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央航空机械学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航空机械学校
Central Aviation Machinery School
中央航空机械学校校徽
民国三十五年 成都 空军机械学校校门
校训亲爱精诚
创办时间1933年建校江西南昌
1937年迁校四川成都
1938年改制为空军机械学校
1949年迁校台湾冈山
学校类型国立军警院校
校长钱昌祚(第一任)
蒋中正(第二任)
学生人数9,720人
校址四川省成都市外南上桑里一号

中央航空机械学校是中华民国政府为培育中华民国空军航空机械技术人员所设置的军校,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在江西南昌建校,1949年迁至台湾高雄。1996年8月1日与空军通信电子学校并编为空军航空技术学校,2000年改制为空军航空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

1933年10月,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为扩充空军遂行三年建军计划,鉴于地勤人员之培植有与空勤人员兼顾并重之必要,乃呈请设立中央航空机械学校,于1934年3月奉蒋委员长南昌行营指令批准随即着手进行,初拟设校于杭州,嗣以航空署改组为航空委员会迁移南昌,遂亦随之在江西筹备。至1935年4月始初具规模,由筹备主任钱昌祚与筹备处人员先行兼办机械士临时训练班,一面筹备一面教育,召集各地场站机械兵予以短期训练即成为机械士,同年八月,复奉委王士倬为筹备处副主任,并陆续按照编制调委任茂林、邹文耀、王季冈、朱瓒祖、汪国霖等为筹备员,拟成开办教育、建筑,设备各项计划,及经常费预算等积极筹办,并转收航空委员会技术处所招收之技工学徒加以训练,称为技工班。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中央航空机械学校,银质纪令章

1936年1月,航空委员会迁赴首都,三月初迁徙竣事,机校筹备处即接收南昌老营房机场空军总站南昌会址迁入布置组成学校。旋奉会令委钱昌祚为校长,王士倬为教育长,于3月16日就职,正式成立中央航空机械学校,奠定训练空军机械技术人员之基础。

1936年5月,蒋委员长手谕南昌航空机械学校钱昌祚校长与国立清华大学合作办理建造航空风洞,经具体讨论后,清华大学决定采用15英尺试验口径,450 hp电动机的巡回式风洞,以供准确模型试验及全型引擎试验之用,这是当时远东最大口径的航空风洞[1]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上下决心对日作长期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追随政府向后方西南各省转移。空军亦选定以四川为基地全部后移大后方,航空委员会为预防日机轰炸致遭无谓牺牲,乃于8月24日电令机校迁四川成都,机校奉令后,决定分批西迁,第一批由校长统率,余则暂留南昌训练,并于次日派员先行动身入四川接收校址,于9月10日第一批人员及器材等件,专车运送改轮船溯江西上,至二十三日到达重庆,除留初级班学生在重庆广阳坝受训成立留训练处。[2]

民国,成都,中央航空机械学校

1937年11月19日,南昌训练处将部分校舍提供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航空组寄读,作为上课场地之用。[3][4]

1938年1月,因战争转进将留南昌训练处结束,所有员生即分批入川归并成都校区,同年3月,机校校长一职奉令改由蒋委座兼任,仍以王士倬为教育长,十月间,王教育长与空军第二飞机厂厂长王承黻奉命对调服务,至十一月,机校复奉令改称“空军机械学校”与空军官校空军军士学校鼎足而三。至1939年7月共举办军械指导研究班5期,毕业78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厂、校、仓库担任军械指导及管理工作,高级机械班5期,毕业50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厂、站、场、校、仓库担任军佐,机务指导研究班1期,毕业10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担任机械上领导工作,夜行灯车班1期,毕业16人,分发航空委员会各站、队担任管理夜行灯车工作,技工班8期,毕业692人,机械补习班1期,毕业99人,初级甲种机械班10期,毕业1396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厂、站、校、场、库、所,担任修理、装配、保管工作,电气员训练班1期,毕业19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担任电气工作。1939年8月,初级班留重庆训练处结束,是年冬收购民地二百余亩,增建成都校舍多幢,足容纳学生千余名同时受训。1944年4月11日蒋中正校长颁布“空军机 械人员训条”12则[5]

大陆时期,机校招生对象主要以大专毕业生的高级班(军官),高中毕业生的正科班(军官),初中毕业生的初级班(士官)为主、其余短期班次甚多。[6][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向国内及海外招募大学理工毕业生投效空军,有的委任军衔后马上工作,有的进入航空委员会主办的“高级机械班”受训,各期学生的训期不尽相同,多数平均落在8个月至1年3个月之间,接受专业训练后,才委任军衔开始工作。以上“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每期都有淸华大学的毕业生报考,尤其是1944届航空工程系的毕业生,几乎全班投效空军。[8]

