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之膝大桥
莱茵之膝大桥 | |
---|---|
Rheinkniebrücke | |
坐标 | 51°13′15″N 6°45′51″E / 51.220833°N 6.764167°E |
承载 | 六车道公路、脚车道及人行道 |
跨越 | 莱茵河 |
地点 | 德国杜塞尔多夫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斜拉桥 |
全长 | 1519米 |
宽度 | 28.9米 |
最大跨度 | 319米 |
历史 | |
建筑师 | 弗里茨·莱昂哈特 |
开工日 | 1965年 |
总造价 | 1.1亿德国马克 |
开通日 | 1969年10月16日 |
地图 | |
莱茵之膝大桥(德语:Rheinkniebrücke)是一座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斜拉桥,跨越莱茵河,桥面为一条双向六车道的机动车道和两条人行道及脚车道,于1969年10月16日正式交付联邦交通部。
位置
作为杜塞尔多夫市区的七座莱茵河大桥之一,该桥在莱茵河743公里处跨过河流。右岸北面是卡尔施塔特,南面是下比尔克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区,左岸是上卡塞尔区。在大桥以北的莱茵河畔,每年都会举办莱茵河最大的节会。
从上卡塞尔和赫尔德特之间的莱茵河左岸望去,莱茵之膝大桥与邻近的州议会大楼、莱茵塔和城市之门一起,构成了杜塞尔多夫的城市景观,尤其是内城南部的天际线。
它与下游一公里的上卡塞勒大桥和下游三公里的特奥多尔·豪斯大桥一起组成了杜塞尔多夫桥梁家族,多年来对世界斜拉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其上游最近的一座桥梁是哈默尔铁路桥,在西南方向直线距离约2.7公里处,溯流距离约5公里,这座铁路桥自1870年起使用至今,同时也是杜塞尔多夫莱茵河上最古老的永久性桥梁。
设计
大桥包括匝道和交叉路口,总长1,519米,其中桥长561米,宽28.9米,为单塔斜拉桥,由两个独立塔柱组成,高114米,矗立在莱茵河左岸的河床中。四根斜拉索呈竖琴状排列,连接每个塔柱和其下的连续桥面。钢桥面采用正交异性板,由于带有悬臂式的人行道和脚车道,3.40米高的主梁要尽可能纤细。桥梁主跨从桥塔延伸跨过莱茵河,主跨为319米,而河床上方的副跨明显更短,由斜拉索锚具下的窄桥墩支撑。因此,拉索的布置在纵向上是非对称的,副跨拉索比主跨上方的拉索要更加陡峭。
桥面布置双向行车道,每个方向三个车道,每侧设一条人行道和脚车道。街道照明悬挂于两侧垂直电杆之间的悬索上。主路在莱茵河左岸通向莱茵纳利隧道,该隧道与B7联邦公路相连,随后再连接A52联邦高速公路。作为大桥的一部分,上卡塞尔一侧分出两座曲线匝道桥,这使得威廉皇帝环路(Kaiser-Wilhelm-Ringes)延伸段可以进入主桥,再从主桥下坡,继续直行进入杜塞尔多夫大街(Düsseldorfer Straße)。在莱茵河的右岸,大桥止于水道平面,并与腓特烈城和南北走向的伊丽莎白大街(Elisabethstraße)、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ße)及科尼利厄斯大街(Corneliusstraße)相连。大桥右岸有两座侧向分支的匝道桥,直接通向莱茵河岸隧道及市中心。
历史
从1912年开始,建设一座东西走向跨越莱茵河大桥的设想就一直存在。当时,在一项杜塞尔多夫市整体建设计划竞赛中,建筑师布鲁诺·施密茨和土木工程师奥托·布鲁姆在他们的获奖设计中规划了九座莱茵河大桥,其中包括一座位于莱茵河拐弯处的新桥,以满足杜塞尔多夫未来的东西向交通需求[2]。在1951年10月提交的一份题为“杜塞尔多夫市桥梁”的研究报告中,杜塞尔多夫城市规划办公室负责人、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塔姆斯制定了详细的桥梁规划,包括暂定名称中所提到的“Kniebrücke”(膝桥)[2][3]。
汽车交通的强劲增长证明了修建这座大桥的必要性。首先,由弗里茨·莱昂哈特规划并根据塔姆斯的设想改造后的特奥多尔·豪斯大桥于1957年投入运营。随后,塔姆斯还授权了上卡塞勒大桥和莱茵之膝大桥的规划,其中莱茵之膝大桥由弗里茨·莱昂哈特负责[4],作为建筑师担任部门经理接管了大桥的正式设计[3]。
1961-1962年间,第二份“杜塞尔多夫市桥梁”研究报告出炉,其中提出了“膝桥”的进一步发展规划和交通流量计算[2]。出于经济原因,对于所需跨度而言,只能考虑修建一座斜拉桥,同时塔姆斯不希望右岸桥塔干扰城市景观,于是决定建造一座只在左岸有两个塔柱的单塔桥(斜拉梁桥)。
三座桥梁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是短暂规划期内所有参与方合作的结果,而且也得到了塔姆斯的推动。莱昂哈特曾计划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塔柱,但基于杜塞尔多夫钢结构企业海因-莱曼公司(Hein, Lehmann & Co. AG)的特别提案,塔姆斯又将其改为钢塔[5]。
