ㄗ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 ||||||
---|---|---|---|---|---|---|
声母 | ||||||
发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重唇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β/ | |
轻唇 | ㄈ /f/ |
ㄪ /v/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软腭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唇软腭 | ㆼ /kʷ/ |
ㆽ /kʷʰ/ |
||||
喉 | /ʔ/ |
ㄏ /h/ |
/ɦ/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ㆺ /ʑ/ |
翘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z/ | |
介母、高元音 | ||||||
部位 | 前 | 中 | 后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韵母 | ||||||
单韵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ㄝ | ㆤ | ㆥ | ㆾ | |||
复韵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鼻韵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ㄯ /n̩/ |
ㄢ /an/ |
/ɔn/ |
ㄣ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韵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其他 | ㄦ | |||||
声调 | ||||||
官话 | ˉ | ˊ | ˇ | ˋ | ˙ | |
客闽 | ˪ | ˫ |
ㄗ()是注音符号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节”的古字“卩”,发音则取老国音“节”字的声母(注音符号发明之时的老国音尚分尖团音,“节”的声母尚为“ㄗ”,而非今之“ㄐ”)。《说文解字》:“卩:瑞信也。”
“ㄗ”的发音为不送气清齿龈塞擦音/t͡s˭/,原本声母不可单独发音,需搭配介音或韵母,单讲“ㄗ”这个符号时实际上是搭配韵母“ㄭ”,发为“ㄗㄭ”,但该韵母平常书写时可以省略,一般人会觉得该韵母是“空韵”。“ㄗㄭ”的国际音标为/t͡s˭ɯ/,汉学家则不认可这样拼法,而另自行发明“舌尖前不圆唇元音”/ɿ/作为空韵符号,将“ㄗㄭ”拼为/t͡s˭ɿ/,但没有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
在汉语拼音跟通用拼音中对应的为〔z〕,威妥玛拼音、马拼为〔ts〕;由于“ㄗ”与“ㄐ”为互补分布,台罗拼音中“ㄗ”与“ㄐ”共用〔ts〕,取决于韵母来发声。
相关变体
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ㆡ”()作为“ㄗ”的浊音对应,写法为最末笔收个圆但不突出(见右图)。台湾方音符号亦从之。“ㆡ”发音为浊齿龈塞擦音/d͡z/,也可用于中古汉语等有浊齿龈塞擦音的汉语,方音注音符号则改作“”形。由于“ㆡ”与“ㆢ”为互补分布,在台罗拼音中“ㆡ”与“ㆢ”共用〔j〕,取决于韵母来发声。然而虽然“ㆡ”被视为“ㄗ”的浊音,但由于台湾话分为泉腔与漳腔,所谓“ㆡ”为“ㄗ”的浊音仅适用泉腔;〔j〕在漳腔中发为浊齿龈擦音/z/,实际上是“ㄙ”的浊音,但台湾方音符号仍用“ㆡ”表示,不像闰音符号般为“ㄙ”增设其浊音符号。
须注意的是,在旧版Unicode中,因字型显示不当,“ㆡ”的最末笔收个圆后往往突出。这是不正确的字形,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闰音符号也为粤语的不送气清齿龈塞擦音/t͡s/或不送气清颚龈塞擦音 /t͡ʃ˭/(粤语中这两个音为同音位的自由变异)设下专门符号“”,与只发/t͡ʃ˭/音的“”区分开来。方音注音符号则不设之,改用“ㄐ”来标记。台湾方音符号也不设之,改以“ㄓ”来标记。粤语地区也有人直以接“ㄗ”来标记此声母。
编码与拼音
- 以下汉语拼音包含扩充版本闽南方言拼音方案。
字元 | 图档 | 编码 | 国际音标 | 汉语拼音 | 威妥玛拼音 | 台罗拼音 | 通用拼音 | 粤拼 | 马拼 | 拉丁苗文 | ||
---|---|---|---|---|---|---|---|---|---|---|---|---|
Unicode | Big5 | GB 2312 | ||||||||||
ㄗ | U+3117 | A3A8 | A8D7 | t͡s˭ | z | ts | ts | z | z | ts | z | |
ㆡ | U+31A1 | 未收录 | 未收录 | d͡z | j | |||||||
ㄗ゙ | 未收录 | 未收录 | 未收录 | |||||||||
未收录 | 未收录 | 未收录 | t͡s˭ / t͡ʃ˭ | z |
参考资料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敎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华民国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连江:连江县政府,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