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来亚战役

坐标4°0′N 102°30′E / 4.000°N 102.500°E / 4.000; 102.50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来亚战役
二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大日本帝国陆军士兵于新山
日期1941年12月12日–1942年1月31日
(1月19天)
地点4°0′N 102°30′E / 4.000°N 102.500°E / 4.000; 102.500
结果

日本决定性胜利

领土变更

共和联邦军队撤往新加坡

参战方

同盟国
 大英帝国

荷兰流亡政府英语Dutch government-in-exile


国民党马来支部[1]
马来亚共产党[1]
轴心国
 大日本帝国
 泰国
印度尼西亚 马来青年团英语Kesatuan Melayu Muda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国 白思华[2]
英国 刘易斯·希思英语Lewis Heath
英国 默顿·贝克维斯-史密斯英语Merton Beckwith-Smith
澳大利亚 戈登·本内特英语Gordon Bennett (general)
马来亚联邦 阿德南·赛迪英语Adnan Saidi 
中华民国 梁宇皋
黎德
陈平
大日本帝国 山下奉文
大日本帝国 西村琢磨
大日本帝国 松井太久郎日语松井太久郎
大日本帝国 牟田口廉也
大日本帝国 小泽治三郎
大日本帝国 冢原二四三日语塚原二四三
参战单位

马来亚联邦 马来亚司令部

空中支援[3]

中华民国 星华义勇军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国陆军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国海军

泰国皇家警察
兵力
140,000名士兵[3]
253架飞机
23辆坦克[4]
70,000名士兵
568架飞机
440+门火炮[5]
3,000+辆卡车[6]
200辆坦克
伤亡与损失
138,708
7,500人阵亡
10,000人负伤
130,000人被俘[7]
5,171[8]9,824[7]
1,793人阵亡
3,378人负伤[8]
日军攻占下的吉隆坡

马来亚战役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于1941年12月12日至1942年1月31日期间,日军在1941年12月12日强行登陆哥打巴鲁并发动双十二事变同盟国轴心国成员大日本帝国泰国英属马来亚上的战事。以日本的快速胜利结束。

日军拥有曾在中国作战的丰富战斗经验,对丛林战有相当完善的准备且可通过脚车部队日语自転車部隊快速机动。比较起来共和联邦军队德士兵训练不足,飞机和坦克数量上处于劣势且指挥官指挥不力。但是双方装备并没有明显差异,且英军兵力远大于日军。战役中山下奉文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战役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则称新加坡的陷落为“英国史上最大的灾难”,而日本也称此次战役为日本版的闪击战

背景

两次大战其间,大英帝国远东地区的军事策略,因不被重视及缺乏资金支持而日渐败坏。英国政府原定的计划是在新加坡海军基地,停泊强大舰队。万一任何战争爆发时,可保卫英国的远东领土以及通往澳大利亚的航线。但事实上,当马来半岛新加坡受到威胁时,原定可以及时出现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却一直没有出现。直至1939年战争在欧洲爆发,仍然没有迹象显示舰队会前来部署。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中东苏联地区更受英国重视,在人力和物资上都获优先分配。马来人所希望拥有300至500架战机实力的空军部队,但因为意大利法国崩溃之时加入战争发动地中海、非洲及中东战场,在半个欧洲落入德国手中后,孤军作战的英国都将人力物资都优先放到了英国本土北非等地对抗德国和意大利,令计划未曾实现。而驻守在马来半岛上的英军,在面对配备超过200台坦克的入侵日军时,却发现守军连一台坦克也没有,而遭到日军痛击并溃败。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后,英国不再能依赖法国海军阻止意大利皇家海军从西地中海进入大西洋,而抽调英国地中海舰队增援马来亚。英国对马来亚的防御战略要成功,取决于两个基本假设:第一,英军对于日军攻击马来亚有足够的早期预警,而能即时增援。其次,在战役爆发后美国能协助英国。到1941年底这两个假设已经不能成立。[9]

