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鲎
中华鲎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肢口纲 Merostomata |
目: | 剑尾目 Xiphosura |
科: | 鲎科 Limulidae |
属: | 东方鲎属 Tachypleus |
种: | 中华鲎 T. tridentatus
|
二名法 | |
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1819
|
中华
历史
鲎鱼在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唐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写道:“鲎鱼,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2]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尺余,三棱如棕茎,雌常负雄而行。捕者必双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负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尾中有珠,如栗色黄。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特征
幼体:一龄鲎(刚孵化出的幼生体),外形似“三叶虫”。头胸甲宽约5~6mm,左右两侧的前缘,有一弧形深褐色线条,线条两端有一对复眼分布,前方正中央有一对单眼。剑尾则藏于头胸甲内(外观上看不出尾节),外壳色偏淡黄带点透明。,暂以“背部朝下”方式游泳。
- 成长:靠脱壳方式让个体成长,每回脱壳一次(称做一龄),可让体长增长1.3~1.4倍。一龄鲎(不脱壳),二龄鲎(3次脱壳/年),三龄鲎(2次脱壳/年),尔后每年脱壳一次,直至达第13年(或脱壳15~16次)左右,雄体达到性成熟。雌体则得延至第14年(或脱壳16~17次)左右达到性成熟。
成熟体:体长约30~60公分,雌体体型一般大于雄体。体型外观分三个部分(头胸甲、腹甲、剑尾)。
- 头胸甲部:
- 上方:头前一对单眼(感光用)、两侧方为一对复眼(寻找异性用)、偏位后则是长有一对硬刺(防卫用)。
- 下方:其摄食口部位于头胸甲下方中央,口边有硬刺(用来磨碎食物)、一对钳状附肢(摄食协助肢)及另外五对附肢步足(第二、三附肢演化成勾状,最后一对则为推进肢),此物种为全世界唯一的“肢口纲”动物。
- 雌体头胸部前缘完整,雄体头胸部前缘两边则呈现凹陷状。
- 腹甲:左右两侧,均各长有一排硬刺(防卫用_雌体仅有三对棘刺发达,雄体则全棘刺发达),下方则长有书腮五排(形似活页状、用于呼吸与游泳协助)、生殖孔、后方则为一排泄孔。
- 剑尾:形似刀剑状(作用于防卫及复面翻身协助)。
-
背视图。 -
腹面观。 -
正面
分布和栖息地
中华鲎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自日本濑户内海开始,沿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金门、台湾沿岸,直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东侧海域[3]。
喜栖于风平浪静,沙尼基质之浅湾处。每年四月下旬左右,于浅湾沙滩产卵。
行为
- 繁殖季节:每年四月至八月下旬止。
- 产卵行为:产卵时,雌体会将受精卵埋入深度约10公分的浅沙层里,所生产的数量(视其个体大小)。雌体一般会分批生产,一窝卵数最高者曾达至1,200枚(少则40~50枚),一般数量均维持在300~500枚左右。
- 卵形:体呈球形(沉性)卵,外层附着一黄绿色绒毛膜卵壳。
- 孵育:若是采用人工水循环系统孵化协助,将于水温28.5~30.5度C的环境下,约23~25天,鲎卵即可利用卵的内外压差,让膜壳破裂,吸取卵外海水浸入卵中,让卵内既维持湿润,又能让胚胎处于类似海水一样的小天地(孵化期约50天)。胚胎发育期中,于23~25天时,初始外型似“南瓜”,渐转化为“银杏叶型”,终极外型为“三叶虫状”。
保护
至2003年,中华鲎在日本濑户内海已几乎灭绝[4]。2006年中华鲎在日本被评估为极危,2007年在越南被评为易危[3]。2019年在IUCN红色名录被评估为濒危 [1]。威胁主要来自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3]。
中华民国政府在农委会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5]、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6]、嘉义县鲎生态保育馆[7]、金门县水产试验所[8]均有从事人工养殖保育复育的工作。三棘鲎目前尚未成为台湾保育类,但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于2022年5月预告提出保育计划。[9]
参考文献
- ^ 1.0 1.1 Laurie, K.; Chen, C.-P.; Cheung, S.G.; Do, V.; Hsieh, H.; John, A.; Mohamad, F.; Seino, S.; Shin, N.; Shin, P.; Yang, M. Tachypleus trident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2019: e.T21309A133299524. doi:10.2305/IUCN.UK.2019-1.RLTS.T21309A133299524.en .
- ^ 《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流水号3785单音ㄠˊ。
- ^ 3.0 3.1 3.2 Zhu, Junhua; Wu, Zhou; Feng, Bingbin; Deng, Shuaishuai; Zhen, Wenquan; Liao, Yongyan; Xie, Xiaoyong; Kwan, Kit Yue. Global conservation of Tachypleus tridentatus: Present status and recommendation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5-20, 28 (5): 621. doi:10.17520/biods.2019401.
- ^ Seino, Satoquo; Uda, Takaaki; Tsuchiya, Yasufumi; Tsuchiya, Keiji. CONSERVATION HISTORY OF HORSESHOE CRAB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ITS SPAWNING GROUND: A DESIGNATED NATURAL MONUMENT IN KASAOKA BAY IN OKAYAMA PREFECTURE. Asian and Pacific Coasts 2003. 2004-02: 1–14. doi:10.1142/9789812703040_0130.
- ^ 人工繁殖鲎 台独步全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08-3-30
- ^ 海生馆“鲎” 人工养殖成功产卵孵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时报,2015-5-18
- ^ 野生稚鲎布袋现踪 繁殖期启动保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报,2021-4-10
- ^ 金门得天独“鲎”──试论金门生态旅游对“鲎”之导览解说词,金门日报,2020-6-2
- ^ 海保署预告四项海洋野生动物保育计划 鲸豚、三棘鲎等入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环境资讯中心,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