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黄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arder III
两辆黄鼠狼III
类型自行反坦克炮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2年至1945年
使用方 纳粹德国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1942年
生产日期1942年至1944年
基本规格
重量10.67吨
长度4.65米(15.3呎)
宽度2.35米(7.7呎)
高度2.48米(8.1呎)
操作人数4

装甲10-50毫米
主武器一门75毫米Pak 40反坦克炮7.62厘米Pak 36(r)反坦克炮
副武器MG34/MG42
发动机Praga TNHPS/II式水冷六缸汽油引擎
123.3匹

黄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德文:Marder III)是纳粹德国黄鼠狼系列的第三种型号,以LT-38坦克底盘为基础所建造出来的,一直服役到大战结束。

历史

早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意识到需要拥有更强大以及更具有机动性的反坦克炮来取代现有的Pak 36反坦克炮一号自行反坦克炮,此需求在1941年6月变得非常急迫,因为德军的反坦克炮无法击穿苏联T-34坦克以及KV-1坦克。

为了先渡过这个危机,德国决定以俘虏的法国载具,像是Lorraine牵引车和轻型坦克(成为黄鼠狼I)、过时的德军二号坦克(成为黄鼠狼II)以及LT-38坦克底盘为基础,上面安装一门强大的德国7.5厘米Pak 40战防炮或是苏军的7.62厘米F-22野战炮。由于这些底盘的重量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黄鼠狼的装甲并没有全面性的保护组员,只有前方和侧面有薄弱的装甲,而且是敞篷的,甚至有一些建议要在车顶盖上帆布保护组员。

后来,有较多新型的自行反坦克炮,如追猎者式自行反坦克炮三号突击炮四号突击炮四号驱逐坦克象式猎豹以及猎虎等,这些自行反坦克炮以厚实的装甲保护车内组员,进而取代这些装甲薄弱的黄鼠狼系列,而生产线上再也看不到黄鼠狼,但是,剩下的黄鼠狼仍然在军中服役至战争结束。

发展

Sd.Kfz.139型,位于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
Sd.Kfz.138 H型,位于捷克,辛斯海姆汽车和技术博物馆(Sinsheim Auto & Technik Museum)
Sd.Kfz. 138 M型,位于法国,装甲博物馆(Musée des Blindés)

黄鼠狼III Sd.Kfz. 139

1942年早期,LT-38坦克已经显得过时了,但是它很适合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由于大量掳获苏军的7.62厘米F-22野战炮,因此决定以这门炮作为主要武器。

为了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以应付前线的需求,必须先把LT-38坦克的炮塔去除,然后在底盘上安装一个新的结构体,最后,在结构体上安装了F-22野战炮和扩大过的炮盾。炮盾给予指挥官和装填手有限的保护,该炮盾的装甲厚度是10 - 50毫米,主炮、指挥官和装填手的位置在引擎的甲板上。改装后,这辆黄鼠狼的高度远比LT-38坦克还来的高,因此在敌人的火力下显得不利,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

掳获的F-22野战炮被命名为“7.62 cm PaK 36(r)”,并且要求能够使用德国的7.5厘米炮弹,该车辆可携带30发炮弹上场。除了武装一门主炮之外,车体有一挺7.92毫米的机枪。

完成设计后,这辆黄鼠狼进入了生产线上,并以“Panzerjäger 38(t) für 7.62 cm PaK 36(r), Sd.Kfz. 139”命名之。1942年4月到1943年期间,一共生产363辆该型号的黄鼠狼。

黄鼠狼III Sd.Kfz. 138 H型

此型号的黄鼠狼以德军PaK 40 7.5厘米反坦克炮为主要武装,用LT-38坦克H型制成,LT-38坦克H型的引擎与LT-38坦克一样位于后方。该黄鼠狼与上文提及的有不同之处,战斗室位于LT-38坦克的中心,可以让组员保持低姿,减少组员暴露于小型武器攻击的机会,但是由于引擎位于后方,空间只能容纳两位组员站立。侧面大片装甲提供组员额外的保护,然而,马蹄形状的装甲只有提供正面及侧面的保护,后面及上面则是空无一物。此型号黄鼠狼可携带38发炮弹,就如Sd.Kfz. 139一样,这辆黄鼠狼也有一挺捷克制造的ZB37式重机枪

这辆黄鼠狼的全名是“7.5 cm PaK 40/3 auf Panzerkampfwagen 38(t) Ausf.H, Sd.Kfz. 138”,Sd.Kfz. 138 H型生产了418辆,有243辆于1942年11月至1943年4月期间生产出来(243辆包含一辆原型车),175辆于1943年由LT-38坦克变来的。

黄鼠狼III Sd.Kfz. 138 M型

最后一种型号的黄鼠狼III是以LT-38坦克M型演变而来的,安装一门德军PaK 40 7.5厘米反坦克炮。此黄鼠狼的引擎从后面移至中间,由于后方没有引擎了,主炮和组员不需要坐落于引擎甲板上方,战斗室也因此可以移到车体底部,就是引擎原本的位置,减少了暴露机会,能见度也被减少了。不像前面两种型号的黄鼠狼III,后方战斗室和中间区域是封闭的,以达到保护组员的目的。

这辆黄鼠狼一样是敞篷车。只能携带27发炮弹。当时赞成去掉黄鼠狼III M型的机枪,在之前的版本,指挥官担任机枪手的职务,然而,黄鼠狼M型的通讯员移到了后方与指挥官和炮手在一起,担任装填手的职务,自此之后,指挥官就不用与机枪一起生活,而战斗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黄鼠狼III M型是所有黄鼠狼III版本中产量最多的一台,975辆于1943年到1944年早期中生产出来,其全名是“Panzerjäger 38(t) mit 7.5 cm PaK 40/3 Ausf.M, Sd.Kfz. 138

战斗历史

黄鼠狼III参与了前线所有的战斗,Sd.Kfz. 139型在东线战场广泛的使用,虽然有一些也在突尼斯战斗,甚至在1945年2月,仍然有350辆M型在军中服役。

黄鼠狼III被德国国防军党卫军其装甲师的驱逐坦克营(Panzerjäger Abteilungen)所使用,纳粹德国空军也有用到一些,如赫尔曼·戈林领导的第1伞降装甲师(Fallschirm-Panzer Division 1 Hermann Göring)。

黄鼠狼的机械很可靠,就如同其它以LT-38坦克底盘制成的车种一样,它们的火力足以在射程内击毁大部分的苏联坦克。

黄鼠狼的缺点和存活率有很大的关系,敞篷装甲在面对敌方火炮(特别是榴弹炮)间接射击的时候不堪一击,装甲也特别薄,使得在面对敌方坦克或是在近距离遇上机枪火力时完全招架不住。

黄鼠狼并不适宜作为突击炮或是坦克的替代品,这是由于薄弱以及无顶盖的装甲在市区或其它近战战斗中相对脆弱,它们在防守或是监视、伏击方面的任务表现较为杰出。尽管弱点多多,但它们仍然比普通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更有效率。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