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 |
---|
粒子物理学中的味 |
---|
味量子数: |
相关量子数: |
组合: |
味混合 |
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或KM matrix)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它表征了顶类型和底类型夸克间通过W粒子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强度。对二代夸克情形,它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比博在1963年首先给出的,通常被称为卡比博矩阵或卡比博角。1973年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把它推广到三代夸克。三代矩阵含有相位,可以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CP破坏),也被经常用来解释宇宙重子数不对称。CKM矩阵在轻子中的对应是牧-中川-坂田矩阵(Maki-Nakagawa-Sakata或MNS)。
内容
历史
早期的粒子物理模型包涵三种夸克—u夸克、d夸克和奇异夸克。在研究强子的弱衰变中,人们发现奇异数守恒的过程要比不守恒的过程进行得快约20倍。为解释此现象,卡比博引入了一个d夸克和奇异夸克(这两种夸克有相同的量子数)之间的混合角θc[1]。u夸克与d夸克和奇异夸克的相互作用耦合分别正比于此角的余弦(cosθc)和正弦(sinθc)。实验上sinθc约为0.23。
1973年,在一篇发表在日本期刊《理论物理学进展》上的题为“弱相互作用可重整化理论中的CP破坏”的论文中,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把卡比博角推广到三代夸克[2]。他们发现虽然一般的三维幺正矩阵有九个实参数,但是只有四个具有物理意义,而其它的都可以被吸收到夸克波函数的位相中而不为观测。四个物理参数中的一个是位相因子,它提供了CP破坏的微观机制,同时猜测了第三代夸克的存在,因此具有重大的物理意义。他们二人也因而与南部阳一郎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4]。
如今,寻找CKM矩阵参数的微观物理起源是粒子物理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参数化表示
CKM矩阵是一个三维幺正矩阵。 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当初给的表示是[2]:
在标准参数化下,它可以由三个混合角(θ12,θ13,θ23)和一个相位(δ)表示为[5]
其中(u,c,t)和(d,s,b)分别代表三代顶类型(上、粲、顶)和底类型(下、奇异、底)夸克,c12,s12等是cosθ12,sinθ12等的简写。 目前实验给出的数据:
- θ12 = ±0.05° 13.04
- θ13 = ±0.011° 0.201
- θ23 = ±0.06° 2.38
- δ13 = ±0.08 1.20
实验上CKM矩阵参数满足s13<<s23<<s12<<1。 描写这一重要特性的一个常用参数化表示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林肯·沃芬斯坦给出的。记
截止到λ3,CKM矩阵为[6]
幺正三角形
CKM矩阵也可用所谓的幺正三角形来图像表示。最常见的是正交关系
用测量最精确的项(VcdV*cb)来归一,此关系可以表示为复平面上的三角形,其三顶点坐标分别为(0,0),(1,0) 和(,),如右图所示。它的面积与位相参数表示化无关,是刻划CP破坏的不变量。文献中称之为雅尔斯廓格(Jarlskog)不变量。
数学推导
CKM矩阵的数学推导相当平庸。首先任意一个三维矩阵可以写成欧拉形式V=V2V1V3,其中对角块矩阵V1,V2,V3有以下形式(X代表非零元)
其次注意到任意一个二维幺正矩阵可以表为(ε,η,ρ为幺模复数,c=cosθ,s=sinθ)
由此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对角幺正矩阵作矩阵变换
使得
在上式中V2'仍是与V2同形的一般幺正矩阵, 但可以继续在V上左、右相乘与V2'和V3'对易的对角矩阵,即 diag(α,β,β)型矩阵(α,β幺模),使得
最后将所有的对角(相位)变换矩阵吸收到夸克波函数中去,V2',V1',V3'相乘即得CKM矩阵。
参数测量
CKM矩阵元实验测定和最新数据的详细资料,可参阅粒子数据组的网页和出版物[7]
沃尔芬斯坦参数:
- 和雅尔斯廓格不变量:
独立变量的计算
考虑有 N 代夸克 (2N 种风味),那么
- 一个 N × N 的幺正矩阵需要 N2 个实系数来给定 (因为幺正矩阵满足 VV† = I,其中 V† 是 V 的共轭转置,而 I 是单位矩阵) 。
- 其中 2N − 1 个系数不是物理上实际的,因为每个夸克都可以吸收一个相位 (质量本征态和弱作用力本征态各可吸收一个),而全部的共同相位是不可观测的。因此,不受相位选择影响的自由变数总共有 N2 − (2N − 1) = (N − 1)2 个。
- 这其中有 N(N − 1)/2 个是旋转角度,称为夸克的混合角。
- 而剩下的 (N − 1)(N − 2)/2 个就是造成 CP破坏的复数相位。
当 N = 2 时,独立变量只有一个,就是两代夸克间的混合角。当初只有两代夸克被发现时,这是第一种 CKM 矩阵。其角度称为卡比博角度,由尼古拉·卡比博发明。
在标准模型中,N = 3,总共有三个混合角和一个 CP 破坏相位。
与重子生成的关系
CP破坏是解释自宇宙大爆炸以来仅物质存在(即反物质消失)的萨哈罗夫三条件(热力学非平衡,重子数不守恒,C和CP对称性不守恒)之一,因此CKM矩阵在粒子宇宙学中有着重要应用。但是现在公认的结论是实验测量到CP破坏的数量级,远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的重子不对称度,因此重子生成必须有其他的来源。
参考资料
书籍
- 郑大培,李灵峰. Gauge Theory of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基本粒子物理的规范理论].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9. ISBN 0-19-851956-7.
- H. Georgi. Weak Interactions and Modern Particle Physics [弱相互作用和现代粒子物理学]. Addison-Wesley. 1984. ISBN 0-8053-3163-8.
论文
- ^ N. Cabibbo. Unitary Symmetry and Leptonic Decay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3, 10: 531–533.
- ^ 2.0 2.1 M. Kobayashi and T. Maskawa. CP Violation in the Renormalizable Theory of Weak Interaction. Progres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1973, 49: 652–657.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8).
- ^ 闫同民. 与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失之交臂的物理学家. 物理双月刊: 354–357. 2013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website=
) (帮助);|volume=
被忽略 (帮助) - ^ L.L. Chau and W.-Y. Keung. Comments on the Parametrization of the Kobayashi-Maskawa Matri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4, 53: 1802.
- ^ L. Wolfenstein.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Kobayashi-Maskawa Matri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3, 51: 1945–1947.
- ^ K. Nakamura; et al. Review of Particles Physics: The CKM Quark-Mixing Matrix (PDF). Journal of Physics G. 2010, 37 (75021): 150 [2012-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14).
外部链接
- 粒子物理数据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首页
- 康奈尔大学的CLE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实验
- 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 (KE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 BEL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实验
-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SLA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 BaB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实验
-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N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D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C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实验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LHC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