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黄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土一种浅黄或褐黄色的土,颗粒成分以粉土粒级为主(含量>50%),物质粒径均一,具孔隙,无层理,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有时含硫酸盐或氯化物盐类,具有肉眼可见孔隙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黄土有时具有湿陷性。另外,其在矿物成分方面高度复杂,多达60多种矿物,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矿物成分,而且与其中任何一种岩石的矿物成分都不相同。各地区黄土矿物成分大体相同,无论矿物种类还是百分含量都基本相似,并有比较多的易风化不稳定矿物。在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SiO2、Al2O3、CaO、Na2O,含有比较多的易溶盐类,主要是: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CaCO3,含量在10%-16%之间。在所含生物化石方面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旱动物化石为主,而且含有喜暖湿的动植物化石。最早李希霍芬(1877年)对欧洲莱茵河流域及中国大陆的黄土提出的定义为:黄-褐色,含石灰质,以粉土为主的粉状土;没有层理,含陆生蜗牛,有垂直节理。历史方面,“黄土”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及民间就已出现。

西方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将德国莱茵河流域的黄色松散堆积物命名为“lœss”,由此音译出英(loess)、俄(Лёсс)等文,不同学者曾以不同观点提出黄土的定义。[1]1933年奥布鲁切夫(Β.Α. Обручев)将没有层理的黄土称为原生黄土,并认为是风成成因的;次生黄土是其他各种成因形成的。由于冰川的活动,把四周的岩石研磨成非常微细、像面粉一样幼细的尘土。这些尘土干了以后,很容易被风带走,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并累积起来。当这些微细的泥土不断的沉积,可以堆成很高的山。

有时因淋洗作用较强而使粘粒明显往剖面下层移动,养分有的已流失而呈黄、黄棕或红棕色。多生成于丘陵地上之相对地形较安定、坡度起伏较缓和处。土壤多呈弱酸性,肥沃度偏低,须进行施肥管理及水土保持,才可做农牧用地。此土壤在新分类上属弱育土淋溶土[2]

结构与特性

干燥时强度佳,能维持直立坡而不塌,但浸水后易于崩塌,如黄河两岸。 胶结若被破坏易被风带走。 总结: 黄土的特性 1. 细如花粉 2.颗粒具棱角 3.透水性强 4.稀松非致密 5.源自沙漠或冰河外洗区域经风力吹送堆积而成

分布

黄土覆盖世界大陆面积的12%左右,分布于温带沙漠外缘的半干旱地区、中纬度森林、荒漠草原地带,呈现断续分布。

中国黄土高原美国中西部的土地、以及匈牙利的山区等都是由黄土沉积而成的高地。

参考资料

研究书目

  •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69)。

相关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