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
裴秀 | |
---|---|
出生 | 224年 魏国河东闻喜 |
逝世 | 271年 西晋 |
职业 | 地图学家、地理学家 |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闻喜县人。曹魏西晋政治家,地图学家。青年起从政,一直颇受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信任,曾主持魏末晋初官职和爵位的制定工作,官至司空。他著有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在其序中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影响很大的“制图六体”。后因服寒食散误饮冷酒去世。
生平
裴秀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潜,分别官至东汉和魏国的尚书令。岳父为名将郭淮弟郭配。
裴秀自幼聪慧好学,他叔父裴徽名望也很高,家中常有宾客来往,宾客见过裴徽之后,都要到年仅十余岁的裴秀那里拜访交谈。时人称之“后起领袖有裴秀。”后毌丘俭把他推荐给大将军曹爽。曹爽遂任命裴秀为黄门侍郎,袭父爵清阳亭侯。曹爽被杀后,司马昭担任安东将军和卫将军与吴蜀作战时,裴秀又担任司马之职,参与机要,甚得信任。257年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昭,裴秀作为参谋和陈泰、钟会一起参与司马昭的讨伐军。诸葛诞被杀之后,因功进封鲁阳乡侯。
260年魏主曹髦因反抗司马昭被杀,裴秀定计迎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得以从乡侯升为县侯,并任尚书仆射。当时荀𫖮负责礼仪的制定,贾充主持法律的修改,而裴秀则负责新官制和爵位的制定,他建议恢复西周的五等爵位制,使得大量司马氏的支持者得以获封。之后裴秀又对为立谁继承的司马昭进言说“中抚军(指司马炎)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使得司马昭决心立司马炎为继承人。265年司马炎称帝后,即封裴秀为钜鹿郡公,尚书令,后于泰始四年正月辛未日(268年2月3日)加封裴秀为司空。
由于司空一职位置甚高,且主管土木,田地。这使得裴秀可以不必像在尚书令任上那样忙于行政事务,可以接触到关于各地的地理情况的图书和资料。加之裴秀天资聪颖,又一直随军担任参谋,关注各地地形地势。他开始希望通过图解来注释来纠正对《尚书·禹贡》篇的误传,故写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并在序中提出了“制图六体”。泰始七年(271年),被称为“当世名公”的裴秀服用寒食散,寒食散食后需食冷饭,饮热酒以求发散,裴秀却误饮冷酒,于三月丙戌日(271年4月3日)逝世,谥元公。
地图学贡献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是中国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地图集。这部地图集的编绘和完成时间应该是在泰始四年至七年(公元268—271年)。完成之后,即“藏于秘府”,不为人所知。但唐初官修的藏书目录《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记载,而隋代建筑家宇文恺曾说“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臣之此图,用一分为尺”,有可能他见过民间流传的该图集的残篇,但今日此图集已彻底失传。裴秀还曾把当时旧的天下大图,缩绘成比例尺为1:1800000的“方丈图”,或称“地形方丈图”,也已失传。
流传下的只有裴秀为《禹贡地域图》所作的序,其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现代对前三者意见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标定的方向,道里指地于地之间的距离,即裴秀自己说的“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对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释则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测量时由于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关系只能求得曲线距离的,需要把它们换算成直线距离再标到图上。即“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却不通过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么里程和真实的直线距离是不相等的,会导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在裴秀以前,中国在地图绘制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理论概括和指导。自裴秀提出“制图六体”之后,即为中国古代的地图学者所遵循,如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均以裴秀“制图六体”作为绘制地图的规范。在明末清初欧洲的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之前,裴秀的“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对于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现中国测绘学会所举办的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以裴秀为名,纪念他在地图学的杰出成就。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前任: 荀𫖮 |
西晋司空 268年-271年 |
继任: 贾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