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语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语最初起源于1887年,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发明。这正是人们对沃拉普克语失去兴趣的年代。虽然世界语未受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支持,甚至有时还受到抑制,不过世界语的使用者仍然持续的增加。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约1000人[1] 。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十万到两百万人。

标准化意地绪语

19世纪80年代,柴门霍夫除了致力于完善世界语,还尝试过根据他家乡波兰比亚维斯托克的口音来统一意地绪语,以便俄罗斯帝国境内的犹太人使用。柴门当时使用拉丁字母 ć, h́, ś, ź (后来演变为世界语的 ĉ, ĥ, ŝ, ĵ)以及 ě 来表示非中央元音。但是,他最后认定这项统一计划并没有任何希望,因此便放弃了,从而专心于世界语作为人类统一语言的研究。[2]语言学家 Paul Wexler 认为世界语并非在从各欧洲主要语言中随机东拼西凑,而是一门经过拉丁语词汇重整的意地绪语。[3]不过该说法并未受主流语言学界支持。[4]

出版前的语言发展

柴门霍夫之后便声称,自己从儿时开始便梦想着一门人类通用的语言。起初,他有想过复活拉丁文,但是在学校学习拉丁文的时候,便觉得该语过于复杂,无法胜任世界通用语。在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柴门霍夫意识到动词的人称变位并没有必要,并且语言语法结构原来可以比他之前所想的更简单。但是解决了语法问题, 学习者依然需要记忆海量词汇。柴门霍夫受两个俄语单词:Швейцарская(门卫的房间,来自单词 швейцар,门卫)以及 Кондитерская(甜品商店,来自单词 кондитер,甜品商)所启发,语言可以通过使用词缀的组合,从而减少交流所需词根的数量。柴门霍夫决定从罗曼语族以及日耳曼语族中吸收词汇,因为这两个语族的语言当时在整个世界比较流行,能够尽量被多数人所理解。

柴门霍夫一开始教他的高中同学一些世界语的早期版本。之后在几年中,他通过翻译以及诗歌创作不断完善世界语。在1895年,他写道“即使在1878年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语言已经准备很充分了,但是我还是用了另外6年时间来完善它。”在柴门霍夫准备出版的时候,受到了出版审查的阻力。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继续翻译圣经以及莎士比亚作品,而这一拖延因此亦间接帮助柴门霍夫完善世界语。在1887年7月,《第一本书》终于出版,介绍世界语的一些基础。该书所介绍的世界语版本,被后代沿用至今。

《第一本书》和《布伦宣言》

《第一本书》出版于1887年。起初,世界语仅在俄罗斯帝国和东欧流行,后来便散播到西欧和世界其他部分:1889年到阿根廷,1901年到加拿大,1903年到阿尔及利亚智利日本墨西哥秘鲁,1904年到突尼斯,以及1905年到澳大利亚美国几内亚印度支那新西兰越南东京以及乌拉圭

起初,世界语主要仅用于柴门霍夫本人,和其他一些早期世界语者的出版物。还有一些书信,有限的日常对话,以及1889年到1895年间的世界语杂志《世界语者》。

1894年,由于来自 Wilhelm Trompeter的压力,杂志的出版商以及其他世界语运动的领袖,包括柴门霍夫本人,不得不在杂志上刊登一项关于世界语的激进改革,来让读者投票是否接受。该项方案,将世界语的字母减到22个(主要去除有变音符号的字母),将名词复数结尾改为 -i,以及取消宾格 -n,改为用语序表达宾格;其他一些改动还有:废除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的差别,将分词的数量从6个减到2个,以及使用更多的罗曼语族单词来构成关系词。该改革方案被大比数否决,后来主要被其他一些世界语变种,例如伊多语所接受。随后十年间, 世界语便散播到西欧,尤其是法国。1905年,至少有27本世界语杂志被出版。

1904年,一个小型国际会议举行,催生了1905年8月,在法国滨海布洛涅的第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大会有来自20个国家,688名代表参加。在大会上,柴门霍夫正式放弃其在世界语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因为并不希望针对他本人的反犹太主义攻击会波及到这门语言。本次大会还通过了《布伦宣言》。