英军曾制定计划先发制人地入侵暹逻(今泰国)南部,抢先破坏日军的着陆点,并命名为斗牛士行动,但此行动最终并没有被执行。

战役开始时,英军有88,600名官兵,辖31个步兵营、7个野战炮兵团和1个山炮团(176门山野榴炮)、2个反坦克炮团(84门反坦克炮)。后来还得到了7个步兵营、1个反坦克炮团和其他一些支援,总兵力达到13万以上。空军力量有158架作战飞机,都是“F2A“水牛”战斗机”、“布伦海姆”以及双翼轰炸机。

日军第15军有92,403名官兵,编为27个大队(步兵营),3个师属野炮兵联队、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和1个山炮兵联队(约180门山野榴炮)。战役开始时15军未到齐,例如18师团开始只有佗美支队。空中力量有354架陆军作战飞机和180架海军作战飞机。

日本进军

日本的目标是要攻占整个东南亚,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用以应付自身的战争需要,而马来半岛是块富产资源的土地(盛产橡胶[10]

日军负责占领马来半岛为陆军中将山下奉文,他选择采用参谋辻政信的建言在雨季中进行攻击行动,因为辻政信认为西方英国人那些士兵不愿意在下雨、夜晚作战,大日本帝国陆军军部原本拟派给山下奉文4个师进行侵攻任务,但是山下奉文却只要2个师团(约5万余人)就足够了,因为他认为马来半岛丛林地形会使得后勤补给非常不易,军队人数太多会对后勤补给造成极大负担[10]

太平洋战争以马来亚战役为始。马来亚战役开始于日本第25军在1941年12月8日进攻马来半岛。12月8日凌晨00:30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当时离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11] 之后陆续在泰国领地北大年府宋卡港登陆,并且击退驻守该地的泰国宪兵(此时泰国未与日本结盟),目标是向西南越过马来—暹罗边境进攻马来半岛西部地区,同年12月11日另有一支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这与日军在泰国北大年府宋卡港所实施的登陆行动相配合[10]

经过当日早上与泰国军队交火8小时后,日军已经占领泰国的军事基地支援进攻马来半岛。得知日军入侵泰国的军政府立即接受日本提出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至此泰国和日本同盟

早上4时正,17架日本帝国海军轰炸机空袭新加坡,约61人死亡及有超过700人受伤,这是首次针对新加坡的空袭行动,虽然空袭警报已经向起,但街上仍然灯火通明,而云层亦阻碍盟军高射炮寻找日军轰炸机,没有任何一架日军飞机被击落,它们全部安全返回在西贡的航空队基地[12]

1941年2月8日,停泊在新加坡皇家空军第62中队的布伦亨轰炸机,它们正准备起飞往吉打亚罗士打的空军基地驻防,中队长佰翠·汉南英语Patrick Stanley Vaughan Heenan从1941年6月驻防亚罗士打,后因向日本透露英军的情报于1942年2月被处决。

山下奉文进攻马来半岛时只有2个师团(约5万余人)但却带了高达1万2千余辆的脚车,为此日军士兵负重能力大幅提高,每个日军士兵能带10公斤干粮及6公斤白米,再加上军需枪支等装备,每个日军士兵总负重为34公斤,为当时只能靠步行移动的英军士兵,其总负重16公斤的两倍以上,这些物品大部分都被日军士兵放到脚车上载运,骑在脚车上的日军士兵也能在丛林小径上快速移动,进行脚车闪击战[10]

日军首先遭到印度第3军及数个英军旅的抵抗,日军很快就清除了印度军在海岸线的抵抗之后更集中力量包围及迫使印度军投降。

日军利用快报废老旧轻型坦克快速地突破了驻守在丛林里面的英军散兵坑防线,因为在马来半岛上英军连一台坦克都没有,坦克被英军参谋认为不适合在丛林地形作战,故英军在马来半岛上没有配置坦克山下奉文并且使用蝎子的钳击战术,先派一部队正面攻击英军,再派另一部队潜入丛林绕到英军背后夹击,由于马来半岛上的英军从未碰过这种战术,他们不是被日军击杀、被俘、或是奔逃到丛林深处,英军虽然往后持续撤退但仍然使用炸药炸毁马来半岛上的桥梁,试图延缓日军进攻速度,但是日军却利用人力搭桥,让士兵一个一个下水并把木头放在士兵肩膀上作出一座简易浮桥,让其余日军能够快速通过[10]

