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椭圆
超椭圆(英语:superellipse)也称为拉梅曲线(Lamé curve),是在笛卡儿坐标系下满足以下方程式的点的集合:
其中n、a及b为正数。
上述方程式的解会是一个在−a ≤ x ≤ +a及−b ≤ y ≤ +b长方形内的封闭曲线,参数a及b称为曲线的半直径(semi-diameters)。
n在0和1之间时,超椭圆的图形类似一个曲线的四角星,四边的曲线往内凹。
n为1时,超椭圆的图形为一菱形,四个顶点为(±a, 0)及(0, ±b)。n在1和2之间时,超椭圆的图形类似菱形,四个顶点位置相同,但四边是往外凸的曲线,越接近顶点,曲线的曲率越大,顶点的曲率趋近无限大。
n为2时,超椭圆的图形即为椭圆(若a = b时则为一个圆形)。当n大于2时,超椭圆的图形看似四角有圆角的长方形,曲线的曲率在(±a, 0)及(0, ±b)四点为0。n为4的超椭圆也称为方圆形。
n < 2的超椭圆也称为次椭圆(hypoellipse),n > 2的超椭圆则称为过椭圆(hyperellipse)。
当n ≥ 1,且a = b=1时的超椭圆是二维Lp空间下的单位圆,n即为其p-范数。
超椭圆的极点为(±a, 0)及(0, ±b),而其四个“角”为(±sa, ±sb),其中 。
数学性质
当n为一个非零的有理数p/q(最简分数形式),则超椭圆为一平面代数曲线。若n为正数,其曲线次数为pq,若n为负数,其曲线次数为2pq。若a和b均为1且n为偶数,则此超椭圆为一n次的费马曲线,此时超椭圆没有奇点,但一般而言超椭圆中会有有奇点。
超椭圆的参数方程如下:
或
超椭圆内的面积可以用Γ函数Γ(x)来表示:
- =
其垂足曲线较容易计算,而以下曲线的垂足曲线
可以用极坐标方式来表示[1]:
延伸
超椭圆可以延伸为以下的形式:
或
其中的不是表示角度,只是方程式的一个参数。
历史
超椭圆在笛卡儿坐标系下的表示式是由1795年出生的法国数学家加布里埃尔·拉梅,由椭圆的方程式扩展而得。
字体设计师赫尔曼·察普夫在1952年设计的Melior字体,利用超椭圆作为字母o的外形。三十年后高德纳设法选择了介于椭圆及超椭圆之间的曲线(两者都用样条函数近似),作为他的Computer Modern字体。
1959年时瑞典斯德哥尔摩提出了其市中心赛格尔广场圆环的设计竞赛。丹麦诗人皮亚特·海恩(1905–1996)的设计以是一个n = 2.5,a/b = 6/5的超椭圆为基础[2]。他的说明如下:
- 人是唯一一种会画线然后将自己绊倒的动物。整个文明的推进有二个不同的取向:一种以直线及长方形为主,另一种则圆弧线为主。二种取向都有其机构上及心理上的原因。直线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节省空间。而圆的东西很简单,容易移动。但我们常常会陷入要在二者中选择一个的困境,此时往往是介于二者中间的事物会更合适。随意绘制的作品-例如以往在斯德哥尔摩出现过的圆环-无法达到这一点。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形状,也不像圆或方形有明确的定义,在美感上有所不足。超椭圆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它介于圆和长方形之间,既不是圆也不是长方形。它是一个有固定形状、有明确定义的一个整体。
赛格尔广场在1967年完成,而皮亚特·海恩继续在其他的艺术品中使用超椭圆,包括床、碟子、桌子等[3]。皮亚特·海恩将超椭圆以长轴为轴心旋转,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超级蛋,其特点是可以平面上直立,不会倒下,因此变成一个特别的玩具。
1968年在巴黎在为越战谈判时,谈判者不满意谈判桌的外形,Balinski、Kieron Underwood及Holt在一封寄给纽约时报的信件中建议以超椭圆作为谈判桌的外形[2]。1968年由墨西哥城主办奥运时,也以超椭圆为阿兹特克体育场的外形。
沃尔多·托布勒在1973年提出了托布勒超椭圆投影[4],其中的经线就是用超椭圆来表示。
相关条目
- 星形线,n = 2/3,且a = b的超椭圆,是四尖瓣的内摆线。
- 三尖瓣线,是三尖瓣的内摆线。
- 方圆形,n = 4,且a = b的超椭圆,看起来像是“正方形的轮子”。
- 勒洛三角形,看起来像是“三角形的轮子”。
- 超公式,超椭圆的延伸。
- 超二次曲面,三维下的超椭圆。
- 超椭圆曲线,方程为Yn = f(X)的曲线。
参考资料
- ^ J. Edwards. Differential Calculu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92: 164.
- ^ 2.0 2.1 Gardner, Martin, Piet Hein’s Superellipse, Mathematical Carnival. A New Round-Up of Tantalizers and Puzzles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 New York: Vintage Press: 240–254, 1977, ISBN 978-0-394-72349-5
- ^ The Superellip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The Guide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by BBC (27th June 2003)
- ^ Tobler, Waldo, The hyperelliptical and other new pseudocylindrical equal area map projec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3, 78 (11): 1753–1759, Bibcode:1973JGR....78.1753T, doi:10.1029/JB078i011p0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