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都十五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都十五县,为台湾行政区域重划政策之一,为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期间所提之政见,于就任中华民国总统(2008-2016)后成为其重大施政方针之一;大致方向为台湾北、中、南各设一直辖市,其余省辖市与县合并。

此计划具有高度争议;经各界广泛密集讨论,行政院以“三大生活圈、七大区域”定案。2010年台北县、台中县市、台南县市改制为直辖市,再加上台北市及与高雄县合并之高雄市,统称为五都。2014年12月25日桃园县也升格为直辖市,形成目前六都格局,但当中北台湾三都(台北、新北、桃园)仍为台湾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无改变重北轻南的格局。

概论

三都十五县主要论点,为给予现行三大生活圈行政与财政上独立,发挥区域“火车头”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缓和南北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重大变革首先透过《地方制度法部分条例修正案》,赋予地方政府申请改制的发动权,于2009年4月3日经立法院三读通过。

沿革

原始构想

十五

提案

三都十五县提出时曾掀起高度争议,举例问题点如下:

  • 计划本身
    • 计划并非由专业人士提出,县市与乡镇的划分过于粗糙、难以生活圈及财政需求。
    • 计划是否造成资源过度集中三都?[1]
    • 地方制度法修订后,将升格发动权交予地方。倘若事后中央政府未同意地方申请,势造成民意反弹。[2]事实上,在审议阶段时,政坛也的确一直存有“内定说”。[3]
  • 三都
    • 三都权力过大,可能联合采取政治手段对抗中央政府、或是因资源分配问题与其他县市产生摩擦。[4]
    • 合并后,直辖市议员席次减少、且民选乡镇市长改为官派区长,民意基础薄弱、也衍生地方政治资源分配问题。
    • 直辖市政府公务员人数增加。
    • 北北基合并后人口近700万(近台湾1/3人口)、辖境2457.1253平方公里(近台湾15%面积),市长管辖业务过重、或难觅适合人才。[5]
  • 十五县
    • 既有为求并入县,可能采“降格”为县辖市方式,势造成地方不满。[6]
    • 资源过渡集中于三都(台北、台中、高雄),可能造成其他十五县人口外流。[1]
    • 各县差异过大。例如桃园、台南人口接近200万,但同等级的连江县人口尚不足1万人。

定案

行政院于2009年6月29日公布最终方案,与原构想“三都十五县”小幅更动,差异如下:

另外则提出“三大生活圈、七大区域”概念[7];官方也坦承这样的设置更接近日治时期即已形成的五州三厅制。[8]

参考文献

  1. ^ 1.0 1.1 重画》人口趋向三都 M型更恶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报
  2. ^ 升格民意所趋 中央宜慎回应,中华日报
  3. ^ 北中高“内定”升格?,中广新闻网
  4. ^ 《3都15县,想清楚没?》,商业周刊第1123期
  5. ^ 《新新闻》,1165期,第22页
  6. ^ 地方制度法教室:三都十五县的戈甸难结[永久失效链接],陈朝建
  7. ^ 7.0 7.1 文化古都/台南县市 火速升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报
  8. ^ 台南领头羊/抢马出访前 刘揆拍板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9-14,联合报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