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地面占有很大优势,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加上在装甲部队、互相合作、战术及经验均比盟军优胜,尤其是日军在中日战争中获得很多经验,英军方面则没有坦克,而日军则使用脚车及轻型坦克,这令他们能轻易穿越马来半岛上的热带雨林

作为斗牛士行动的代替,一个名叫Krohcol行动于12月8日展开,但印度佣兵组成的军队很快便被已在暹罗北大年府登陆的日军第5师团击败。

白思华中将(Lt. Gen. Arthur Ernest Percival),为日军进攻英属马来亚时,共和联邦在英属马来亚的最高指挥官

日军进攻哥打峇鲁准备登陆途中,英国皇家海军派出Z舰队英语Force Z包括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及4艘驱逐舰,该舰队在战争爆发前已到达该区并由海军上将汤马鄞·菲利浦斯指挥,目的是拦截准备登陆哥打峇鲁的日军,但是不幸地是航空母舰不挠号英语HMS Indomitable (92)在途中搁浅,不得不回航,无法加入该舰队。由于日军拥有空中优势,导致英国皇家海军于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却敌号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机彭亨关丹外海击沉,这使得马来半岛的东海岸门户大开,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经此役后更无力对抗日军的登陆行动[10]

空战

水牛式战斗机最初很成功的击落日军的九七式战斗机,但却远远落后于日军的零式舰上战斗机

盟军在马来半岛的空军战斗机中队所配备的水牛战斗机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体型过大及装备不佳[13][14];零件供应不足[14];支援人员不足[15];飞机场面对空中攻击防守困难[13];缺乏清楚及协调一致的指挥结构[13];皇家空军及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中队及人员间的敌对主义[15]及;没有经验的飞行员缺乏适当训练[13],他们在战事爆发的头一个星期付出惨重代价,导致一些飞行中队需要合并及撤退到荷属东印度

剩下的攻击战机都是过时的种类 — 布伦亨式轰炸机洛克希德哈德逊式轰炸机维克斯牛羚式鱼雷轰炸机英语Vickers Vildebeest — 这些飞机大部分在地面及空中很快已被日军战斗机击落,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相反,一名布伦亨式飞行员队长,中队长阿瑟·史夫卡因12月9日的攻击获颁授维多利亚奖章。其实原本有两队布伦亨式轰炸机接到命令要飞往泰国,轰炸日军飞机及机场,但除了中队长的飞机成功起飞。其余的轰炸机在地面时已被日军炸掉。所以中队长和他的飞行员乘着一架布伦亨式飞机轰炸日军机场。最后,他们击毁了五架零式战机和炸掉了机场,但被日军飞机击中,所以他们要迫降在马来亚。

而且,最近的调查显示出日本军事情报部门收买了一名英国军官佰翠·汉南英语Patrick Stanley Vaughan Heenan上校,这名与印度军接触的空军联络官为间谍[16],日军在他提供情报的协助下,得以在3天内摧毁所有马来半岛北部的盟国空军基地。汉南于12月10日被捕并送到新加坡,但此时日本人已获得制空权。12月13日,新加坡战役开始5天后,他被英军宪兵带入市中心,后被带到海边处决,其尸体被抛入海中[17]

从马来半岛南下

马来亚战役示意图

12月11日,日军在坦克支援下从暹罗南下,在日得拉打败了英国及印度军队英语Battle of Jitra及快速从东北部的哥打峇鲁滩头向内陆推进,以瓦解北部的防守,由于没有真正的海军力量存在,英军不能阻止日本海军在马来半岛海岸的行动,虽然这些行动对入侵部队帮助不大,由于没有剩下任何盟军飞机,日本取得了制空权,不断从空中攻击地面上的共和联邦军队及平民。

