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分裂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分裂网splinternet),有时也被称为“网络巴尔干化”(英文为 cyberbalkanization Internet Balkanization),指网络世界因某些要素被分裂成不同的群体。这些因素可能包含科技、商业、政治、民族主义、宗教,以及利益因素。“巴尔干化”一词源自于地缘政治学术语。

报导

根据《经济学人》的报导:“各方势力让互联网正处于被巴尔干化的威胁之中,很快的就会出现地理或商务上的各类边界。” [1] 中国因为政治缘由建造了防火长城;其他国家基于各种不同的理由,例如美国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或澳洲的网络审查,也都讨论是否建立类似的防火长城,用于防堵儿童色情或武器制造的教学内容。

名词起源

一般认为这个新名词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歇尔·范·埃尔斯泰恩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在1997年3月1日发表的《电子社群:全球村,还是网络巴尔干国家?》(Electronic Communities: Global Village or Cyberbalkans)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意指全球网络已分裂成各怀利益心机的众多群体,且任一子群的成员总利用网络传播或阅读仅吸引相同子群成员的讯息或题材。

专书阐释

近期,通讯与政治风险顾问、国际政治专家史考特・麦康森(Scott Malcomson)撰写的《分裂的网络》[2],则从一次大战海战的假想情境说起,接着探讨美国的军方/业界/学界合作──这场大合作令美国得到科技优势击败希特勒和打赢冷战。到一九六〇年代,影响网络的班底换人,加州反主流文化圈子的科技先锋带来了国际主义开放性;这个温床在日后造就了Google微软Facebook苹果公司。但是过去十五年来,美国的世界领先地位越来越常受到挑战,国家安全考量跟区域化的电子商务逻辑便成了优先,将互联网的动量挪往新方向,逐渐成为对外隔绝的公私网域。也就是从互联网与国防军事发展的历史串连起来,对陷入危机的全球网络提出了建言与警语。2024年7月19日CrowdStrike引发的全球IT outage,证明分裂网帮助中国大陆避开发生的网络瘫痪。[3]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