1938年11月机校正科班开办第一期,1948年至9期毕业共1千余人,而其名称已三易:第一期名为中级班,(民国27年7月19日奉航空委员会令学生班准改为中级班)第二.三期改为候补军佐育教乙班,32年10月21日奉令第四期起并前三期改称正科班,正科班等同当时的官校正期班,在1960年后官校全面改制四年学年之前,机校正科班同官校一样学制。初级班名称为甲种机械士,以“飞机及其装备之维护修理制造员士”之养成为目标,1949年终,历届毕业人数共计9,720员。[9]

1949年因国共内战迁至台湾省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1949年1月23日先遣人员教育处处长田超等人来台湾勘查抵高雄冈山成立台湾筹备处,亦建议改以冈山前海军工员养成所为校址,正式迁移则自6月5日,分批由成都疏运,同年8月1日,机校在台正式成立,9月5日在台正式复课。

历任校长

中央航空机械学校南昌时期

历任 任期时间 校长姓名 备注
第一任 1933年3月1号(民国22年3月01号)至1937年10月1号(民国26年10月01号) 钱昌祚上校    

中央航空机械学校成都时期

历任 任期时间 校长姓名 备注
第一任 1937年10月1号(民国26年10月01号)至1938年3月1号(民国27年3月01号) 钱昌祚上校    

空军机械学校成都时期

历任 任期时间 校长姓名 备注
第二任 1938年3月1号(民国27年3月01号)至1947年10月1号(民国36年10月01号) 蒋中正特级上将
第三任 1947年10月1号(民国36年10月01号)至1947年12月1号(民国36年12月01号) 李怀民上校    
第四任 1947年12月1号(民国36年12月01号)至1953年5月1号(民国42年5月01号) 文士龙上校    

空军机械学校台湾时期

历任 任期时间 校长姓名 备注
第四任 1947年12月1号(民国36年12月01号)至1953年5月1号(民国42年5月01号) 文士龙上校    
第五任 1953年7月1号(民国42年7月01号)至1955年5月1号(民国44年5月01号) 周祖达上校    
第六任 1955年12月1号(民国44年12月01号)至1960年1月1号(民国49年1月01号) 佘秉枢少将    
第七任 1960年1月1号(民国49年1月01号)至1963年2月1号(民国52年2月01号) 胡祖兴少将    
第八任 1963年3月1号(民国52年3月01号)至1966年6月1号(民国55年6月01号) 曹起成少将  
第九任 1966年7月1号(民国55年7月01号)至1967年8月1号(民国56年8月01号) 袁和少将    
第十任 1967年9月1号(民国56年9月01号)至1970年7月1号(民国59年7月01号) 李登梅少将    
第十一任 1970年7月1号(民国59年7月01号)至1972年3月1号(民国61年3月01号) 何敏宽少将  
第十二任 1972年3月1号(民国61年3月01号)至1975年2月1号(民国64年2月01号) 孙泮中少将  
第十三任 1975年2月1号(民国64年2月01号)至1976年3月1号(民国65年3月01号) 王宝智少将  
第十四任 1976年3月01号(民国65年3月01号)至1979年4月1号(民国68年4月01号) 韦天骅少将    
第十五任 1979年4月1号(民国68年4月1号)至1981年11月1号(民国70年11月01号) 陈立锐少将    
第十六任 1981年11月1号(民国70年11月01号)至1983年7月11号(民国72年7月11号) 熊逸初少将    
第十七任 1983年7月11号(民国72年7月11号)至1988年11月01号(民国77年11月01号) 杜剑青少将    
第十八任 1988年11月11号(民国77年11月11号)至1991年8月1号(民国80年8月01号) 李傅贤少将    
第十九任 1991年9月01号(民国80年9月01号)至1996年7月31号(民国85年7月31号) 陈信雄少将    

校旗

  • 以中华民国空军军旗制作,左边加缀“空军机械学校”白底黑字。
  • 青天白日国徽象征军人效忠国家,保卫国家疆域之意涵。
  • 飞鹰双翅:飞鹰是飞行速度最快、胆量最大的鸟类,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空军都用飞鹰当成象征,在空军军徽的飞鹰代表“有我无敌,冒险敢死”之精神。
  • 国花梅花象征克服恶劣环境、坚忍不拔之精神,代表国军军人有克服自然坚忍不拔之毅力,为救国战胜一切的本能,赢得最后之胜利。
  • 嘉禾代表祥瑞及丰收战果之意。

校友

参考文献

  1. ^ 清華大學校史館抗戰前清華航空研究考察. 国立清华大学校史馆. [202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2. ^ 梁颂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空襲下種種 (PDF). [2022-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3). 
  3. ^ 刘宜庆. 絕代風流: 西南聯大生活實錄. : 207 [202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4. ^ 國史館學術集刋, 第 1-2 期. [202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5. ^ 林玉萍. 75風華-空軍航空技術學院七十五週年校慶特刊. [202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6). 
  6. ^ 中國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紀實. [202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7. ^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公報,第41卷. [202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8. ^ 軍人榜-清華校友網 空軍高級機械班. [202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9. ^ 林玉萍. 臺灣航空工業史: 戰爭羽翼下的1935年-1979年. [202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