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原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原郡,郡名。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1]。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2]),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属幷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废[3]时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十六国前秦复置。北魏时其地属夏州怀朔镇初置丰州大业中改为五原郡[4]置丰州、天德军

建置

五原郡为战国赵国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河南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5],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6],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7]。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8]

沿革

汉代五原郡

西汉

西汉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境内有石门水[9],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列城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西汉五原郡领县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备注
九原县 郡治 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古城遗址[2] 成平
固陵县 固调
五原县 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哈达门沟口东岸古城障遗址 塡河亭 与今巴彦淖尔之五原县地望不同
临沃县 包头市昆都仑区孟家梁古城遗址[10],在包头钢铁公司废钢厂内 振武
文国县 繁聚
河阴县 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坟镇二沟湾村古城遗址
蒱泽县 属国都尉治所
南舆县[11] 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魏家峁镇 南利
武都县 鄂尔多斯准噶尔旗蓿亥图乡 桓都 与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无关
宜梁县 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三顶村三顶账房古城遗址
曼柏县 延柏
成宜县 中部都尉治所
西部都尉治所
艾虏 中部都尉治原亭,西部都尉治田辟。有盐官。
稒阳县 东部都尉治所 包头市东河区古城湾乡古城湾遗址[12] 固阴 其北境有石门障、光禄城,塞外西北有支就城、头曼城、虖河城、宿虏城。
莫(黑旦)[13]
西安阳县 鄣安
河目县
城鄣
  • 石门障:在今包头市北大青山昆都仑沟南口[14][15]
  • 原亭:中部都尉治,在成宜县内,黄河以北。今本汉书地理志讹作原高[16]
  • 田辟:西部都尉治,在成宜县内,黄河以北。
  • 受降城(宿虏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公孙敖筑,为迎匈奴左大都尉降汉而置。后为受降都尉驻地[1]
  • 光禄城:太初三年(前102年),光禄勋徐自为筑[1]。在今乌拉特旗一带。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曾驻此。
  • 支就城
  • 头曼城,秦时头曼单于王庭所在地[14]
  • 虖河城[17]

东汉

王莽改五原为获降。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建都九原县,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18]。建武十一年(35年),罢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属幷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将随昱降汉,卢芳亡入匈奴[19]。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18]。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内附,郡民迁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屡遭北匈奴入寇[20]顺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领十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有4667户,22957人[21]汉书地理志所载之固陵、蒱泽、南舆、稒阳、莫(黑旦)、河目六县当于东汉前期省并。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龙吾斯、车纽叛乱,乃侨置朔方郡于五原郡五原县[22]。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阳曲县故地,即新兴郡九原县(在今山西忻州)。

十六国至南北朝

十六国后赵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前秦灭鲜卑代国,复置五原郡。后其地入北魏。北魏太和中,五原郡故地分属怀朔镇、夏州[23]、朔州。

隋代五原郡

开皇五年(585年)置丰州仁寿元年(601年)置总管府,大业元年(605年)废府,三年(607年)改为五原郡,领三县,有2330户。唐贞观四年(631年)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二十三年(650年)置丰州,领九原、永丰二县[24]开元二年(714年)迁安北督护府治所于中受降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九原郡[24],十三年(754年)于九原郡内置天德军。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丰州。

隋代五原郡领县
县名 设置年代 县治所在地
九原县 开皇五年(585年) 内蒙古五原县
永丰县 开皇五年(585年)[25]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安化县 开皇十一年(591年) 无考

太守

人物

  •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建安三年(198年)为曹操所杀。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1.2 汉书武帝纪
  2. ^ 2.0 2.1 汉代麻池古城遗址(包头九原政府网).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8).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九原县治”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4. ^ 隋书地理志上
  5. ^ 史记赵世家
  6. ^ 史记秦始皇本纪
  7.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8. ^ 汉书武帝纪。地理志五原郡条下注误以为九原郡更名为五原郡。
  9. ^ 水经注河水
  10. ^ 光绪山西通志卷三十
  11. ^ 南舆,汉书地理志作南兴。汉书补注引齐召南说当作南舆。
  12. ^ 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四
  13. ^ Unicode: 04D63
  14. ^ 14.0 14.1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第二节,23页
  15. ^ 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载《文物》1977年5期
  16. ^ 水经注河水赵一清注云:“原亭,今本汉书作原高,疑彼文为误。盖中部治原亭,西部治田辟,辟与壁同,城障之名。”
  17. ^ 括地志作牢河城
  18. ^ 18.0 18.1 后汉书光武帝纪
  19. ^ 19.0 19.1 19.2 后汉书卢芳传
  20. ^ 后汉书明帝纪
  21. ^ 续汉书郡国志
  22. ^ 参见朔方郡
  23. ^ 魏书地形志
  24. ^ 24.0 24.1 旧唐书地理志
  25. ^ 旧唐书地理志:“隋县。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
  26. ^ 汉书百官公卿表
  27. ^ 汉书冯奉世传
  28. ^ 汉书楚元王传
  29. ^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失载
  30. ^ 后汉书耿夔传
  31. ^ 后汉书陈龟传、南匈奴传
  32. ^ 后汉书崔寔传
  33. ^ 后汉书郭躬传、隶续郭旻碑
  34. ^ 后汉书蔡邕
  35. ^ 广韵二沃引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引作督琼。

书目

  •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严耕望,1948,《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务印书馆
  • 马长寿,1962,《北狄与匈奴》,北京:三联书店
  •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