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飞鹰”号鱼雷炮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飞鹰
概观
舰种鱼雷炮舰
拥有国 大清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制造厂 德国伏尔铿造船厂[1]
单艘造价200万两白银[2]
下水1895年8月17日[1]
服役1895年9月21日
结局1932年7月7日沉没[3]
技术数据
排水量850吨[4][5]
全长79米[5][a]
全宽8.71米[5][b]
吃水4米[5][c]
锅炉8座亚罗水管锅炉[5]
动力2台立式蒸汽机
2轴推进[5]
最高速度22节[5]
武器装备2门4吋(102毫米)单装速射炮
6门6磅速射炮
4门1磅速射炮
3具鱼雷发射管[4]

“飞鹰”号鱼雷炮舰是一艘曾服役于清朝新式海军以及中华民国海军旗下的鱼雷炮舰。该舰于1895年在德国伏尔铿船厂下水,1896年交付清政府。入役后,该舰最初被划分到北洋水师旗下,1909年,飞鹰舰又被编入巡洋舰队并巡查东沙群岛以考证对其的主权。辛亥革命爆发后,本舰投入革命阵营。1917年,该舰随程璧光指挥南下加入护法舰队。1932年,该舰在国民革命军内战空袭中于海口沉没。

设计

19世纪末在驱逐舰普及之前,以鱼雷为作战武器而广为人知的小型高速舰种被称为鱼雷炮舰,后来被归类为驱逐舰[4]。据推测,本舰设计参考自同时期的德国巡洋舰“格爱富”号英语SMS Greif (1886)[d][2]

本舰采用钢制船体全长79米[a]舷宽8.71米[b]吃水深4米[c][5]。配备两根桅杆,排水量达到850公吨(837长吨)[4][5]。为获得良好的抗波性能,舰艏采用龟背式凸起的甲板[4]。动力方面使用8座亚罗型水管锅炉输出5500匹的马力,驱动2台立式蒸汽机带动2具螺旋桨以达到22节的速度,因此安装有4根烟囱[4][1]

本舰武装包括船首和舰尾各配备1门4吋(102毫米)单装速射炮作为主炮,此外还配备有6门6磅速射炮和4门1磅速射炮作为副炮[4]。除了上层甲板上的3具鱼雷发射器外,还配备了3组长杆鱼雷[4]

舰历

本舰1895年8月17日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下水,1895年竣工[1],于1895年12月抵达香港[7]。原本是一艘为西班牙海军建造的舰只[2]。彼时,因中日甲午战争的缘故,清政府急需加强北洋水师的战力[2]。为此,李鸿章委托驻德公使许景澄以200万两白银从伏尔铿船厂收购了本舰,并更名为“飞鹰”号[2]

被清政府接收后,“飞鹰”号被划归于重建的北洋水师第一舰队[8]。1898年9月,本舰曾参与追击因戊戌变法失败而乘坐日本商船“重庆”号从大沽口出逃的康有为[2]。但舰长刘冠雄以轮机故障为由中途折返,放过了维新党人[2]。1909年清政府统编全国海军舰只时,本舰被编入巡洋舰队[2]。同年3月2日(崇祯历2月11日[9]),应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要求,“飞鹰”号对东沙群岛进行巡视[10]。此举是对日本殖民者西泽吉治占领东沙群岛伤害中国渔民一案的回应[9]。同年10月,经“飞鹰”号调查后的结果,两国进行了外交谈判,并最终确认了清政府对东沙群岛的主权[9]

辛亥革命爆发后,本舰参加了镇江的起义并在民国政府成立后被编入海军第一舰队[2]。1916年6月(民国5年)民国成立后的护国战争期间,海军司令李鼎新起义反对袁世凯,并在上海港参加了护国政府支持的舰队行动[11]。1917年7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开始时,该舰在舰长李国堂的指挥下,与防护巡洋舰“海圻”号一起接受海军总长程璧光的领导,脱离北京政府南下广东加入广东军政府旗下的西南护法舰队[12][13]。1923年12月西南护法舰队主力回归北京政府时,“飞鹰”号仍留在广东省,与“永丰”号炮舰一起成为广东海军主力[14]。当实现全国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派出陈济棠统领广东省时,广东海军重组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舰队,“飞鹰”号也被划入第四舰队[15]

1931年5月,陈济棠宣布脱离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广州国民政府[15]。然而,支持蒋介石政府的广东海军总司令陈策于1932年5月将舰队集结在海南岛与陈济棠政府对峙[15]。“飞鹰”号也按计划部署在海口,但在同年7月7日在海口遭广东政府空军飞机轰炸后沉没[3][15][16]

脚注

注释

  1. ^ 1.0 1.1 另有来源记载为“246呎(74.98米)”[4]
  2. ^ 2.0 2.1 另有来源记载为“28.4呎(8.66米)”[4]
  3. ^ 3.0 3.1 另有来源记载为“13呎(3.96米)”[4]
  4.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2],另有来源译作“狮鹫”号[6]

引文

  1. ^ 1.0 1.1 1.2 1.3 陈悦 2015,第204-205页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陈悦 2015,第205页
  3. ^ 3.0 3.1 包 1970,第893页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Chesneau 1979,第401页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陈悦 2015,第204页
  6. ^ 日本海人社 & 德国巡洋舰史,第18页
  7. ^ 马幼垣 2009,第293页
  8. ^ 包 1970,第857-858页
  9. ^ 9.0 9.1 9.2 平冈昭利 2011,第12页
  10. ^ 长谷川亮一 2011,第181-182页
  11. ^ 横山 2002,第54页
  12. ^ 包 1970,第890-891页
  13. ^ 横山 2002,第52页
  14. ^ 横山 2002,第130页
  15. ^ 15.0 15.1 15.2 15.3 横山 2002,第192-193页
  16. ^ 陈悦 2015,第208页

参考书籍

参考期刊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