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雷震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震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7年6月25日
 大清浙江省湖州府长兴县
逝世1979年3月7日(1979岁—03—07)(81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北投区荣民总医院
墓地 中华民国台北市南港区自由墓园
籍贯河南省罗山县
国籍 大清(1897年-1911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79年)
政党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1917年-1919年)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19年-1954年)
无党籍(1954年-1979年)
配偶宋英(正室)
向筠(侧室)
学历
经历

雷震(1897年6月25日—1979年3月7日),儆寰,是出身浙江长兴政治人物政治评论者作家等。他是中华民国在台湾时期早期民主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7年,他于浙江省长兴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浙江省代表之一。迁居台湾后,他创办《自由中国》杂志,并于其中致力于对蒋中正政府提出建言及批评等。随后,蒋中正政府将他逮捕入狱,监禁长达约十年。

生平概略

早年经历

1897年,雷震出生于浙江湖州府长兴。他的父亲是河南省罗山县周党镇雷畈村人,捻乱过后到浙江投奔堂兄并在长兴安家。雷震七岁发蒙,后到新式学堂读书。1909年,父亲去世,只剩下母亲供他上学。1912年初,学堂校长调任至梅溪高小,雷震也随老师到梅溪读书。暑假时投考湖州的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并于1916年毕业。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毕业后便赴日本留学,他本来打算到杭州投考北京大学,只不过试期已过。在杭州时恰巧碰到梅溪的同乡,便被延揽一起东渡。1917年,在听完张继戴季陶的演讲会后深受感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8年,雷震短暂回国后返回日本,1919年7月底,考取第一高等学校的特别预科。1920年,从预科毕业后转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就读,没选择一高而离开东京是为了远离国民党东京党部的活动。在八高,与他同宿舍的罗鸿诏也是后来《自由中国》的编委成员。他也担任华工共济会名古屋分会的副会长,结识了王希天王兆澄等人。1923年春,因东大落榜而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法政学科就读。1926年3月,从法学部毕业,进入大学院师从森口繁治攻读宪法学。1926年夏,只念了一个学期的雷震因为失眠不堪其扰,因此回国修养。1927年2月,经他在东京的旧识,时任浙江省教育科长朱兆萃举荐,被任命为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年底,在戴季陶的推荐下转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为王世杰之部属,同侪有杭立武周鲠生等人。1928年冬,法制局并入立法院,转任戴季陶所任的考试院做编撰一职,同时兼任中央军官学校教官。1931年8月,当选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候补执行委员。

中年经历

1932年,担任中国国民党南京党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升任执委常委。1933年4月,被出任教育部长的王世杰调入教育部做总务司司长。1935年,国民党五中全会上,雷震当选监察委员,兼任财政专门委员会委员。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他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和提拔,随王世杰离开教育部,转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7月5日,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召开,雷震任议事组主任,而由于副秘书长周炳琳西南联大主持校务,所以实际上全权交由雷震代理。随后雷震一直在国民参政会工作,处理和筹划宪政问题。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时,雷震连任中央监委。1946年1月,他出任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负责协商各党派意见。1946年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开幕前后,他负责协商青年党与民主同盟中的民社党参与制宪国大,任制宪国大代表兼副秘书长。1947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947年1月2日,蒋介石接见政治协商会议副秘书长雷震,听取雷震赴上海与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青年党等商谈改组政府情况[1]:8253-8254。1月3日,雷震对记者谈称:国内政治商谈,将于短期内恢复;政府改组本月内可实现,改组之步骤为各党派提国府委员名单,经国府明令公布后,即共商各院、部之改组[1]:8254。1月5日,行政院副院长张群、国民大会副秘书长雷震抵达上海,连日分别会晤各党派人士,探询各方对改组政府及恢复和谈意见[1]:8256。1月30日,国民大会副秘书长雷震再次与民社、青年两党商谈改组政府事[1]:8275。3月9日,政府代表雷震、洪兰友到上海与民社党、中国青年党洽商政府改组事[1]:8308。1947年3月15日至23日的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上,政府改组谈判中担任较多具体工作的雷震为谈判代表辩护说:谈判是不是中常会的授权,我不能说,但是我没有自由行动,而是奉命行事;至于为什么改组政府,是总裁的决定,也是本党的决定,我没有违背良心,虽不敢表功,至少没有什么过错;请党外参加政府,尤其是要求他们支持反共 “戡乱”,在他们看来无异于跳火坑,所以要提条件;关于开放地方政权和民意机构,参加省府比较容易,因其随时可以改组,但省市参议会的改选有时间限定,不能随时参加,故已坚决拒绝对方的要求,至于其他政府金融和事业机构,也不同意他们参加。3月27日,雷震抵达上海,敦促民主社会党、青年党提交国府委员名单[1]:8321-8322。4月,行政院长张群组阁。4月23日,国民政府特任雷震为行政院政务委员[1]:8340。1948年底离职。

