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科考古遗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爷古墓
位置南科园区第一高架水塔北侧
官方名称道爷古墓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6年5月2日
详细登录资料
道爷南糖廍遗址
道爷南糖廍遗址意象
位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第一高架水塔西南侧
官方名称道爷南糖廍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6年5月2日
详细登录资料
南关里东及右先方遗址
南关里东及右先方遗址意象
位置南关里遗址:现今为群创光电LCM厂
右先方南贰遗址:南科专11事业用地之东侧、中强光电厂区以北
官方名称南关里东及右先方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详细登录资料
五间厝南遗址
五间厝南遗址意象
位置台南市新市区三舍里
官方名称五间厝南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详细登录资料
新市.木栅遗址
新市·木栅遗址意象
位置台南市新市区丰华里
官方名称新市.木栅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详细登录资料
旗竿地遗址
旗竿地遗址意象
位置台南市新市区丰华里、善化区南关里
官方名称旗竿地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详细登录资料
瘦砂遗址
瘦砂遗址意象
位置台南市新市区三舍里
官方名称瘦砂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9年10月19日
详细登录资料

南科考古遗址,是对于分布在台湾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台南园区各个考古遗址的统称,至今共发现68处遗址[1],其中有部分遗址已经被公告为文化资产[2]。南科考古遗址依据出土文物之特征,可分为六个文化与十一个分期[3]:70,所涵盖的时间纵深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将近4千多年[3]:304。由于史前文化层大多深埋在地面50公分之下,受近代开发扰乱的几率偏低,且曾文溪泛滥所形成的冲积层堆叠清楚,使得文物保存情况良好且利于考古学家判定[3]:304、305。此外基于考古成果,西拉雅族新港社的位置大致被认为是在南科台南园区一带的南侧[3]:309

为了保存考古文物,2002年于台南园区内设有南科考古文物陈列室[4],2014年6月11日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分馆开始动工[5],2018年底试营运,2019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

发掘经过

台南科学工业园区(今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台南园区)于1995年择定于现址开发之前,附近发现的遗址仅有看西遗址[3]:14,而在决定开发之后,由于此区域可能藏有大量的考古文物,中华民国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处委托进行专案调查,而在1995年12月到1996年6月期间发现12处遗物出土地点,显示南科园区境内的确存在遗址[3]:14、22。而为了保存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道爷遗址,遂决定将所在范围设为“文化遗址保存区”,部分范围列为生态保存区,但由于有部分区域属于供应南科园区电力的三竹变电所用地,考量整体电力规划难以变更设计,遂进行抢救挖掘[3]:23

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筹备处委托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臧振华组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南科考古队”执行“道爷遗址未划入保存区部分抢救考古计划”,实际执行时间为1996年10月到次年8月,期间受到夏季豪雨影响,仅完成受到南科西路(今西拉雅大道)影响部分的发掘工作[3]:23、24、25。而在计划执行的同时,于进行南科南、北路中央箱涵开挖工程途中发现史前文化遗物与人类骨骸,经相关单位研讨后决定暂停工程,而这处遗址即为后来的五间厝遗址[3]:25、26

1998年1月,南科考古队开始对五间厝遗址进行试掘,并于同年5月展开抢救工作[3]:26、27,由于10月9日发现底下有更古老的黑陶文化层堆积,抢救工作因而延长到1999年2月,计发掘面积有1,400平方米[3]:29。针对道爷遗址,在1998年7月重新发掘,期间发现了近代汉人古墓,而后南科筹备处为原地保存此座古墓,多次与台电协商变更变电所配置,此外台南县政府于2001年3月30日经过审议将此座古墓列为县定古迹[3]:31。又除了这两处遗址,随着园区的开发,又有许多的遗址被发现,如1998年5月园区行政服务区取土工程中发现了北三舍遗址[3]:32,1998年12月一期基地西北侧滞洪池D工程发现了三抱竹遗址[3]:33

对于这两处新发现的遗址,南科考古队先是在1999年9月到2001年3月进行对三抱竹遗址的抢救,而在1999年12月到次年4月则对北三舍遗址可能受到高铁工程影响的部分进行抢救[3]:34、35。在此同时,又发现了五间厝北遗址、南关里遗址、道爷南遗址,其中由于南关里遗址所在地属于奇美LCM厂的开发案,且工程已进行多时,无法变更配置,只能要求奇美电子暂停施工,进行抢救工作;而为配合厂商建厂时程,此次抢救工作于晚上继续进行考古发掘[3]:41、42。在此之后,南科考古队又继续发掘及抢救右先方遗址(2001-2002[3]:45)、五间厝北与石头埔遗址(2002[3]:52)、南关里东遗址(2002-2003[3]:56)、五间厝南与大道公遗址(2003[3]:60)等遗址。同时为配合二期基地的开发时程的提前,考古队进行钻探工程,又发现了木栅遗址、牛尿港遗址等多处遗址[3]:66。而南科园区内的遗址在南科考古队及相关单位、厂商协调下,大多以变更工程配置或施工方式的方法保存大部分[3]:66

