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莫雷斯内特
中立莫雷斯内特 | |||||||||||
---|---|---|---|---|---|---|---|---|---|---|---|
1816年—1920年 | |||||||||||
地位 | 中立区 | ||||||||||
首都 | 凯尔米斯 | ||||||||||
常用语言 | 荷兰语 德语 法语 世界语(1908年起) | ||||||||||
市长 | |||||||||||
• 1817-59 | Arnold Timothée de Lasaulx | ||||||||||
• 1918-20 | Pierre Grignard | ||||||||||
历史 | |||||||||||
• 维也纳会议 | 1815年6月8日 | ||||||||||
• 建立 | 1816年6月26日 | ||||||||||
• 凡尔赛条约 | 1920年1月10日 | ||||||||||
面积 | |||||||||||
1858年 | 3.44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858年 | 2572 | ||||||||||
|
中立莫雷斯内特(德语:Neutral-Moresnet;法语:Moresnet neutre;荷兰语:Neutraal Moresnet;世界语:Neŭtrala Moresnet),简称莫雷斯内特,是1816—1920年存在的一个的欧洲共管领土。莫雷斯内特面积仅3.5平方公里,其独立是因为两个大的邻国在它的归属问题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决定使其成为中立的领土,双方平等地共享控制权。莫雷斯内特位于亚琛西南约7公里,在德国、比利时、荷兰三国边界交点上的法尔斯山的正南。
建立
1815年维也纳会议期间,为了适应列强之间的新的政治平衡,欧洲国家间版图很多地方都被重新绘制。这其中包括新成立的荷兰联合王国和普鲁士之间的边界。在多数地方双方同意保留原有边界,但莫雷斯内特地区引起了争议。因为莫雷斯内特村和新莫雷斯内特之间的地区发现了重要的锌矿,双方都企图把这片地方划归自己。1816年双方达成妥协:莫雷斯内特村划归荷兰,新莫雷斯内特归普鲁士,矿区和周围的凯尔米斯村变为中立领土,由双方共管。
新领地大致为三角形,底边是从亚琛到列日的公路。矿区就位于路北。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向北延伸,最后交于瓦尔斯山。1830年比利时从荷兰独立,莫雷斯内特周围荷兰的领地也转由比利时控制,比利时也由此取代荷兰管理莫雷斯内特,但荷兰从未正式退出。最初莫雷斯内特由比普两国王室委员管辖,稍后莫雷斯内特取得了更大程度的自治,由一位市长和一个10人委员会管理,市长(也是国家元首)由两委员指派。
莫雷斯内特人主要是以当锌矿工人过生活,当地的锌矿从邻国吸引了许多工人来到本地(虽然最多从未超过3000人),形成原来就“中立”的人口结构。作为一个中立领土有某些好处,包括了低税、从两个邻国进口均免关税,以及跨入边境就较低的价格等等。 许多政府服务,例如邮政,是由比利时与普鲁士所共同分担(如同安道尔的形式)。本地的“中立”人口可以选择服哪一个国家的兵役,或是依其意愿选择属于何国法院管辖。这种情势不好的一面是:莫雷斯内特人民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他们也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
衰落
1885年,当矿产资源枯竭时,人们对莫雷斯内特是否能独立存在下去颇存疑虑。关于如何将莫雷斯内特建成一个更独立的国家,人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包括造一座赌场和邮局,发行自己的邮票。但建造邮局的意见被地方政府所拒绝。最具有创意的提议来自威廉·莫利(Wilhelm Molly)博士,他建议把莫雷斯内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世界语国家,国名为“Amikejo”(“友谊之地”),还提出了一支同名的世界语进行曲作为国歌。但是这个袖珍小国的独立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比利时和普鲁士两国从未放弃过对这块土地的领土要求。1900年普鲁士开始采取强硬立场,据说采取了破坏管理的手段以从中渔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侵略比利时并于1915年吞并了莫雷斯内特。莫雷斯内特中立邦不再中立。
战后的1919年《凡尔赛条约》本应解决拖延了一百年的“暂时中立”状态的问题,条约规定莫雷斯内特归比利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又一次吞并了该地区,但1944年时此地再度回归比利时。这个地区现在受比利时德语市镇凯尔米斯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