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经济体
高收入经济体(high-income economy),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使用图表集法[1]计算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某个标准的经济体,称为高收入经济体。此标准在2021年为12,695美元。
“高收入经济体”虽然经常与“第一世界” 和“发达国家”混用,但在这些术语的定义有所不同:“第一世界”通常是指美国和北约同阵营的国家;而“发达经济体”则不仅要高收入,还要有较先进的科技,因此某些高收入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例如: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因这些国家经济过于依赖石油出口而被列为“发展中高收入国家”[2]。
高收入经济体一览
亚洲国家/地区(共14个)
大洋洲国家/地区(共7个)
欧洲国家/地区(共37个)
- 英国(1987-)
- 法国(1987-)
- 瑞典(1987-)
- 瑞士(1987-)
- 荷兰(1987-)
- 奥地利(1987-)
- 比利时(1987-)
- 德国(1987-)
- 意大利(1987-)
- 冰岛(1987-)
- 爱尔兰(1987-)
- 挪威(1987-)
- 卢森堡(1987-)
- 丹麦(1987-)
- 芬兰(1987-)
- 西班牙(1987-)
- 塞浦路斯(1988-)
- 安道尔(1990-)
- 摩纳哥(1994-)
- 列支敦士登(1994-)
- 葡萄牙(1994-)
- 希腊(1996-)
- 斯洛文尼亚(1997-)
- 圣马力诺(1991-1993、2000-)
- 马耳他(1989、1998、2000、2002-)
- 爱沙尼亚(2006-)
- 捷克(2006-)
- 斯洛伐克(2007-)
- 波兰(2009-)
- 拉脱维亚(2009、2012-)
- 立陶宛(2012-)
- 匈牙利(2007-2011、2014-)
- 克罗地亚(2008-2015、2017-)
- 俄罗斯(2012-2014、2023-)
- 法罗群岛(1987-)(丹麦属地)
- 直布罗陀(2009-2010、2015-)(英国属地)
- 海峡群岛(1987-)(英国属地)
- 马恩岛(1987-1989、2002-)(英国属地)
美洲国家/地区(共21个)
- 美国(1987-)
- 加拿大(1987-)
- 乌拉圭(2012-)
- 智利(2012-)
- 巴拿马(2017-)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006-)
- 圣基茨和尼维斯(2012-)
- 巴哈马(1987-)
- 巴巴多斯(1989、2000、2002、2006-)
- 安提瓜和巴布达(2002、2005-2008、2012-)
- 美属维尔京群岛(1987-)
- 波多黎各(1989、2002-)(美国属地)
- 格陵兰(1987-)(丹麦属地)
- 百慕大(1987-)(英国属地)
- 英属维尔京群岛(2015-)
-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2009-)(英国属地)
- 开曼群岛(1993-)(英国属地)
- 阿鲁巴(1987-1990、1994-)(荷兰属地)
- 库拉索(2010-)(荷兰属地)
- 荷属圣马丁(2010-)
- 法属圣马丁(2010-)(法国属地)
非洲国家/地区(共1个)
- 塞舌尔(2014-)
曾是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及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1987年-2017年的某些年份为高收入经济体,但根据最近的分类是中等收入经济体或低收入经济体:
- 美属萨摩亚(1987-1989)
- 马约特(1990)
- 荷属安的列斯(1994-2009)(2010年10月10日,荷属安的列斯解体,库拉索与荷属圣马丁成为隶属于荷兰王国的构成国。)
- 赤道几内亚(2007-2014)
- 阿根廷(2014、2017)
- 委内瑞拉(2014)
- 瑙鲁(2015)
- 哈萨克斯坦(2013-2015)
- 土耳其(2013-2014)
历年标准
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在最初三年为美金6000元,后来依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五国的平均通胀率修改门槛,在2001年后,新增整个欧元区的平均通胀率[4]。为了不让某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刚好等于门槛,因此让数据的个位数保持在0或5[5]。
数据年份 | 门槛 (美元) |
发布日期 |
---|---|---|
1987 | 6,000 | 1988-10-02 |
1988 | 6,000 | 1989-09-13 |
1989 | 6,000 | 1990-08-29 |
1990 | 7,620 | 1991-09-11 |
1991 | 7,910 | 1992-08-24 |
1992 | 8,355 | 1993-09-09 |
1993 | 8,625 | 1994-09-02 |
1994 | 8,955 | 1995-06-08 |
1995 | 9,385 | 1996-06-03 |
1996 | 9,645 | 1997-07-01 |
1997 | 9,655 | 1998-07-01 |
1998 | 9,360 | 1999-07-01 |
1999 | 9,265 | 2000-07-01 |
2000 | 9,265 | 2001-07-01 |
2001 | 9,205 | 2002-07-01 |
2002 | 9,075 | 2003-07-01 |
2003 | 9,385 | 2004-07-01 |
2004 | 10,065 | 2005-07-01 |
2005 | 10,725 | 2006-07-01 |
2006 | 11,115 | 2007-07-01 |
2007 | 11,455 | 2008-07-01 |
2008 | 11,905 | 2009-07-01 |
2009 | 12,195 | 2010-07-01 |
2010 | 12,275 | 2011-07-01 |
2011 | 12,475 | 2012-07-01 |
2012 | 12,615 | 2013-07-01 |
2013 | 12,745 | 2014-07-01 |
2014 | 12,735 | 2015-07-01 |
2015 | 12,475 | 2016-07-01 |
2016 | 12,235 | 2017-07-01 |
2017 | 12,055 | 2018-07-01 |
2018 | 12,375 | 2019-07-01 |
2019 | 12,575 | 2020-07-01 |
2020 | 12,695 | 2021-07-01 |
2021 | 13,205 | 2022-07-01 |
参考资料
- ^ 1.0 1.1 Country and Lending Group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Bank. Accessed on July 3, 2018.
- ^ UN. (2005).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PDF). [2007-0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7-10).
- ^ How does the World Bank classify countries?. World Bank.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 ^ The Atlas Method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3.、World Bank.
- ^ The Interim Measure for calculating financial contributions: review of cut-off points defining capacity-to-pay groups (PDF). Agenda item 4. 2008-06-04 [2020-0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