文化分期

文化 分期 年代 简述 相关遗址
大坌坑文化 菓叶期 距今4,800年至4,200年 已有定居性聚落,面积约3到5公顷,除种植稻米、小米等谷物外也有捞捕鱼贝类,此外也开始养狗[6][3]:70。其日常用品有石器、贝器与陶器,石器材料为来自澎湖的橄榄石玄武岩,陶器主流则是红褐色泥质陶、暗红褐色夹砂陶与灰褐色泥质陶,表面纹路与澎湖菓叶遗址相近,不过陶器极少见大坌坑文化典型的带脊口缘与穿孔圈足[3]:71。当时的人使用木棺,采用头向南之仰身直肢葬,而根据遗骸可知男女成年后有拔牙的习俗,且当时已有馘首、争斗等武力行为[3]:71 南关里遗址、南关里东遗址
牛稠子文化 锁港期 距今4,200年至3,800年 遗物特征类似澎湖锁港遗址[3]:72。石器材质仍以橄榄石玄武岩为主,并使用玉器作为装饰,骨、贝器亦继续使用;陶器方面材质改为红褐色中或粗砂陶,掺杂砂岩、板岩碎屑,而器表则由粗绳纹转变成细绳纹[3]:72。墓葬情况与前期相似[3]:72 南科一路、南科二路间之南科南路161KV管线工程覆土中有零星发现[3]:72
牛稠子期 距今3,800年至3,300年 此时期的聚落规模扩大,最大可达12公顷,已发现有种植稻米、小米与豆类等作物,而贝类等海洋性生态遗物则似乎开始减少[3]:73。在器物方面除了发现大量石器之外,也发现磨棒等制作工具以及不少的废料,制作技术也有所提升,器表多经加磨且器身更加细薄[3]:73。陶器方面与锁港期相似,但掺合物改以砂岩碎粒为主,而除了中粗砂红褐色陶以外,也有发现泥质红陶与灰黑陶;陶器器表以素面为主,常涂上黑彩,少施加绳纹[3]:73。而在埋葬方式方面,仍与前期相同,但玉环取代贝器成为主要陪葬品,此外使用大瓮来埋葬婴儿遗骸,大瓮大多横放,瓮口朝南[3]:73 右先方遗址
大湖文化 大湖期 距今3,300年至2,800年 大湖文化以灰黑陶的出现为特色,而在南科园区内只有道爷南遗址东侧下层的遗留可能属于大湖期,不过在附近有属于大湖期的“善化‧左营遗址”[3]:74。此期石器的使用已经大幅减少,陶器方面则逐渐使用灰黑陶,但仍有素面红陶,此外陶器常于颈折的部分施加篦划纹饰[3]:74 道爷南遗址(第三次发掘范围)、三宝埤遗址(第三次发掘范围)、右先方南贰遗址(零星灰坑)、瘦砂遗址
乌山头期 距今2,800年至2,000年 在南科园区内的乌山头期遗址,除三宝埤遗址有10公顷左右外,其他面积在5公顷以下,且各遗址彼此间也有差异,如贝类只见于三抱竹、牛尿港、湾港等位在西北侧的遗址[3]:75。此时期石器数量剧减,以砂岩磨光的巴图型匙形石斧最具特色;陶器以灰黑陶为主,但陶环则以泥质红陶为主,此外可能在此时期开始出现鸟头状器[3]:75。此期的墓穴深度极深,可达70cm深,而墓葬方式与先前时期有所差异,如埋葬婴儿遗骸的大瓮改成竖放,且改采俯身直肢葬,头朝向北;少见装饰物作为陪葬品,但在近头部的墓穴上方放置可能用来成食物的陶器[3]:76。此外从男性以网坠陪葬(石头埔遗址),女性以纺轮陪葬(三抱竹遗址),反映当时的性别分工现象;而部分无首墓葬(三抱竹、五间厝南遗址),则反映当时的馘首行为;从遗骸中也可知当时有成年拔牙的习俗[3]:76 北三舍、三抱竹(主要见于第二次发掘范围)、五间厝北、五间厝、五间厝南、石头埔、石头埔北、右先方南壹、右先方南贰、牛尿港、湾港、湾港南、三丰村、三宝埤、三宝埤南、瘦砂、王甲南等遗址
鱼寮期 距今2,000年至1,800年 此期的代表性遗址是位在嘉义县太保市的鱼寮遗址,而在南科园区中则在三抱竹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此期的遗物[3]:76。此期仍使用石英砂岩精磨的巴图型石斧,且有大型冠头石斧(犁);陶器方面则在灰黑陶、红褐陶之外出现橙皮灰胎陶,器型与乌山头期相似,但有部分球体圜底罐已出现之后茑松文化的色彩[3]:76 三抱竹遗址
茑松文化 鞍子期 距今1,800年至1,400年 茑松文化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石器几乎已消失在当时的生活中[3]:77。南科中属于茑松文化鞍子期的遗址有道爷、三抱竹、右先方、五间厝南遗址,其中道爷遗址规模达8公顷,其他三者只有零星灰坑遗留[3]:77。遗址中可见稻米与薏苡等作物,而贝类遗留仅见于北侧的三抱竹、右先方遗址[3]:77。器物方面除石器被铁器取代外,陶器则改以素面红陶为主,另有此期特有的夹杂白碎砾之近泥质陶,器型主要是罐与鸟头状器[3]:78。墓葬方面则已经不使用瓮棺,但在道爷遗址中发现会将碎陶片铺在遗骸下方,葬式则以头向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陪葬品则有陶器、铁器与玻璃等饰品[3]:78 道爷遗址、三抱竹遗址(主要见于第一次发掘范围)、右先方遗址(仅见于第一次发掘的部分范围)、五间厝南遗址