《布伦宣言》至今

自1905年起,世界语大会就每年举办,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中断。

当时比利时以及德国边界的自治领土莫里斯尼特,由于其民众的族裔构成复杂,因此有不少人学习世界语。该地甚至曾经考虑过将世界语列为官方语言。

20世纪20年代早期,世界语由于一些事件,获得广泛关于。第一为伊朗在国际联盟的代表提议,将国际语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二为新渡户稻造的报告,当时他作为国际联盟的代表参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13届世界语大会。[5]国际联盟当时10个代表中,有9票赞成采用世界语,但是法国代表加布里埃尔·阿诺托却利用一票否决权,连续3年粉碎国际联盟采用世界语的提议。[6]阿诺托当时担心世界语会影响法语作为当时国际语言的地位。然而,两年之后,国际联盟便建议其所有成员国,在学校中加入世界语课程。法国随后报复,禁止法国境内所有学校和大学教授世界语。[7] [8]法国时任教育部部长称,接受世界语会使法语和英文地位不保,从而降低全球的文化水平。但是尽管如此,很多人依旧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世界语的巅峰时期。[8]

1941年,出于担心无民族主义的兴起,苏联开始逮捕、驱逐和杀害大量世界语者。但是该次取缔活动由于纳粹入侵而终止。[9]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10]世界语是一门集合全球犹太人的语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战俘营禁止教授世界语。不过有些人便通过谎称他们在教意大利语(德国的同盟国)来偷偷教授。

苏联1935年10月22日的日历,可见图中有"oktobro"一词,以及其他语言翻译

在苏联成立初期,世界语曾经为政府所支持,苏联官方承认的世界语协会亦因此成立。[11]但是1937年,斯大林改变了其政策,世界语因此直到1956年在苏联都被禁止。[11]但是单一使用世界语对于苏联当局而言,并未足够形成罪名。因此当局将世界语阐释为与犹太人及工会相关,以及涉嫌鼓励与外国人接触。

而法西斯意大利,却反而试图通过世界语小册子来提升意大利的旅游业,同时还感谢意大利语和世界语的相似性。

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的右翼政府,从1936年起禁止世界语。该禁令直至1974年康乃馨革命之后才得以解除。西班牙内战后,法兰西斯科·佛朗哥独裁时期亦开始镇压无政府主义以及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受波及的人中,有不少是世界语使用者。但是在50年代,佛朗哥接受了马德里世界语大会的名誉赞助,之后世界语运动在西班牙才得以合法化。[12]

而在冷战期间,后期是20世纪50、60年代,两边阵营对世界语的态度都比较冷淡,主要是双方都担心,世界语会被敌方用作宣传。但是在70年代,世界语却获得新生,传播到其他新地方,尤其是在1975年,在伊朗开始流行。1991年,有数量可观的非洲世界语主义者和举行泛非洲世界语大会。至此之后,世界语就开始持续传播。但是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国家将世界语列为官方语言,同时亦仅有几个国家,将世界语纳入自己国家的教育体系中。

语言演变

布伦宣言限制了世界语的演变。宣言明确指出,世界语的基础应为《世界语基础》,任何人,包括柴门霍夫本人,皆无权作出修改。宣言同时亦指出,对于新概念,世界语者可以使用自身认为适当的方式去表达,但是应尽量使用传统用法。

很多世界语者认为,正是因为布伦宣言,才确保了世界语的稳定,使其获得了其他人造语言所做不到的成功,同时亦为世界语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与世界语不同,很多人造语言的创造者都将新语言视为自己的私人成就,并且会有意无意间阻止其他人发展该门新语言。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沃拉普克语的创造者约翰·马丁·施莱尔。如此相对, 柴门霍夫则宣称“世界语属于所有人”,并且在出版书籍后便退居二线,鼓励其他人一同为发展世界语而努力。

在世界语的早期, 很多语法细则仍然比较含糊,因此世界语社群内部亦在尊重布伦宣言的前提下,对一些语法细则进行调整。即使在布伦宣言之前,世界语亦已经相当稳定。例如在初期,-iam 行(例如kiam,tiam,niniam等)的关系词写法为 -ian,但是为了避免与 -ia 行的关系词冲突,而最终被广泛接受为 -iam。很多人可以在不担心语言突然大改的情况下,放心学习及发展世界语。世界语当然亦接受改变,但是需以有大众支持为前提。世界语当时没有任何中央机构可以随意作出修改,这与其他人造语言,例如沃拉普克语形成对比。

现代世界语有一些用法和早期有差别,但是多为词法层次上, 并没有涉及更基础的语法和音系层面。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为 Mi ŝatas ĉi tiun。在《世界语基础》一书中,ŝatas 的原始意思应为“尊敬“,但是在现代用法中, 却变为“喜欢”。世界语原本表达“喜欢”的认为“Tiu ĉi plaĉas al mi”(我喜欢这个, 书面意思为“这个使我开心”),句子结构与很多欧洲语言相同,例如法语 celui-ci me plaît,西班牙语 éste me gusta,俄语 это мне нравится,德语 Das gefällt mir 以及意大利语 mi piace。不过Tiu ĉi plaĉas al mi这个用法,在现代世界语中亦保留了下来。

