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大度桥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桥梁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桥梁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桥梁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台湾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Infobox_Bridge

Infobox_Bridge这个模板里登记时间,Yiken是参考台北大桥使用登记,采新址建桥完工时间做为启用时间,若有疑议,烦请告知Yiken,谢谢。-yiken (留言) 2009年10月2日 (五) 08:33 (UTC)[回复]

〈大肚溪新桥,九月可通车〉,《经济日报》,第08版,1969年06月29日。
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6月底完工,通车还要拖到9月份,不过台湾电影文化公司拍摄那段影片也是在9月份放映的。查阅旧报纸合订本很费时费神,我仅能提供这段报纸标题,希望帮得上忙。--Mihara75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0:18 (UTC)[回复]

重定向

Google搜索结果:大度桥282项(33%),大肚桥384项(67%)。Yahoo!奇摩搜寻结果:大度桥435个(43%),大肚桥567个(57%)。将两网域做混合分析:大度桥43%,大肚桥57%。由此可知,此两名皆为常用,故依命名常规规范“惯称”,进行重定向大度桥。(注:采样方法源自Kolyma)-yiken (留言) 2009年11月9日 (一) 08:21 (UTC)[回复]

关于清代大肚溪的船渡

据清.叶宗元撰《台湾府总图纂要》(同治元年)在桥渡标题下:“台属溪河均自东首内山发源而出于海彰属自南至北溪河不一大小亦不同皆为行人必由之路故水势稍缓而溪水较窒者则用桥梁水势过急而溪面较宽者则用渡船遂条开载于后以备参查考至各处水圳仅架一水就近渡人以及春夏水涨或骤然大雨随时添架桥梁加增竹筏者系倾刻之事亦无一定之处不及备载所有应造明者详载于后矣……桥(注解:以下介绍桥梁)……渡(注解:以下介绍渡口)……大肚溪渡,共四渡|加滑溪田中央北彰拣通行之路|柴坑仔渡在加滑渡之下亦彰拣要路|中渡在茄苳脚庄北为往淡大路|藔仔渡在藔仔庄下为大肚溪最下之渡……以上皆南北四乡往来之桥渡。”可见得当时的大肚溪是属于水势较急较宽的(春夏季或大雨来时更猛,日治时代洪水可达7米深),故设立四个渡口(算很多),在无安全疑虑时渡河(可参考义渡条目或台湾大百科全书-义渡),为当时大肚溪主流的通行方式。本书中并没有大肚溪有桥的记载,至少官方建的桥没有,否则一定会写进去。个人认为竹篙仔桥有可能是选择缺水期的秋冬季临时建的,或选择在上游的地方。但大肚乡疑似中下游的其中一段,河面的宽度照理说不窄(就算河川曾经改道,水势应相差不远),竹篙仔桥不知是否能顺利搭建并使用,本人尚未翻阅《大肚乡志》,不知此说源于何处,故不敢断定。--Mihara57 (留言) 2010年9月6日 (一) 12:56 (UTC)[回复]

翻检《大肚乡志》交通篇公共建设,未见竹篙仔桥曾在大肚溪搭建过的描述,仅有大肚溪渡口的描述。另据吴智伟《省道台一线的故事》页126至128对竹篙仔桥的描述,竹篙仔桥在南台湾正值枯水期的小溪、水沟等较为盛行。个人认为如果曾出现在大肚溪上,绝对是件不寻常的罕例。--Mihara57 (留言) 2010年9月7日 (二) 15:06 (UTC)[回复]

以下内容:

关于以下这段原文:{{cquote2|清代已有居民利用竹等材料興建便橋,構成一座竹篙仔橋。}}首先我得告知阁下一项坏消息,我抽空翻查文献后,虽然还在查,但近乎可谓“造假”,目前我查无另一文献有此记载,故无法以误植论之,这表示是本人对此有着失去学术精神的行为,为此深表遗憾。当今之计,我只能勿一错再错,以及尽力避免重蹈覆辙,谨此向阁下与读者们致歉。yiken (留言) 2010年10月17日 (日) 16:56 (UTC)

