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信息素养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自21世纪开始兴起的新名词,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策略。根据美国德萨斯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导修网页 (英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1]

不同人对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大致上都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部分:(温雯韵;TILT)

  1. 确认所需资讯
  2. 寻获资讯
  3. 评估资讯
  4. 应用资讯

近来也逐渐重视流程中的评估与反思,使过程更加流畅与资料使用正确性提高。

而在日本,他们把信息素养再细分为专注于从不同媒体搜集情报(资讯)的媒体素养及专注于从电脑处理大量及高速的情报(资讯)的电脑素养。为了应付经济变革等等的需要,日本的学校教育都非常着重培育信息素养。

对于近年在香港积极推行的任务为本学习法(Task-based learning)及专题研习学习法,信息素养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建立知识的框架。而另一方面,在态度方面,香港的课程对资讯范畴的品德教育比较强调。(参看香港小学资讯科技课程)

“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其实早在1974年已经出现。当时,美国图书馆学会举办了“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的第一次会议。当时,主席Zurkowski在会议中以提纲形式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到了21世纪,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在教育界渐渐取代旧有的“资讯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或“资讯技能”(Information Skills),原因是“信息素养”讲求较高层次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而不是单单指能力或认知上的评估。所谓“素养”,源自英语的“Literacy”,即对于文字的读写能力。把这个概念映射到资讯科技,就是指学生或职员对资讯的解读及制作能力。而资讯的样式又林林总总,包括一切印刷以外的文字及非文字的媒体,例如: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电子媒体流动媒体网上媒体等。因此,信息素养可以说是把日常教学上的文学修养推广至跨媒体的层次上。不过,正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出版变得更容易,市民大众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更方便,使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得到的资讯突然大幅增长。面对这高速及大量的资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亦是学习信息素养的重点。

确认所需资讯

由于知识的来源并非独一,而格式亦各有不同,诸如:印刷式的书本、报章、杂志,或非印刷式的电视节目、录影、数据库、网站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信息素养(资讯文化)人,需要知道为何、何时及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资讯工具,并对所获取的资讯作出批判性思考。

信息素养(资讯文化)并非一蹴即至的神功,而需要慢慢的培养。就好像说话及写作技巧一样,要透过不断练习,获取经验以后,就会做得更好。而经验的累积,正是透过对所研究的题目的资料及见解的搜索、选取、评估而获得。[2] and Somalia[3]

寻获资讯

  • 网上:如何利用搜索器查找所需知识。
  • 图书馆:如何利用图书馆内的分类目录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 从人身上获取资讯:如何利用方法(ex.问卷法、访谈法...等等)从人身上获取第一手的资讯。

评估资讯

  • 辨别资讯的来源及真伪程度
  • 是否符合使用需求以解决问题

应用资讯

  • 对资讯著作权的认知及了解
  • 纪录、摘要、改写已获取资讯
  • 综合、创造产生新知识

品德教育

参看

参考资料

引用

  1. ^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6, p. 8.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acrl/sites/ala.org.acrl/files/content/issues/infolit/framework1.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Some leaders use pandemic to sharpen tools against critics. ABC News. 16 April 2020 [202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9). 
  3. ^ Somali Journalists Arrested, Intimidated While Covering COVID-19. Voice of America. 18 April 2020 [202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