方言,改革及世界语变种

不同自然语言, 由于只是仅限于一群人数相对较少的使用者之间,世界语并没有发展出区域性的方言。有三大因素阻止世界语方言产生:

1. 《世界语基础》的奠基作用;

2. 《世界语插图大词典》,及其他类似作品的统一作用。这些词典多使用柴门霍夫或者其他世界语领导人物的句子作为单词例句;

3. 世界语社群内部跨种族的信念。

世界语当然亦发展出了俚语,但是一般而言, 其使用并不被鼓励。

在20世纪初期,很多改革方案问世。这些世界语变种大多夭折,只有最早期的一个,伊多语获得最大的关注。1907年伊多语问世, 作为方案之一提交至国际辅助语言推广代表团。伊多语与世界语的主要不同是,前者在字母、词法以及某些语法规则上更加接近罗曼语族,同时废除了形容词与被修饰名词的配合,以及规定若无需要, 宾格后缀 -n 可以不加。起初有不少世界语者支持伊多语,但是依多语运动最终还是式微。一因伊多语的重要领导人不幸离世,二因之后世界语亦有不少改革方案面世与伊多语竞争。目前伊多语的活跃使用人数为 250至5000之间。但是,普遍公认世界语从伊多语中吸收了不少新词。

近来亦出现了一些改良,包括世界语的性别改革。

世界语亦影响了不少人造语言方案,包括1922年的西方国际语以及1928年诺维亚语,虽然其流行程度远远不及世界语。如此相对的是,1951年面世的因特语开始流行, 大有与伊多语竞争之势。但该人工语言基本上与世界语没有联系。[13]

世界语时间线

1859年:柴门霍夫(世界语创造者)于比亚维斯托克(今波兰)出生。

1873年:柴门霍夫举家迁至华沙

1878年:柴门霍夫与其高中挚友庆祝原始世界语(当时被称 Lingwe Uniwersala)的完工。

1878年:柴门霍夫在莫斯科攻读医学。柴父趁其外出期间,销毁了其语言设计稿。同年,约翰·马丁·施莱尔发表了沃拉普克语的设计。作为第一门人工国际辅助语言,沃拉普克语获得了一定的追随者。但这些追随者后期纷纷倒戈世界语。

1881年:柴门霍夫返回波兰攻读医学,并且重新开始其语言设计。

1887年:柴门霍夫成婚。同年7月,在其妻的财政支持下,他发表了《第一本书》。该书原版为俄语,但波兰语、德语、法语的翻译亦于同年出版。

1888年:列夫·托尔斯泰成为世界语早期支持者。同年,柴发表《第二本书》,以及《第一本书》的英文版本。

1889年:第一本世界语杂志,La Esperantisto问世。开始有人称呼该语言为 Esperanto(希望语)。

1894年:出于压力,柴门霍夫出版了激进改革方案。但方案被世界语社群大比数否决。该改良方案亦被称 1894世界语

1895年:杂志 La Esperantisto 停刊。Linvgo Internacia 在同年12月开始出版。

1901年:柴门霍夫在哲学家 Hillel the Elder 的影响下,开始发表他的宗教观念(人类人主义)。

1905年:《世界语基础》问世。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滨海布洛涅举行。688人与会,并且会议全程皆用世界语。大会草拟及通过了《布伦宣言》。

1906年:第二届世界语大会于瑞士日内瓦举行,1200多人参加会议。同年期刊 La Revuo出版。

1907年:12名英国国会议员建议提名柴门霍夫诺贝尔和平奖世界语支票银行于伦敦成立,并且发行金本位货币 spesmilo。同年,Louis Couturat 提出伊多语方案。该语与世界语一直竞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8年:19岁的瑞士世界语者,赫克托·霍德勒成立了国际世界语协会

1909年:世界语铁路劳工国际协会巴塞罗那成立。

1910s:世界语开始在中华民国,萨摩斯岛以及马其顿的国立学校中教授。

1910年:42名法国议会议员建议提名柴门霍夫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期刊 Linvgo Internacia以及La Revuo停刊。

