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劳伦斯·柯尔伯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劳伦斯·柯尔伯格
出生(1927-10-25)1927年10月25日
美国纽约布隆克维
逝世1987年1月19日(1987岁—01—19)(59岁)
美国马萨诸塞州温斯罗普
死因自杀
国籍美国
母校芝加哥大学(一年得到学士学位)
职业心理学家
知名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劳伦斯·柯尔伯格(英语:Lawrence Kohlberg/ˈklbərɡ/,1927年10月25日—1987年1月19日),美国心理学家,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著名。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他研究的主力在道德推理,将25年前让·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的诠释进行延伸,这类主题的研究在他的年代当中较为罕见[1]。事实上,在柯尔伯格能够将他的观点阐述在他的文章中并予以公开前,已经花了他5年时间[1]。柯尔伯格的研究不仅延伸了皮亚杰的发现,也受到哲学家乔治·贺伯特·米德詹姆斯·马克·鲍德温英语James Mark Baldwin的理论[2]。于此同时,他在心理学当中创造了“道德发展”的新领域。许多学者像是艾略特·图列尔英语Elliot Turiel詹姆斯·雷斯特,响应了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并各自给予此研究独特的贡献。哈格布鲁姆(Haggbloom)曾使用6个标准,如期刊文章与教材引用等进行实证研究,认定柯尔伯格为20世纪第30位最知名的心理学家[3]

早年生活

劳伦斯·柯尔伯格生于纽约州布隆克维[4],是家中4个孩子中的老幺。父亲艾佛烈·柯尔伯格[5]是一位犹太教徒,而母亲夏洛蒂·阿尔布雷希特(Charlotte Albrecht)是艾佛烈的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新教徒。双亲在劳伦斯4岁时开始分居,最后在他14岁时离婚。柯尔伯格在马萨诸塞州安多佛的菲利普斯学院完成高中学业,接着在美国商船队英语United States Merchant Marine服役直至二战结束[6]。他曾于哈伽拿英语Haganah工作一段时间,将犹太难民从罗马尼亚以船偷渡到巴勒斯坦[7][8]。后来柯尔伯格被英国逮捕送进塞浦路斯的拘留营,随后越狱返回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当时芝加哥大学提供单科考试取得学分的机会,因此柯尔伯格在1948年,只花一年时间就拿到学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58年完成学业。在学业阶段早期,他遍读皮亚杰的著作。他发现了以个人道德推理决策为中心地位的学术研究方法[9]

柯尔伯格写道:“犹太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能证明需要道德教育及一种能指导它的哲学之事件。我对道德和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犹太大屠杀的回应,这一事件太过巨大,以至于许多个人和社会的不公平常常不再能激起人们的感觉[10]。”

求学与研究

1948年,柯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同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5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第一个职业是在耶鲁大学,从1959年到1961年担任心理学副教授。

1962年,柯尔伯格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发展委员会,更多地投身于学术研究。1968年,40岁的柯尔伯格结婚,育有2名子女。他成为哈佛大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哈佛期间,他遇见后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同事与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评论者卡罗尔·吉利根

1969年,柯尔伯格到以色列旅行时,去访问了一个基布兹,观察是否加入基布兹对青年人道德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决定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学校

1976年,他成为道德教育协会的创始成员

道德发展阶段


去世

1971年,柯尔伯格在伯利兹进行跨文化研究时,感染了一种热带寄生虫病。结果,在此后的16年余生中,他不得不一直与情绪沮丧及严重的腹痛争斗。他曾多次打开​​皮肤上的伤口,因为他觉得他可以感受到皮肤中的寄生虫并去习惯他。1987年1月19日,他请求离开接受治疗的马萨诸塞医院一天时间,有人看见他开车到海边,3个月后,人们在波士顿海港发现他的尸体[11]。那时他59岁。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Rest, James; Clark Power; Mary Brabeck. 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 (PDF).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May 1988, 43: 399–400 [9 April 2012]. doi:10.1037/h0091958. 
  2. ^ See Kohlberg, L. (1982), "Moral development," in J.M. Broughton & D.J. Freeman-Moir (Eds.),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James Mark Baldwin: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Genetic Epistemology,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3. ^ Haggbloom, S.J. et al. (2002). 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Vol. 6, No. 2, 139–15. Haggbloom et al. combined three quantitative variables: citations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citations in textbooks, and nominations in a survey given to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with three qualitative variables (converted to quantitative scor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S) membership,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President and/or recipient of the APA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and surname used as an eponym. Then the list was rank ordered.
  4. ^ See Fowler, J.W., Snarey, J., and DeNicola, K. (1988), Remembrances of Lawrence Kohlberg: A compilation of the presentations given at the Service of Remembrance for Lawrence Kohlberg, at Memorial Church, Harvard University, on May 20, 1987, Atlanta, GA: Center for Research in Faith and Moral Development.
  5. ^ Keeley, J. (1969), The China Lobby Man: The Story of Alfred Kohlberg, New Rochelle, NY: Arlington House.
  6. ^ See Kohlberg, L. (1991), "My Personal Search for Universal Morality," in L. Kuhmerker (Ed.), 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Birmingham, AL: R.E.P. Books.
  7. ^ Kohlberg, Laurence, "Beds for Bananas," The Menorah Journal, Autumn 1948, pp. 385-399.
  8. ^ Rudolph W. Patzert, Running the Palestine Blockade, Airlife Publishing: Shrewsbury, England, 1994.
  9. ^ Rest, James; Power, Clark; Brabeck, Mary. 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 American Psychologist. May 1988, 43 (5): 399–400. doi:10.1037/h0091958. 
  10. ^ Kohlberg, Lawrence.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1st. Cambridge etc.: Harper & Row, p. 407. 1981. ISBN 0-06-064760-4. 
  11. ^ 存档副本.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