茑松期 距今1,400年至1,000年 此期聚落规模约在6公顷左右,生态遗物与前期道爷遗址相同,而贝类遗留仅见于园区西北侧的柑港遗址[3]:78。器物方面有铁制的鱼钩、枪头、箭头等物,陶器以素面夹细砂红陶为主,且在器型出现钮与矮圈足[3]:78。墓葬方面则已经不铺碎陶片,葬式与前期相同,而陪葬品中开始有骨环、陶环等物[3]:79 五间厝遗址、道爷南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范围)、柑港遗址等
看西期 距今2,000年至500年 此期前后的沉积环境似乎曾发生剧烈改变,由黏土相堆积改成粒径较粗的黏壤土相堆积,而相较之前都在北侧发现贝类遗留,此期位在园区南侧外围的看西遗址亦有贝类遗留出现,至于两者是否有关系则尚待研究[3]:79。此期的陶器仍大多为红褐色夹细砂陶,器型亦与先前相似,有带纽、角转平底、穿孔矮圈足,部分器表有贝印纹;装饰品可能多为玻璃器[3]:79 南科园区中没有,但园区西南侧外围有多处此期遗址(看西、大洲、八角寮遗址)
西拉雅文化 西拉雅期 距今500年至300年 由于大道公等遗址的出土文物之年代与分布地点与文献记载相当,故认为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遗址[3]:80。此时在器具上仍延续茑松期的红褐色素面夹砂陶,也透过交易取得硬陶与瓷器,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铁器[3]:80。当时的人会利用雕刻穿孔的鹿角及玻璃珠、环当作饰品[3]:80 社内遗址、大道公遗址、五间厝北遗址(零星灰坑)、五间厝遗址、五间厝南遗址(零星灰坑)等
明清汉人文化 近代汉人期 明郑至清中叶 此时期的遗址有糖漏等红褐色厚胎硬陶,显示已种植甘蔗制糖,而且其他出土的陶瓷器也与史前时代不同,有安平壶青花瓷等,墓葬方面也使用三合土来做椁室[3]:82。此期最具代表的木栅遗址为清道光年间因洪水等因素败庄的木栅街遗址,败庄之后居民多迁到新市区新市里一带[7][8] 园区内部分史前遗址之地表耕土层与残存汉人灰坑出土、木栅遗址、社内遗址、道爷遗址、三抱竹遗址、中寮遗址、埤仔头遗址、堤塘遗址、王甲遗址等

参考文献

  1. ^ 背後中箭、大啖貝類,史前南科住了誰?. 研之有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2.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臧振华、李匡悌、朱正宜. 《先民履跡 南科考古發現專輯》. 台南县政府. 2006年8月. ISBN 986-00-4497-X. 
  4. ^ 翁淑婷. 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 史博馆电子报第169期.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09-12-15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8). 
  5. ^ 谢进盛. 南科考古館11日動工. 联合报. 2014-06-04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6. ^ 【下课花路米博物馆大惊奇12】 穿越时光遇见史前人类: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视儿少 2021-03-30
  7. ^ 新市.木柵遺址.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张溪南. 《南瀛老街誌》. 台南县政府. 2007年8月: 292-293. ISBN 978-986-00-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