马来半岛的岛屿槟榔屿从12月8日起每天都遭到日军轰炸,英军在12月17日弃守,武器、船只、物资及一个仍可运作的电台落入日本的手中。欧洲人从槟城逃离,本地居民则被遗弃在日本人手里,这给英国造成了难堪的局面,英国人与本地居民的关系也从此疏离。历史学者称:“英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在道德上的丧失,并不始于新加坡,而是始于槟城。”[18]

12月23日,由大卫·默里-里昂英语David Murray-Lyon指挥的印度第11步兵师被命令阻击日军,但效用不大,到1月的第1个星期结束时,整个马来半岛北部已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同时,12月21日泰国加入轴心国,泰军被容许恢复对马来半岛北部的玻璃市吉打吉兰丹登嘉楼四个传统马来藩属行使宗主权,因此统一其占领的区域,而日军很快到达下一个目标,吉隆坡市,日本人于1942年1月11日没有遇到抵抗下进入及占领该城,不足200英哩外的新加坡岛即将面对日军的入侵。

仕林河战役的灾难英语Battle of Slim River后,印度第11步兵师奉命在吉隆坡阻击日军数天,在仕林河战役中,2个印度步兵旅实际上被消灭,而另一个印度步兵旅亦在麻坡被消灭。

防守柔佛海峡

1月14日,日军已经到达马来半岛南部州属柔佛州,他们在这里遇到由戈登·本内特英语Gordon Bennett (general)指挥的澳大利亚第8师英语8th Division (Australia),日军在这里遇到在战术上的首次挫折,因为澳大利亚军在金马士英语Gemas市一带建立了坚强防线,战役围绕金马士桥英语Battle of Gemas进行,日军在此地付出了死伤1000人的代价,但大桥却在战斗中被毁,日军耗费6个小时的时间修复桥梁。

当日军在金马士西面攻击澳大利亚军的侧翼时,在这次战事中最血腥的一场战役于1月15日在半岛西海岸的麻坡河英语Muar River一带爆发,本尼特派出已被削弱的印度第45旅(只有不到半数的兵员受过训练)去防卫麻坡河南岸,但被从海上登陆的日军攻击其侧翼,整个旅被彻底击溃,其旅长及属下3个团的团长全部阵亡。

在澳大利亚的查尔斯·安德森英语Charles Groves Wright Anderson中校领导下,撤退的印度军队在澳大利亚军的支援下组成麻坡军,孤注一掷的进行了4天的战斗,令其它共和联邦的残余部队可以从马来半岛北部撤退以避免被包围,当麻坡军到达了在巴力士隆的桥梁英语Parit Sulong Bridge及发现桥梁已被日军占领时,安德森在死伤数字不断上升下,命令所有人冲过去,一些人逃入附近的丛林、沼泽地及橡胶林地以寻找其步兵团在永平的司令部,145名伤兵则落入日军手中,除了两名士兵以外其他伤兵都被屠杀。

1月20日,虽然面对皇家空军维克斯角羚式鱼雷轰炸机英语Vickers Vildebeest的轰炸,日军在兴楼英语Endau再作进一步登陆成功,共和联邦军队在柔佛的最后防线峇株巴辖-居銮-丰盛港一带全线面对日军的进攻,不幸地,白思华拒绝在新加坡北面的柔佛建立固定防御。

1月27日,白思华接到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司令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的批准,命令部队越过柔佛海峡撤退到新加坡岛。

撤退到新加坡

新柔长堤当时的相片,可见到经盟军爆破后,可以清楚看到中间的一条空隙

1月31日,最后一批盟军军队离开马来半岛,英军工兵在连接柔佛及新加坡之间的新柔长堤炸开一个宽70英尺(21米)的大洞(少数落后队伍的士兵在之后数天仍通过此长堤)。

新加坡为英国在东南亚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必须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彻底把英国赶出东南亚。1942年2月1日新加坡攻防战开始后,山下奉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派一部队新加坡岛东北部假装进攻,成功吸引了驻守在该岛上英军的注意力,然后在新加坡岛西北部的日军趁机用充气橡皮艇横渡柔佛海峡,并在裕廊登陆攻进新加坡[10]