建造这座大桥的具体决定于1962年做出。由于桥址靠近霍里翁别墅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总理府,因此必须与州政府及时任总理弗朗茨·迈耶斯协调进行整体规划,并根据当时的新联邦建筑法执行重新分配。在上卡塞尔一侧,莱茵纳利隧道的修建解决了噪音和废气对当地居民的困扰问题[2]。大桥于1965年开始施工,1969年10月16日,莱茵之膝大桥作为当时世界上主跨最长的斜拉桥建成通车。
1997年,阿波罗·瓦列特剧院在莱茵河右岸的莱茵之膝大桥下方开业。此外,该桥下许多的清水混凝土桥墩都由人称“苏黎世喷雾器”的涂鸦和街头艺术家哈拉尔德·纳埃格利用黑线简笔画进行了装饰。
2019年,莱茵之膝大桥登上了新闻媒体,因为市政部门在桥下铺设了石块,以防止桥下被无家可归者当做栖身之所[6][7]。
-
上卡塞尔一侧看莱茵之膝大桥
-
杜塞尔多夫天际线中的莱茵之膝大桥
-
莱茵之膝大桥夜景
-
桥墩上的涂鸦
参考资料
- ^ Holger Svensson: Schrägkabelbrücken. 40 Jahre Erfahrung weltweit. Ernst & Sohn, Weinheim 2011, S. 60.
- ^ 2.0 2.1 2.2 2.3 Friedrich Tamms: Die Kniebrücke in Düsseldorf. Ein neuer Weg über den Rhein. In: Friedrich Tamms: Von Menschen, Städten und Brücken. Econ Verlag, Düsseldorf 1974, ISBN 3-430-19004-5, S. 63 f.
- ^ 3.0 3.1 Friedrich Tamms: Planung und Gestaltung. In: Oberstadtdirektor der Landeshauptstadt Düsseldorf (Hrsg.): Brücken für Düsseldorf 1961–62. Springer, Berlin ca. 1963, S. 7 ff.
- ^ Fritz Leonhardt, Wolfgang Andrä, Louis Wintergerst: Die Kniebrücke. In: Oberstadtdirektor der Landeshauptstadt Düsseldorf (Hrsg.): Brücken für Düsseldorf 1961–62. Springer, Berlin ca. 1963, S. 65 ff.
- ^ Fritz Leonhardt: Baumeister in einer umwälzenden Zeit. Erinnerungen. 2. Aufl. Dt. Verl.-Anst., Stuttgart 1998, ISBN 3-421-02815-X, S. 123.
- ^ Christoph Schroeter, Uwe-Jens Ruhnau, Dominik Schneider, Jörg Janssen. Steine unter Kniebrücke entfernt - Protest vor Rathaus. RP ONLINE. 2019-09-26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德语).
- ^ UTE NEUBAUER. DÜSSELDORF: OBDACHLOSE FÜHLEN SICH WIE MENSCHEN ZWEITER KLASSE. Ddorf-aktuell. 2019-09-26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德语).
参考文献
- Paul Ernst Wentz: Architekturführer Düsseldorf, Droste Verlag, Düsseldorf 1975, Objektnr. 75 C
- Oberstadtdirektor der Landeshauptstadt Düsseldorf (Hrsg.): Brücken für Düsseldorf 1961–62. Springer, Berlin ca. 1963.
- Friedrich Tamms: Die Kniebrücke in Düsseldorf. Ein neuer Weg über den Rhein, 1969. In: Friedrich Tamms: Von Menschen, Städten und Brücken. Econ Verlag, Düsseldorf 1974, ISBN 3-430-19004-5, S. 63–66.
外部链接
- Structurae数据库中莱茵之膝大桥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