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赤潮,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类似现象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引起赤潮的原因主要有:
-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 大量工农业或养猪业工厂排放大量猪粪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
- 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生物类型
赤潮的生物类型颇为多样,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会决定赤潮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危害
有害赤潮发生后,导致海洋食物链的局部中断;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海洋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 这些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 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类、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导致食物中毒;
- 这些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产生危害的主要方式是[1]:
- 赤潮发生时,海水中高密度的赤潮生物覆盖或粘附在海洋动物的呼吸器官上,造成海洋动物呼吸困难和窒息死亡;
- 大量赤潮生物的呼吸作用(尤其在夜间,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死亡细胞分解过程中消耗海水中大量溶解氧,使水体严重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 赤潮衰败过程中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如硫化氢)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甚至导致海洋动物死亡;
- 有的赤潮种类,如杀鱼费氏藻(学名:Pfiesteria piscicida),不但会释放毒素毒害鱼类,而且会直接接触鱼体噬食鱼肉;
- 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含有鱼毒或贝毒,虽然对摄食它们的鱼类或贝类无害,但会在摄食者体内累积,使取食这些鱼类或贝类的海洋捕食者和人类发生中毒。目前已知的赤潮生物毒素有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泻痢性贝毒(DSP)、失忆症贝毒(ASP)和雪茄鱼毒(CFP)等。
另见
文内注释
- ^ 海洋生态学 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2010: 第十三章 海洋污染、生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