自由中国

《自由中国》杂志封面

1949年,他与胡适王世杰杭立武等筹备在上海市建立一份名为《自由中国》的杂志,并曾赴溪口向蒋报告,取得其赞同,但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渡过长江威逼上海而未成。雷震协助汤恩伯忙于上海市厦门守备工作,并参与国民党改造工作。1949年10月21日,雷震赴台湾,并再次与杭立武讨论办刊事务,受到杭的支持。杭当时是教育部部长,由他出面资助《自由中国》的成立。11月20日,《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创刊,在美国的胡适挂名发行人,以雷震为实际负责人,负责经费、邀稿、撰稿、校对、主持编辑委员会议等职。在蒋介石为宣示政治改革决心以取得美援背景之下,自由派人士纷获见用,1950年,雷震被蒋介石聘为国策顾问。他曾于1950年、1951年年两度代表蒋介石赴港宣慰反共人士,并探听由美国主导的第三势力“自由中国运动”(1953年改组为自由中国抵抗运动)在香港的发展情形,也邀请在港人士反共。

《自由中国》初期站在“拥蒋反共”立场发言,与蒋介石关系密切。自从1951年6月初《自由中国》刊登夏道平执笔之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引发第一次言论风波。在获得美援后,自由派人士重要性减弱,雷震与蒋介石关系也渐行渐远,1953年雷震即遭免除国策顾问等职。1954年底由于《自由中国》刊登读者投书〈抢救教育危机〉,引发国民党不满,雷震被注销国民党籍。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共敌对态度趋缓,《自由中国》的言论逐渐转变为“民主反共”立论,自由人权检视政府施政,对蒋的威权统治有所批评,与蒋的关系日益紧张。1956年,该刊出版“祝寿专号”为自由派人士向蒋总统建言之总集,言人所不敢言者,引发党政军媒体之围剿。1957年的《制宪述要》在香港出版。《自由中国》以“今日的问题”系列社论全面讨论国是,首篇由殷海光执笔之“反攻大陆问题”,触动政治禁忌,末篇“反对党问题”,主张“反对党是解决一切问题关键之所在”。

晚年经历

他从1958年起参与李万居吴三连高玉树等78人发起组织的“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该组织无法取得行政机构之许可而无法成立。

1960年雷震与台港在野人士共同连署反对蒋中正三连任总统。5月4日他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鼓吹成立反对党参与选举以制衡执政党。5月18日非国民党籍人士举行选举改进检讨会,主张成立新党,要求公正选举,实现真正的民主。决议即日起组织“地方选举改进座谈会”,随即筹备组织中国民主党。雷震担任地方选举改进座谈会召集委员,与李万居、高玉树共同担任发言人。7至8月间举行四次分区座谈会,情治单位进行密切监控。同年9月4日雷震、刘子英马之骕傅正被逮捕[2],并被军事法庭以“包庇匪谍、煽动叛乱”的罪名判处十年徒刑。

在美国的胡适返台找蒋中正求情,蒋中正不予理睬。1961年雷震的64岁生日,胡适想念狱中的雷震,手书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馈赠:“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唐德刚说:“胡先生这个懦弱的本性在当年所谓‘雷案’中真毕露无遗。他老人家那一副愁眉苦脸,似乎老了二十年的样子,我前所未见,看起来着实可怜。后来,我拜读了他那自我解嘲的雷案日记,尤觉这位老秀才百无一用之可怜。‘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胡适对这件事,始终内疚弥深。在蒋介石的威权下,甚至后来也不便探监。

黄埔军校台籍军官案入狱的林再受在新店军人监狱的房间,位于雷震房间的对面。据林再受回忆,雷震因为身份特殊,他的房间一个人一间,其他人不能随便靠近。雷震的房间里面墙壁都漆成红色的,林再受认为是为了要对关在里面的人造成心理压力。[3]:166-170

