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尤季斯
立陶宛改革运动 Lietuvos Persitvarkymo Sąjūdis | |
---|---|
简称 | LPS(Sąjūdis) |
领导人 | 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1988-1990) |
成立 | 1988年6月3日 |
总部 | 维尔纽斯 |
意识形态 | 立陶宛民族主义 反共主义 反苏主义 |
政治立场 | 大帐篷 |
口号 | 为了立陶宛 |
立陶宛政治 政党 · 选举 |
萨尤季斯(立陶宛语:Sąjūdis,意为“运动”),初名立陶宛改革运动(立陶宛语:Lietuvos Persitvarkymo Sąjūdis),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领导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的政治组织,正式成立于1988年6月3日,领导人为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
1988年底,立陶宛民族主义组织“立陶宛改革运动”成立,掀起新的要求独立的浪潮。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从根本上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
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民族主义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旧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
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告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陶宛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国家。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反对脱离苏联的政治力量的激烈反对。为阻止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试图军事占领维尔纽斯。
1991年,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获得独立地位。[1]
1991年底,该党内部发生分裂,许多人转而参加民主工党(LDDP)、社会民主党或另组新党。1992年初,议会中支持萨尤季斯的代表由多数派转为少数派,萨尤季斯在10—11月的议会大选中败北,仅获19.8%的选票,得三十席。1993年5月改组为“祖国联盟”。1996年10—11月大选获胜后再度执政,兰茨贝吉斯任议会议长,格季米纳斯·瓦格诺留斯任总理。2000年10月大选中惨败,仅取得九席。[2]
后经多次合并后,现为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
参考文献
- ^ qianyy.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简介. 我爱历史网. [202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 ^ 王觉非. 欧洲历史大辞典·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12月: 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