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过
生平
赵过的生平主要见于班固《汉书‧食货志》以及贾思勰《齐民要术》所引崔寔《政论》逸文。
《汉书‧食货志》说︰“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迺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1]据《汉书‧武帝纪》、[2]《外戚恩泽侯表》、[3]《百官公卿表》、[4]《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5]征和三年六月丞相刘屈牦死后,田千秋在征和四年六月丁巳任相封侯。则赵过被任命为搜粟都尉应该在此时后。但《汉书‧百官公卿表》又说桑弘羊在天汉四年由大司农贬为搜粟都尉,直至后元二年由搜粟都尉迁为御史大夫。[6]如此,则赵过只能在后元二年接任搜粟都尉。《汉书‧食货志》的行文,更像是为赵过推行代田法交代当时的政治背景而已。
推行代田法
赵过在任时推广代田法,将此法传授给太常、三辅辖下百姓,同时大农分配巧手奴婢从事其中,制作农具。附近的二千石长官命令属下县令、县长、三老、力田以及里父老中熟悉农事者领取农具,并学习耕田种殖之法。又因为百姓少牛,难以在下雨后及时耕翻田地,前平都县令光教授赵过用人力挽犁。于是赵过上奏朝廷,以光为副手,教导百姓合作挽犁耕田。多人时每日可耕三十亩,少人时每日可耕十三亩,所以田地日渐开辟。赵过首先命令守卫离宫的士卒在宫殿外墙之内、里墙之外的空地试行,所得的谷物比其他田地亩收一斛以上。随后又命有爵位者之家用此法耕三辅公田,又推广至与边界接壤的郡及居延城。后来边境城市、河东郡、弘农郡及三辅地区、太常属下的百姓都熟习代田,付出的力量比以往少而所收获谷物更多。[7]
东汉崔寔《政论》曾提及赵过推行过一种耧车,“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崔寔并以此种耧车与当时辽东郡更为笨重的耧车相比。但北魏贾思勰对此不无疑问︰“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未知耕法何如?”[8]
虽然《齐民要术序》说︰“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9]把以牛耕归功于赵过,但牛耕至迟始于春秋时代,[10]赵过只是在原已用牛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著作问题
《汉书‧艺文志》[11]农家有《赵氏》五篇,班固自注说“不知何世”。清代学者沈钦韩怀疑《赵氏》五篇为赵过所作。[12]但班固明确记载赵过乃汉武帝、昭帝时人,所以不能认为赵过是《赵氏》五篇的作者。
参考
- ^ 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8页。
- ^ 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四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页。
- ^ 班固︰《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690页。
- ^ 班固︰《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790页。
- ^ 班固︰《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2884页。
- ^ 班固︰《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785页、第791页。
- ^ 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8-1139页。
- ^ 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物要术校释(第二版)》卷一《耕田第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50页。同书第53页缪启愉校释︰王祯《农书‧图谱二》“耧车”︰“耧种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崔寔所谓“三犂共一牛”,应是三脚耧。两脚耧如图九。(原书附图。)王祯又说︰用耧车播种,“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掌耧和牵牲口,至少也得二人。过去北方用旧耧车播种,一般是一人扶耧,一人牵牲口,两人往漏斗里溜子,然后镇压。而崔寔说的赵过法只用一人,各项播种工作全部完成,而且“日种一顷”,难怪贾氏有“未知耕法如何”的疑问。
- ^ 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物要术校释(第二版)》卷首《齐民要术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7页。
- ^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农业出版社,1989 年,第110-111 页。
- ^ 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3页。
- ^ 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二十五,浙江官书局,光绪二十六年,第51页a。
这是一篇关于汉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