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哥特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特史》(德语Gotengeschichte,简称 Getica拉丁语原名为 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意为《论该塔伊人人的起源和行为》,由6世纪投效拜占庭帝国东哥特约达尼斯(又译作约尔南德斯、约达尔南迪斯,约生活于500年至555年或560年)写成。该书使用拉丁语,记述日耳曼人(包括哥特族人)、匈人等民族迁入东欧中欧西欧,导致西罗马帝国崩溃的民族大迁徙历程。该书取材自现已散佚的当代史籍,以及约达尼斯的亲身见闻,虽然书中存有内容粗糙、轻信、文笔较差的情况,但因其史料价值,而获得后世史家的重视。

成书背景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约达尼斯[注 1],先祖可能为阿兰人,因世代居于东哥特人的统治下,所以已融入哥特文化。约达尼斯在500年前后生于达尔马提亚(在今克罗地亚一带),曾担任过阿兰贵族的书记,晚年皈依基督教,成为神职人员。6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攻破东哥特王国,约达尼斯投效拜占庭,并着手编撰《罗马史》及《哥特史》。其后,约达尼斯的经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担任普通修道士度过余生,另一种是他被教廷晋升为克罗顿(Croton)主教,后于551年与教皇维吉里乌斯一起到君士坦丁堡。大约555年至560年之间,约达尼斯在君士坦丁堡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去世。[1]

本书的编撰

本书和《罗马史》都是在551年写成[2]。撰写的原因,据约达尼斯自己所说,是由于他的友人卡斯塔里乌斯要求他“放下当前正在从事而且眼看就要完成的编年史(指《罗马史》)撰写工作,转而把元老(指罗马学者卡西奥多卢斯元老,Cassiodorus Senator)那套有关该塔伊人(Getae)的起源以及描述他们从古至今在诸多君王和贵族率领下的行为的12卷文集加以删节,并润色和增补为一本简明易懂的小册子”,于是便着手写书[3]。另据现代学者罗三洋的分析,约达尼斯要向拜占廷君主证明自己的忠诚,以及缓解罗马人和哥特人之间的矛盾,因而撰写本书。本书主要取材自三本已佚的历史文献,就是卡西奥多卢斯元老的《哥特史》、拜占庭史家普里斯库斯的《拜占庭与阿提拉的历史》,以及阿布拉比乌斯(Ablabius)的一部有关哥特人的史书。除此三部书外,约达尼斯还运用他个人的所见所闻,以丰富他的《哥特史》的内容[4]

内容

篇幅梗概

约达尼斯《哥特史》中记述的重要战役──沙隆会战

本书篇幅有60章,以及一篇“前言”,一篇“结束语”。[注 2]书中60章的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13章)描述约达尼斯的所知世界及地理情况;第二部分(第14至23章)描述哥特人与其他日耳曼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哥特自身的分裂过程,以及3世纪后期东哥特王国的建立;第三部分(第24至33章)描述哥特人受匈人的袭击后,东哥特崩溃、西哥特迁徙及侵扰罗马帝国境内的情况;第四部分(第34至50章)讲述阿提拉及其帝国的兴衰、西哥特─西罗马帝国联军与阿提拉之间的沙隆会战、西哥特与西罗马的关系演变,以及西罗马的灭亡;第五部分(第51至60章)讲述哥特人与其他日耳曼民族瓜分西罗马帝国领土,以及东哥特为拜占庭帝国所灭的历史。[5]

书中的重大谬误

本书作者约达尼斯由于很晚才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因此未能完全读懂其他罗马史家的典籍,而本书的写作文风、语法亦较差。又基于编撰时的政治环境与民族感情的影响,书中出现一些较明显的的错误。例如,约达尼斯把哥特人离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迁的时间,从史实中的前1世纪,推前至前15世纪;约达尼斯把哥特人与该塔伊人(Getae)混为一谈,还把该塔伊人与中亚北部平原上的玛撒该塔伊人(Massagitae)等同起来;帕提亚人与亚马孙人被约达尼斯说成是哥特人的一支,但其实他们与日耳曼民族并无亲缘关系。

此外,约达尼斯有时还故意歪曲事实,例如把哥特人说成是主持正义的战士,而哥特人曾经在罗马帝国境内所作的暴行则淡化;为迎合拜占庭帝国政府,又称拜占庭消灭东哥特王国是替天行道等等。[6]