1917年:柴门霍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离世。

1920年:第一本世界语盲文杂志,Aŭroro 开始在捷克斯洛伐克发行。该杂志至今仍在发行。

1921年:法国科学院推荐使用世界语作为国际科学交流用语。

1922年:世界语于法国学校遭禁。国际联盟的法国代表否决组织关于世界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提议。

1924年:国际联盟推荐成员国将世界语纳入教育体系中。

1920s:巴西教育部使用世界语作为其国际交际语言。鲁迅开始支持世界语。Montagu C. Butler 是第一个以世界语作为子女家庭用语的人。

1934年:世界语百科全书布达佩斯出版。

1935年:Kalman Kalocsay 以及 Gaston Waringhien 出版了《世界语语法》。世界语和其他人工语言同年5月起,事实上被纳粹德国禁止。[14]

1936年:纳粹德国禁止无民族世界语协会国际世界语协会在其境内的活动。

1937年:苏联开始逮捕世界语组织的领导人。世界语活动遭取缔。

1938 年:全世界世界语者青年组织成立。

193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被德国及苏联占领,世界语运动因此亦被限制甚至禁止。

1948年:国际铁路劳工世界语联盟成立,该组织致力于提升世界语在全球铁路管理中的应用。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界语协会建立咨询关系。

1966年:护照服务阿根廷开始。

1967年:Istvan Nemere 成立世界语家庭见面会,是最早针对世界语家庭的组织。

1975年:世界语运动传播至伊朗,在德黑兰有3千人学习世界语。

1980年:全世界世界语者青年组织芬兰劳马通过劳马宣言,标志着劳马主义诞生。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联合国成员国添加世界语至其教育体系中。

1987年:6000人参加华沙举行的第72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标志世界语创立100周年。

1991年:首届泛非洲世界语大会于多哥洛美举行。

1992年:国际笔会接受世界语作品。

2001年:世界语维基百科创立。世界语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第一个人造语言版本。现时该维基百科版本是世上最受欢迎的版本之一。

2004年:欧洲–民主–世界语在代表法国参选欧洲议会选举。该政党主张世界语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第二语言,获得0.15%选票。

2007年:以色列发行邮票纪念世界语120周年诞辰(1887-2007)。柴门霍夫的画像作为设计的一部分,与文字一同介绍柴门霍夫的一生,内容引自世界语维基百科。邮票角落有表示世界语运动的绿色旗帜

2009年:巴西参议院通过法令,试图将世界语列为国立学校的选修课程之一。该法令截至2010年为止尚未被巴西众议院审批通过。[15][16][17]

2015年:第100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法国尼斯举行。多邻国推出世界语课程。

2017年:Amikumu正式上线。该程序帮助世界语者与其所处地的世界语社群建立联系。

注释

  1. ^ Jouko Lindstedt. Native Esperanto as a Test Case for Natural Language (PDF).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Department of Slavonic and Bal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January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6). 
  2. ^ Christer Kiselman, "Esperanto: Its origins and early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Andrzej Pelczar, ed., 2008, Prace Komisji Spraw Europejskich PAU, vol. II, pp. 39–56, Krakaw.
  3. ^ Wexler, Paul. Two-tiered Relexification in Yiddish: Jews, Sorbs, Khazars, and the Kiev-Polessian Dialect. De Gruyter Mouton. 2002. ISBN 9783110898736. 
  4. ^ Bernard Spolsky,The Languages of the Jews: 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157,180ff. p.183
  5. ^ Archived copy. [24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 ^ 存档副本.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7. ^ 存档副本.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8. ^ 8.0 8.1 存档副本.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9. ^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of Esperanto, 1887-2007. Mondial. 2008: 162. ISBN 978-1-59569-090-6. 
  10. ^ Adolf Hitler. Mein Kampf (Reynal And Hitchcock English edition). Volume 1, Chapter XI, page 423. 1941 [2009-12-23]. 
  11. ^ 11.0 11.1 Donald J. Harlow, The Esperanto Book, chapter 7.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1). 
  12. ^ La utilización del esperanto durante la Guerra Civil Español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ño del Barrio and Ulrich Lins.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Spanish Civil War, (Madrid, 27–29 November 2006).
  13. ^ Malmkjaer, Kirsten.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004-01-08: 113 [2020-04-26]. ISBN 97811345969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英语). 
  14. ^ Ghosh, S.K. Man, Language and Society: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 209. 
  15. ^ PLS 27/08 (Sen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PL-6162/2009 (Chamber of Depu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Entidades manifestam apoio à proposta de incluir ensino de Esperanto na grade de disciplinas da rede pública (Portuguese) Agência Sen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