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逸夫博物馆大楼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类型自然博物馆
网站http://mus.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

历史

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由邵逸夫基金资助扩建新馆,于2003年完工,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全国首家拥有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该馆收藏有标本5万余件,重要藏品近3千件。展示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史,展出大量珠宝玉石矿物岩石、地下宝藏,并且也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博物馆周边还有宝玉石一条街、迁地保护木化石林、室内攀岩壁、校园隧道、户外拓展中心等设施。[1][2]

建筑

逸夫博物馆总体上采用交错网格布局方式:门厅及研究管理部分与陈列厅部分斜交,平行于鲁磨路,陈列厅部分与西校区中心广场及其周边建筑垂直。五层方块体的博物陈列区位于建筑北面,而三层高条形的学术研究及内部办公区与鲁磨路平行。南面有两层高卵形学术报告厅。三个部分由两层的中央大厅相连。藏品库区及设备用房位于博物陈列区下层。东面设有主入口广场,面积4730m平方米,设计为两层台地,有植被及各类娱乐设施。[3]

该馆陈列区面积有5000余平方米。从主入口进入中央大厅后,南面是卵形体,一层为多媒体学术报告厅,二层为地球科学展厅。北面藏品陈列区,一层为礼品部和机动展厅,二层为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中间是通高三层的恐龙展厅,恐龙知识厅和生命起源厅分列东西侧。三层环绕恐龙展厅上空,东西分别为校史厅和人文展厅。四层为教学展厅,五层为珠宝玉石展厅。主展厅被长廊穿越切割,模仿了地质“断层”和“岩层裂隙”的形态,管理办公及研究部分的功能空间斜插入展示区。多媒体学术报告厅设计成卵形空间,则是对仿生形式的运用。布展材质以仿石喷涂为主,另外还有花岗石火烧板和隔热玻璃,以烘托出地质主题氛围。[3]厅内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影像技术来达成信息化展示;还设有一些互动类的项目。[2]

重要藏品

1984年入藏的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采自黑龙江省嘉荫县,距今约6500万年。化石长10.5米,高6.1米,包括68块骨骼,包括下颌骨颈骨背椎尾椎肋骨肱骨胫骨指骨等。1995年入藏的胡氏贵州龙是一种海生爬行动物,采自贵州省兴义县,距今2.3亿年。2003年入藏的关岭创孔海百合为百合花状棘皮动物,来自贵州省关岭,距今2.3亿年。其根部20~30厘米、冠长13~30厘米、茎长25~100厘米、茎径最大有2.5厘米二冠大,面积有15平方米。2003年入藏的一组长形恐龙蛋化石包括23个恐龙蛋,距今有8000万年。蛋体灰黑色,长13~23厘米、宽3~5厘米,厚2~4厘米,放射状排列。1982年采集的菊石来自中生代时期,直径25厘米,是一种软体动物化石。另外,该馆还有许多产自广东阳春孔雀石标本。[4]

参考文献

  1. ^ 中国高校第一家4A级景区在中国地质大学诞生了. [201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2. ^ 2.0 2.1 徐世球主编,大地宝藏——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精品画册,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09,第2页
  3. ^ 3.0 3.1 唐文胜,林莉.对话 共生 载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逸夫博物馆设计[J].华中建筑,2009,(第8期).
  4. ^ 贾跃明主编. 走进地质博物馆.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2. 第162-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