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造币厂
Hong Kong Mint 香港造币厂 | |
---|---|
公司结局 | 亏蚀过钜,关闭 |
成立 | 1866年 |
结束 | 1868年6月 |
总部 | 英属香港 铜锣湾京士顿街与加宁街交界 |
业务范围 | 英属香港 |
产业 | 铸币 |
产品 | 硬币 |
香港造币厂是十九世纪香港政府短暂设立的一间香港造币厂,也是香港开埠至今唯一一间造币厂。
历史
香港造币厂由英国工程师托马斯·威廉·金达(Thomas William Kinder)于1863-1868年间为总领。其儿子克劳德·威廉·金达(Claude William Kinder)即为中国首条营运铁路唐胥铁路的总工程师。
1866年,香港政府根据1864年第2款条例以40万港元设立香港造币厂,厂址位于铜锣湾京士顿街与加宁街交界,并在5月7日上午11时开幕。在首一个月营运期间更免费代镕5000安士以上的旧银元铸为新的通用银圆,而其每年营运费则为7万港元。当年10月2日英国核准香港造币厂铸造5仙、1毫、2毫、半圆及1元硬币,次年1月20日由港督麦当奴宣布实行。
造币厂落成后港币发行并不顺利,当时是一方面铸币厂管理能力不足,经常积压客户订单;另一方面港币成色不如华人常用的鹰洋,因此并不为市场所接受,铸造量连年下降[1]。
后来,由于造币厂亏蚀过钜,在建成仅两年后,终于在1868年6月关闭,据计关闭前共铸造20万元港币。之后造币厂地皮/厂房及机器全数出售,分别由Jardine Matheson(即怡和洋行,获得造币厂原有土地)和日本人买入,只得12.5万港元,不足填补累积亏蚀的34万港元。[2][3]
在香港造币厂被关闭后,经过苏格兰商人汤玛士·布雷克·哥拉巴(Thomas Blake Glover)穿针引线,造币厂的负责人 Thomas William Kinder 以及他的团队 Braga Vinete Emilio(香港出身的葡萄牙人)被日本政府高价聘请前往当地指导铸造硬币的工业,并通过参考香港造币厂图则和直接引入部分由香港造币厂拆下的旧有机械器具,于后来建造出大阪造币局。[2][4]
参见
参考资料
- 《香岛沧桑录》,叶灵凤著
- 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 47 2007: "The Hong Kong Mint, 1864 - 1868: The History Of An Early Engineering Experiment by P. Kevin MacKe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