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
金毓黻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7年(光绪十三年) 大清盛京将军辖区奉天府辽阳州 (今辽宁省灯塔市八家子村) |
逝世 | 1962年8月3日 中国北京市 | (75岁)
墓地 | 中国北京市八宝山公墓 |
别名 | 字毓绂 号静庵 斋名静晤室、千华山馆 |
民族 | 满族正红旗 |
职业 |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 |
亲属 | 孙女金安平 |
代表作
|
金毓黻[1](1887年—1962年8月3日),又名毓绂,原名毓玺,字静庵,号静晤,满族,辽宁辽阳人,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经历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于奉天府辽阳州八家子村(今辽阳市灯塔市八家子村),属汉军正红旗。1907年,从辽阳启化高等小学毕业,考入奉天省立中学堂。
1913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语言学家黄侃,将黄侃视为自己的治学榜样。
1916年夏毕业后返回东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沈阳第一师范、沈阳女子师范学校等学校教员,后任职于辽宁、黑龙江两省政府部门。但金毓黻本意并不喜欢从政.把从政看成自己的谋生工具——“余本书生,嗜古成癖,不幸而投身政界⋯⋯实以此为谋生之具,非以其有兴味而为之也”阁。[2]
金毓黻从政期间曾组织“东北学社”,创办《东北丛镌》,1930年组织人员开始编辑《东北丛书》(即后来的《辽海丛书》),不断进行渤海史、东北史研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金毓黻被日军软禁,后被释放并被狱外监视。在此期间,金毓黻拒绝就任伪职,并专心于《渤海国志长编》的编辑与出版工作。
1936年,金毓黻赴上海,并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3]。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中国史学会公布第一届理事会名单,郭沫若担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担任副主席,他担任常务理事[4][5][6]。
1962年8月3日病逝。
治史观
金毓黻年轻时时代积弊,清廷衰亡,土地沦丧,使得金毓黻更加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7]——“溯自逊清之季,国人怵于外患日亟,多喜谈边疆地理”[8]。
金毓黻专治宋、辽、金朝历史,他的《中国史学史》受到梁启超的启发:“谨依刘、章之义例,纬以梁氏之条目,粗加诠次,以为诵说之资”。
其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东沃沮(白山等部),东女真当即古代东沃沮的后裔。此指东女真即曷懒甸女真,为唐以前沃沮的后裔[9]。
家庭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金安平是金毓黻的孙女。
著作
- 1934,《渤海国志长编》
- 1946,《中国史学史》
- 1946,《东北通史》
- 1993,《静晤室日记》,金毓黻日记整理。
注释
- ^ “黻”字音同“拂”。
- ^ 《静晤室日记》. 大连: 辽沈书社. 1993年.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帮助) -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5).
- ^ 钱蓉主编. 观点 历史200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06: 6. ISBN 7-211-05020-9.
- ^ 戴学稷,徐如编. 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续编. 2009.11: 301.
- ^ 张蓬舟,张仪郑编辑. 1955人民手册. 大公报社. 1955.01: 417.
- ^ 李春祥, 滕红岩. 论《渤海国志长编》的史学价值. 吉林: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 2011年: 第十一页. ISBN 论文编号:1008-7974(2011)07—0011—0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 金, 毓黻. 《东北通史》. 长春: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1981年: 引言.
- ^ 金毓黻修《长春县志》. 中国网. [201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