而中心部前后的结构则使用横向骨架。305毫米舰炮舰船的稳心高度为2.8米,而380毫米舰炮舰船的稳心高度则降至2.58米。战术直径(回转圆半径)英语Tactical diameter估计约为1200米[3]

喀琅施塔得级舰艇配备两架贝列耶夫Be-4水上侦察机英语Beriev Be-4,这些水上飞机会由放置在烟囱之间,并由位在该处的飞机弹射器发射[4]

装甲

该级的装甲设计部分比较一般,主装甲带厚230毫米。下边缘有弧度,向外倾斜6度。水线装甲带长185米,覆盖了76.8%的水线部分,横向舱壁厚330毫米,后舱壁厚275毫米,并且拥有一个防鱼雷凸起和纵向舱壁.

该级水平装甲比较薄弱,上层甲板只有14毫米厚,下面由90毫米厚的装甲和30毫米厚的碎片装甲。

主炮塔有305毫米厚的正面和背面装甲,125毫米厚的侧面和顶部装甲。副炮塔有100毫米的装甲。防空炮有50毫米厚的装甲。

结局

由于主炮没有就位,这级的建造,基本上已胎死腹中。所以旗舰喀琅施塔得号只完成舰体(建造进度10%),就被搁置在船厂的角落。旗舰都如此对待,更别提二号舰(塞瓦斯托波尔)了。战争期间,苏联曾考虑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但很快地,这个想法被否决。最终,等待两艘船的结局是:战争结束后(1947年)报废。

资料来源

  1. ^ Васильев А. М., Морин А. Б. Суперлинкоры Сталин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Кронштадт», «Сталинград» 3500 экз. М.: Коллекция, Яуза, ЭКСМО. 2008: 39 и др. ISBN 978-5-699-28259-3 (俄语). 
  2. ^ McLaughlin1,第107, 112页.
  3. ^ McLaughlin1,第107, 112, 115页.
  4. ^ Usov & Mawdsley,第382页.

参考书目

  • Budzbon, Przemysław. Soviet Union.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318–346. ISBN 0-85177-146-7. 
  • Budzbon, Przemysław; Radziemski, Jan & Twardowski, Marek. Warships of the Soviet Fleets 1939–1945. I: Major Combatant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22. ISBN 978-1-68247-877-6.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Garzke, William H. Jr. & Dulin, Robert O. Jr. British, Soviet, French, and Dut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Jane's. 1980. ISBN 0-7106-0078-X. 
  • McLaughlin, Stephen. Project 69: The Kronshtadt Class Battlecruisers. Preston, Antony (编). Warship 2004. London: Conway's Maritime Press. 2004: 99–117. ISBN 0-85177-948-4. 
  • McLaughlin, Steve. Question 52/90: Kronstadt and Stalingrad Class Battlecruisers.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91, XXVIII (4): 408–411. ISSN 0043-0374. 
  • Usov, V. Iu. & Mawdsley, Evan. The Kronshtadt Class Battle Cruisers.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91, XXVIII (4): 380–86. ISSN 0043-037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