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六省中
北市六省中[1]是指六所位于台湾台北市、拥有极佳升学表现、校风和知名度的公立高级中学。分别为建国中学、师大附中、成功高中、北一女中、中山女高、景美女中。
历史背景
建国中学、师大附中、成功高中、北一女中、中山女高等五校因长期共同举办“五省中联合招生考试”而经常被合称为北市五省中,同时这五所中学兼设有初级中学部,1961年前全台各地初级中学办学权责尚未统一,各校分属省、县、市政府各自办学,省立初中因其主管机关层级高于县市政府,其资源较为充足,且五校长期独立于市立中学独立举办联合招生,在学生、家长、补教界中有其特殊地位,北市五省中同时也泛指上述五校之初级中学部。
自1958年“台北区公立高级中学联合招生”开办以来,此六校长年包办了北区公立高中联招最前面的几个名次,亦吸引大量全台各县市顶尖学子就读,“五省中”称号遂以“北联前三志愿”明星高中渐渐取代之。继之,各校疏散于周边县市的联合分部逐步独立设校,1962年起,各校初中部不再联合独立招生,转而加入初中联招,1968年九年国民教育实施,各校停办初中部,为家长、补教界追捧之“省立初级中学”正式走入历史。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前,大台北地区公立高中尚有:省立复兴中学(时校地辖区属阳明山管理局)、阳明山管理局士林中学、省立板桥中学(位于台北县)、省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时校地辖区属台北县木栅乡)。1967年台北市辖内公立学校逐步改制为台北市立,同年台湾师范大学改制为国立,1968年台北市扩增辖区,复兴中学、士林中学、景美女中归入台北市教育局辖下,校名遂更改为“台北市立……高级中学”。
组成学校
六省中由三所男校与三所女校组成(名称为改隶台北市前之省立校名):
- 男校(三省中)
- 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已经改制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战后接收日治时期的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第三中学校、第四中学校的台籍学生)。
- 台湾省立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改制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战后接收日治时期的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及第三中学校的日籍学生)。
- 台湾省立台北成功中学,已改制为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日治时期称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学校)。
- 女校(三女中)
- 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已改制为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日治时期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以及并入台北第二高女、台北第四高女)。
- 台湾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学,已改制为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日治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
- 台湾省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已改制为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
虽然省办高中政策于1968年始全面推行,但台北市于1961年即先行试办,移转市立中学高中部学生至省立高中,1968年九年国民教育实施后五省中遂裁撤初中部。景美女中因创校较晚,从未设立初中部,校名自始即为高级中学。
五省中联招及分部
台北市于1968年扩增辖区前,辖内只有五所省立高中,因此在1947年(民国36年)至1961年(民国50年)这段期间就已存在的五校,经常被合称为“五省中”,而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之间的“台北市五省中联合招生考试”,于1958年(民国47年)正式更名为“台北区公立高级中学联合招生”。在1953年之前,此五省中各自办理独立招生考试。
五省中在1955年时,配合政府防空疏散政策,于郊区设置五所分校,统称为“台北市五省立中学联合分部”;后五所分部分别独立设校,造就四所单一性别的学校,有不同性别的校友。
各分部学校如下:
- 中和联合分部,建国中学主办,台北县中和乡(现新北市中和区)中和国中前身
- 新店联合分部,北一女中主办,台北县新店市(现新北市新店区)五峰国中前身
- 木栅联合分部,师大附中主办,台北县木栅乡(现台北市文山区)实践国中前身
- 汐止联合分部,北二女中主办,台北县汐止镇(现新北市汐止区)秀峰高中前身
- 桃园联合分部,成功中学主办,桃园县茄苳溪(现桃园市桃园区境内)武陵高中前身
相关发展
- 台北市的男校:战后台北二中的学生家长极力主张更名一中,当时台北一中的张耀堂校长努力奔走维持校名,教育厅遂将北一中更名“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二中则更名“台湾省立台北成功中学”,取其“建国成功”之意。但是战后初期各校均独立招生,并无明显的志愿顺序。直到1953年首次五省中联招、1955年首次大学联招之后,所谓“北联前三志愿”的建国中学、师大附中、成功中学的志愿顺序遂逐渐定形。
- 台北市的女校:台北第二、第四高女在战后不久,因校舍严重受损、日籍师生遣返后,剩下的人数过少而停办。二高女原址在立法院,四高女原址在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内江校区。台北第一高女、第三高女也曾有校名争议,台北第一高女在当时该校家长会长杜聪明博士、胡琬如校长等人的争取下,更名“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三高女更名“台湾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学”,即后来的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一女中虽然保住“第一”的校名,但是战后同样遭到校舍严重受损、剩下的师生过少,校务几近停摆的困扰。因此在战后初期,台湾女学生多以就读二女中为主。直到办学成就斐然的江学珠校长于1949年接掌一女中,锐意改革,北一女中进步一日千里,方得到后来的声望。1962年花莲女中校长邓玉祥女士奉命至台北县木栅乡筹设台湾省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因而成立了台湾唯一一所战后成立的公立女中,并形成“北一、中山、景美”的北联女生组长期的前三志愿之志愿顺序。
- 北联前三志愿名称,起因于北区高中联招前期(1958年至1994年),大部分的学生系以此六校为前三志愿的主要选择,1994年台北市长陈水扁广设公立高中政策,遂逐渐松动前三志愿排名,尤以位处非市中心区的景美女中影响最大。在这几所学校中,师大附中于1983年(民国72年)起开始兼收少量女生,起初仅有四个班,后增为六个班(不含音乐班与美术班等特殊班级),但由于相对其他女校录取人数极少,对整体的影响有限。
- 关于资优班,各校的分布列表如下:
学校名称 自然组 社会组 建国中学 科学班1班、数理资优2班 人文社会资优1班 北一女中 科学班1班、数理资优2班 人文社会资优1班(108学年度改为分散式人文社会资优班,111学年度停办) 师大附中 科学班1班、数理资优2班、资讯科学班1班 语文资优1班 成功高中 数理资优1班(96年以前为自然资优班) 无 中山女高 数理资优1班 人文社会资优1班 景美女中 无 语文资优1班
- 北联的时期为1958年(民国47年)到2000年(民国89年),在此42年间,北联总召主要学校为北一女中(12) 、建国中学(10)、中山女中(5)、景美女中(4)、成功高中(4)、复兴高中(2)、中正高中(2)。五省中只有师大附中从未实际担任过负责总召集工作的主委学校[2]。
- 北市六省中均有联合校友会,三大校友会分别是建北会,附中山校友会,与成景会。在美国等海外地区,几所学校的校友会也常合作举办活动。
参见
参考文献
- ^ 林永丰. 優質高中高職的概念與爭議 (PDF). 台湾教育评论学会. [2014-04-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4-07).
- ^ 谢新宪、林丽华. 臺北市立公立高級中學聯合招生四十年歷史的回顧.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