曾热心支援雷震筹组反对党的云林县议员苏东启云林县议会提议要求蒋介石释放雷震并获得全数通过,而成为国民党眼中钉。1961年苏东启因计划以武力号召台湾独立而遭警总军法处判处死刑;1975年苏东启因蒋中正逝世的特赦出狱。

策议与逝世

1970年9月4日十年徒刑期满出狱。1971年12月中决定撰写〈救亡图存献议〉,提出政治十大建议,希望政府速谋政治、军事改革,以民主化方式应付危局,并要求将国号改为“中华台湾民主国”,他认为成立中华台湾民主国才是唯一出路[4]。次年1月10日呈送〈救亡图存献议〉至总统府、行政院,未获回应。1979年逝世于台北,终年82岁。

身后

雷震回忆录焚毁案

1970年,雷震虽出狱,但其入狱期间所写的四百万字回忆录,仍遭军监强行没收。1988年,其遗孀宋英向监察院提案重新调查雷震案,在监院准备调查的同时,新店军监却将回忆录悉数焚毁,监察院对此提出弹劾,宋英曾向国防部要求国家赔偿,却皆遭到国防部的驳回。[5]2016年3月,因马世芳的转贴,使得此案重新引起网友热议,成为当年2月中华民国宪兵扣押戒严时期文献案的余波。《自由时报》在3月8日也以〈比违搜还惨!雷震4百万字回忆录被焚毁〉为题报导此案。[6]

平反

2002年9月4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平反雷震案为冤案。2006年3月7日,公益信托雷震民主人权基金成立。2007年7月8日,国史馆举行启用雷震网页发表会,及“雷震与宪政体制座谈会”。2007年9月2日,国史馆举办“雷震与反共国策”座谈会暨《雷震案史料汇编》电子书发表会。2007年12月9日,国史馆举办“雷震与自由人权”座谈会暨颁赠雷震基金奖学金。2012年3月7日,“雷震纪念馆”暨雷震研究中心在国立政治大学社会科学资料中心正式揭幕,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出席并鞠躬致敬。

家庭

发妻宋英,1902年生于安徽舒城,曾任中华民国监察委员。两人共育有两子一女,长子雷德宁、长女雷德全、幼子雷德成。1992年,随长子雷德宁移民美国。

侧室向筠。两人共育有两子三女,三女雷美琳、雷美莉、雷美梅,两子雷天洪、雷天锡。

雷震之孙:雷珊妮

著作

  • 《制宪述要》
  • 《监察院之将来》
  • 《舆论与民主政治》
  • 《雷震回忆录-我的母亲续篇》
  • 《雷震回忆录-新党运动黑皮书》
  • 《雷震家书》
  • 《雷震全集》桂冠出版,傅正主编
  • 《雷震案史料汇编》-“国防部档案选辑”、“雷震狱中手稿”、“黄杰警总日记选 辑”、“雷震回忆录焚毁案”,国史馆出版。
  • 《雷震研究》李敖编著
  • 《雷震案史料汇编》电子书,国史馆出版。

参见

注释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2. ^ 时值初秋,上午八时刚过一点,《自由中国》杂志社长雷震忽然听到警员在敲门,告诉他“家中发火烧了”(雷震有两个住处)。雷震匆匆忙忙打开门,谁知数十名国民党特务一哄而入,以“涉嫌叛乱”为名将其拘去。(王晓渔:〈不容青史尽成灰〉)
  3. ^ 林再受口述;黄旭初主编. 〈一生追求臺灣獨立的黃埔軍校生〉,收於《禁錮的青春,我的夢: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2》. 春晖出版社. 2014年10月初版一刷: 158–179. ISBN 978-986-04-2323-5. 
  4. ^ 汤志杰. 多重結構匯聚下革新保台霸權的形成︰ 民族主義如何從圭臬變成難言之隱 (PDF). “台湾:族群、民族与现代国家的经验与理论”研讨会.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13-10-25 [2020-1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21). 
  5. ^ 雷震案史料汇编 > 雷震回忆录焚毁案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3-08.
  6. ^ 综合报导. 比違搜還慘!雷震4百萬字回憶錄被焚毀. 《自由时报》. 2016-03-08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中文(台湾)).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