1942年2月15日(时值农历新年),英国白思华中将(Lt. Gen. Arthur Ernest Percival)向大日本帝国陆军山下奉文中将无条件投降新加坡岛上总数约六万余人的英军顿时成为俘虏,负责进攻的3万人日军却只有9千6百余人战死或失踪,日军以大约8个星期的时间成功占领了马来半岛新加坡,负责指挥日军的陆军中将山下奉文还因此出色战绩被昵称为“马来亚之虎”[10]

马来亚战役以共和联邦军队被彻底击败作为结束,至此共和联邦军队完全撤出英属马来亚,无力与大日本帝国军队相抗衡。

相关条目

注释

  1. ^ 1.0 1.1 Paul H. Kratoska.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1941-45: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NUS Press. 30 April 2018: 299– [2021-02-27]. ISBN 978-9971-69-63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2. ^ L, Klemen. Lieutenant-General Arthur Ernest Percival.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999–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Frank Owen. The Fall of Singapore. England: Penguin Books. 2001. ISBN 0-14-139133-2. 
  4. ^ Sandhu 1987, p. 32.
  5. ^ Allen, Louis. Singapore 1941–1942: Revised Edition, Routledge, 2013. p. 169
  6. ^ Toland, John. The Rising Sun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2003. pp. 272
  7. ^ 7.0 7.1 Wigmore 1957, p. 382
  8. ^ 8.0 8.1 Smith, Colin. Singapore Burning. Penguin Books. 2006: 547. ISBN 0-14-101036-3. 
  9. ^ Christopher Alan Bayly; Timothy Norman Harper. Forgotten Armies: The Fall of British Asia, 1941-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107–108 [2018-10-15]. ISBN 978-0-674-0174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Generals at War:新加坡之戰. 国家地理频道 (中文(台湾)). 
  11. ^ L, Klemen. "Seventy minutes before Pearl Harbor" The landing at Kota Bharu, Malaya, on December 7th 1941.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999–2000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First air raid on Singapo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2-21. Access date: August 12, 2007
  13. ^ 13.0 13.1 13.2 13.3 Squadron Leader W.J. Harper, 1946, "REPORT ON NO. 21 AND NO. 453 RAAF SQUADRONS" (UK Air Minis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1 (Source: UK Public Records Office, ref. AIR 20/5578; transcribed by Dan Ford for Warbird's Forum.) Access date: September 8, 2007
  14. ^ 14.0 14.1 Harper report, p.2. [2007-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15.0 15.1 Harper report, p.1-2
  16. ^ Peter Elphick, 2001, "Cover-ups and the Singapore Traitor Affai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 date: March 5, 2007.
  17. ^ Lynette Silver, 1997, "Scapegoats for the Bloody Empi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Edward Docker & Lynette Silver [eds], Fabulous Furphies — 10 Great Myths from Australia's Past, Sally Milner Publishing, [ISBN 978-1-86351-184-1]; 由Four Corners英语Four Corners (TV program)于网络上出版,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2002. 2014-2-1查阅
  18. ^ Bayly/Harper, p.119

参考文献

  • Bayly, Christopher / Harper, Tim: Forgotten Armies. Britain's Asian Empire and the War with Japan. Penguin Books, London, 2005
  • Dixon, Norman F, On the Psychology of Military Incompetence, London, 1976
  • Bose, Romen, "SECRETS OF THE BATTLEBOX:The Role and history of Britain's Command HQ during the Malayan Campaign", MArshall Cavendish, Singapore, 2005
  • Seki, Eiji, Sinking of the SS Automedon And the Role of the Japanese Navy: A New Interpre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 Smyth, John George Smyth, Percival and the Tragedy of Singapore, MacDonald and Company, 1971
  • Thompson, Peter, The Battle for Singapore, London, 2005, ISBN 978-0-7499-5068-2 (HB)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