评价

德国学者威廉·马滕斯认为:“《哥特史》存在的意义,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却无论怎样评价也不算过分。这倒不是因为约达尼斯本人在这个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无疑有一些史料,只是因他才得以流传于后世──而是因为他写作本书时所利用的大多数著名的文献,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我指的是阿布拉比乌斯与卡西奥多卢斯关于哥特人的著作,都已经完全地散佚了,是他的这本书保存了其中的一些内容。”[2]

美国学者J. W. 汤普森英语James Westfall Thompson在《历史著作史》一书里指出,约达尼斯的《哥特史》“粗糙、无知,轻信而陈腐(主要表现在他引用古典著作时),而且他的拉丁文也很坏,但他那部《哥特史》还是一部重要著作。他是第一位试图记述日耳曼人迁移史的作家”。另外J·W·汤普森还提出本书的特点,“在所有中世纪历史著作中,也许再也没有哪一部像他这部书这样缺少宗教色彩了。”[7]

中国学者罗三洋认为:“就以其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详细等众多优点,备受后世学者的青睐,成为日耳曼人史、罗马帝国史以及民族大迁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8]

流传情况

《哥特史》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史学界的重视,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8世纪时的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便大段地摘译或简述本书的多个段落。[9]

而本书的中文翻译情况,有中国学者罗三洋的译本。该译本依照19世纪德国学者威廉·马滕斯的德文译本译出。[10]

注释

  1. ^ 约达尼斯名字的拼法有八种:Iordanes、Jordanes、Iordanis、Jordanis(以上四种的发音可译为约达尼斯)、Iornandes、Jornandes(以上两种可译为约尔南德斯)、Iornandis、Jornandis(以上两种可译为约尔南迪斯)。见《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x页。
  2. ^
    《哥特史》全书目录
    • 前言
    1. 世界地理概况
    2. 不列颠岛
    3. 斯堪德扎岛
    4. 哥特人的迁移
    5. 斯奇提亚
    6. 中东
    7. 高加索山区
    8. 亚马孙人
    9. 特勒福斯国王
    10. 哥特与波斯、马其顿
    11. 迪西纽斯的教学
    12. 多瑙河
    13. 图密善皇帝
    14. 阿马尔家族世系
    15. 马克西明皇帝
    16. 奥斯特罗哥塔国王
    17. 格皮德战争
    18. 德基乌斯皇帝
    19. 大瘟疫
    20. 南征亚细亚
    21. 君士坦丁皇帝
    22. 汪达尔战争
    23. 埃尔马纳里克国王
    24. 匈人的入侵
    25. 西哥特人的逃亡
    26. 阿德里亚堡战役
    27. 提奥多西皇帝
    28. 西哥特─罗马同盟
    29. 同盟的终结
    30. 阿拉里克国王
    31. 阿塔乌尔夫与普拉希迪娅
    32. 瓦里亚国王
    33. 盖瑟里克国王
    34. 阿提拉的崛起
    35. 阿提拉的家世
    36. 抗匈联军的组建
    37. 阿提拉的备战
    38. 两军的布阵
    39. 阿提拉的战前演讲
    40. 沙隆会战
    41. 战斗的结局
    42.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
    43. 阿提拉入侵高卢
    44. 提奥多里克国王
    45. 欧里克国王
    46.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 欧里克之死
    48. 东哥特人与匈人
    49. 阿提拉之死
    50. 匈人帝国的崩溃
    51. 小种哥特人
    52. 匈人帝国的遗产
    53. 潘诺尼亚的东哥特王国
    54. 提乌迪米尔国王
    55. 提乌迪米尔的征服战争
    56. 提乌迪米尔与罗马帝国
    57. 提奥多里克的即位
    58. 提奥多里克的政权
    59. 阿塔拉里克国王
    60. 东哥特王国晚期诸王
    • 结束语

    以上各项,依据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约达尼斯《哥特史》各章而成。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i页。
  2. ^ 2.0 2.1 《哥特史》威廉·马滕斯《德文版引言》,罗三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5页。
  3. ^ 约达尼斯《哥特史·前言》,罗三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3页。
  4.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i─xiii页。
  5.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v─xviii页。
  6.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ii─xiv页。
  7. ^ 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一分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14─215页。
  8.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iii页。
  9.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v页。
  10.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x页。

来源

书籍
网页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