我是觉得我活见鬼,我的笔记里没记载,《大肚乡志》已查阅,我也将《台湾道路发展史》翻阅,最后还是找不到,不知道是不是文献看多了,我连竹篙仔不知道是什么,居然我还能写的像真有其事,所以我在查阅《大肚乡志》同时,一并将邻近乡镇的方志拿来查阅,仅《彰化市志》未查,龙井、乌日已阅,假如查出是误植,这事就容易防范了,不然活见鬼就真的只能伤脑筋地去想任何可能出错地方去防范。yiken (留言) 2010年10月19日 (二) 16:23 (UTC)
{{回應}}已查出,这段话刊载于《乌日乡志》(历史篇)第48页第一行至第二行,<font color="blue">查出结果非为造假</font>,<font color="red">实为误植且加以简化而扭曲形成</font>,<font color="blue">因该文献记载有提到大肚溪船渡,且原文记载是“竹筒仔桥”而非“竹篙仔桥”</font>。

实阅时间: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yiken (留言) 2010年10月24日 (日) 14:56 (UTC)

刊载于《大度桥来源造假事件》回应一回应二,存档于此,以兹备查。-yiken (留言) 2010年10月24日 (日) 15:37 (UTC)[回复]

关于日治时代的原址旧桥

提供另一版本:“大正十年八月着手,十二年一月竣功”。而渡初式(开通典礼)是在“大正十二年五月十四日午前十时二十分”,据〈台中彰化间道路开通と大肚桥の渡初式 十四日盛大に举行さる〉《台湾日日新报》(大正十二年,1923-05-15,6版),报导内容已阅。比对后,可发现此版本的着手与竣功各往后挪一个月,而《台中州要览》最早为大正十四年所编(后续内容一致),与当时相隔不远,不知为何资料有异。但差异不大,暂可不予理会。至于启用时间应在五月份,非完工不久后即启用,可考虑稍作修改。--Mihara57 (留言) 2010年9月6日 (一) 04:51 (UTC)[回复]

另说明之前铁路方面的情况。1908年4月20日,纵贯铁路全线通车(参照《员林溯源历史年表与台湾重要大事纪》,第4页),而大肚铁桥早已建好,于1904年10月开工,1905年8月20日完工(参考网络文章中年の草食男子 - 彰化 - 旧大肚溪桥 ( 铁路)台湾縦贯铁道の建设-中部线と日露の戦时速成工事)。这时的目的是为军事铁路(详见条目台湾铁路运输或论文长谷川谨介与日治时期台湾铁路的发展)。1911年8月22日,一位署名云鹤生的读者投搞《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他的七言绝句有两篇写道:
彰化驿
苍苍柳色驿前迎。汽笛声中送客程。回首矿溪犹在目。依依却似故人情。
过大肚溪铁桥
眼望前山路不遥。清风飒飒雨飘飘。一溪绿水西流去。斜倚车窗看铁桥。
到大甲有感
铁砧山下艸芊芊。大甲溪流水漾天。百姓家飞王谢燕。朱门蓬屋夕阳前。
旅客坐火车从彰化北上,过大肚铁桥,至台中县大甲。此时期的铁路已有载客,并逐渐取代传统船渡方式,当然铁路比一般交通工具迅速、方便也是主因。--Mihara57 (留言) 2010年9月6日 (一) 13:54 (UTC)[回复]

关于大肚铁桥冲断

见照片大肚铁桥(1959,中央社),大张的要看走过台湾一甲子-大肚铁桥、或国家文化数据库-大肚铁桥。可以看得出来旁边的公路桥还是可以用的,所以本条目提供的影片外交团视察灾区才会说“外交团行经桥梁即旧桥”,另提供一张照片国史馆-蒋中正巡视“八七水灾”彰化灾区。灾情大致内容可参考某网友在部落格所写的文章乌溪下游的竣工纪念碑,我想是当时还没中山高速公路(1978年基隆至高雄全线通车),大量的救难物资必须仰赖铁路运输,所以缓不济急。至于其他大肚铁桥、大肚溪铁桥(偶尔简称大肚溪桥)的老照片附新闻资料在国家文化数据库已经提供很多了,不再详述。--Mihara57 (留言) 2010年9月4日 (六) 13:38 (UTC)[回复]

以下内容:

有两条桥,或许《台湾演义》的剪接人员、讲旁白的也分不清楚吧?而且过去名称就有混用的情况了。如果节目播出的是“台湾桥梁史”,也许会讲得详细点?因为节目会请教铁路、桥梁工程专家。我之前也分不清楚两者的差别,只能影片跟照片、新闻多看几遍了。--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17日 (日) 17:18 (UTC)

刊载于Re:大度桥来源误植事件,存档于此,以兹备查。-yiken (留言) 2010年10月24日 (日) 15:23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