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莫洛冲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洛冲突
菲律宾动乱英语Insurgency in the Philippines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反恐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68 年 3 月 18 日[26] – 2019 年 2 月 22 日
(50年11个月又4天) 小型恐怖活动和冲突持续进行中
地点
状态

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宣布和平协定

停止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敌对行动

持久自由行动于 2017 年 10 月 23 日结束,对圣战势力造成沉重打击,大幅减少其人数,并夺回所有领土

邦萨摩罗过渡管理局 (BTA) 于 2019 年 2 月 22 日成立,负责管理棉兰老穆斯林邦萨摩罗自治区,直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

小规模冲突和恐怖主义仍在持续
领土变更 棉兰老岛穆斯林邦萨摩洛自治区于2019年2月22日正式批准,并取代棉兰老岛穆斯林自治区
参战方

 菲律宾
支持:
 美国 (顾问)[1]
 澳大利亚[2][3]
 印度尼西亚[4][5]
 马来西亚 (自 2001 年起)[4][6][7][8]
 俄罗斯[9]


国际监督小组英语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Team

1969–2014: 莫洛人组织:
莫洛民族解放阵线 (至1996年)[10]
莫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至2014年)

前支持: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至2011年)[11][12][13][14][15][16]
 马来西亚 (至1995年)[17][18][19]


从 2005 年
菲律宾民族民主阵线

从 1991 年开始:
圣战组织:
阿布沙耶夫(1991年至今)
邦萨摩洛伊斯兰自由战士 (2008年至今)
安萨尔哈里发英语Ansar Khalifa Philippines (2014 年至今)

前圣战组织:
毛特组织 (2013–2017)[20][21][22]
棉兰老伊斯兰哈里发英语Khalifa Islamiyah Mindanao(KIM)(2011–2013)[23]
苏莱曼酋长运动 (1991–不明)[24][25]
指挥官与领导者

费迪南德·马科斯
(1969–1986)
科拉桑·阿奎诺
(1986–1992)
菲德尔·瓦尔迪斯·罗慕斯
(1992–1998)
约瑟夫·艾斯特拉达
(1998–2001)
葛洛丽雅·马卡帕加尔-雅罗育
(2001–2010)
阿奎诺三世
(2010–2016)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2016–2022)

小费迪南德·马科斯
(2016–至今)
努·密苏阿里 (1969–1996)
Habier Malik 
Muslimin Sema (1969–1996)
Habib Mujahab Hashim# (1969–1996)
Abul Khayr Alonto# (1969–1996)
Murad Ebrahim (1977–2014)
Hashim Salamat# (1977–2003)
前支持者: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1969–1981)[27]
穆安玛尔·格达费 (1969–2011)
Mustapha Harun (1969–1995)[28][29]
拉杜兰·萨希龙英语Radullan Sahiron
卡扎菲·简加拉尼英语Khadaffy Janjalani 
Galib Andang 
Ameril Umbra Kato #
Isnilon Hapilon [30]
Hatib Hajan Sawadjaan 
Omar Maute 
Abdullah Maute 
兵力
125,000–130,000[31] 11,000 (2012)[31]
伤亡与损失
死亡总数:
包括平民在内的至少 120,000 人

摩洛冲突[32]是菲律宾棉兰老岛地区的一场叛乱,涉及多个武装团体。[33]菲律宾政府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34]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35]这两个主要武装团体之间签署了和平协议,但其他较小的武装团体的冲突仍然存在。[36]2017年,和平委员会解决了约138起部族冲突。

摩洛冲突的根源与邦萨摩洛人民反抗外国统治的悠久历史有关,包括1898年美国吞并菲律宾; 从那时起,摩洛人对菲律宾政府的抵抗就一直持续着。 [32]在菲律宾独裁者费迪南德·马科斯执政期间,菲律宾政府与摩洛穆斯林叛乱组织之间出现政治紧张局势和公开敌对行动。[37]摩洛叛乱是由 1968 年 3 月 18 日的贾比达大屠杀引发的,[38]在这次屠杀中,60 名菲律宾穆斯林突击队员在计划收复马来西亚沙巴州东部的行动中被杀。 作为对菲律宾政府收复沙巴失败的报复,马来西亚政府支持并资助了摧毁菲律宾南部的摩洛冲突,直到2001年停止支持。[39]

作为回应,各种推动摩洛自治的组织,无论是通过自治还是独立,几乎立即成立,[40][41]尽管这些组织通常持续不了多久,直到菲律宾大学教授努尔米苏阿里建立了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  ),一个致力于在 1972 年建立独立的棉兰老岛的武装叛乱组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分裂成几个不同的团体,其中包括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MILF),该组织试图在菲律宾境内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  2008 年末,当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将其要求从独立改为自治时,阿梅里尔·乌姆布拉·加藤 (Ameril Umbra Kato) 领导的派系不同意,最终于 2010 年组建了邦萨摩罗伊斯兰自由战士 (BIFF)。[42][43]

尽管乌普萨拉冲突数据计划的保守估计表明,菲律宾政府与阿布沙耶夫 (ASG)、BIFF、MILF 和 MNLF 派系之间的武装冲突中至少有 6,015 人丧生,但冲突的伤亡统计数字各不相同。  1989年和2012年。[44]

起源

摩洛人有着400多年抵抗外来统治的历史。 在西班牙与摩洛冲突期间,西班牙多次试图征服苏禄摩洛苏丹国、马京达瑙苏丹国和拉瑙苏丹国联邦,尽管西班牙成功地取代了马尼拉和民都洛岛的伊斯兰教,但他们却未能对抗南部的穆斯林。 现任摩洛穆斯林领导人认为,针对西班牙人、美国人、日本人和基督教菲律宾人的武装斗争是摩洛民族长达四个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45]

现代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和美国针对摩洛人的战争。[46]继 1898 年美西战争之后,1899 年至 1913 年间,菲律宾革命穆斯林与美国军队在菲律宾南部爆发了另一场冲突。1898 年 8 月 14 日,美国击败西班牙军队后 根据 1898 年《巴黎条约》,声称菲律宾为其领土,并建立了由韦斯利·梅里特将军担任军事总督的军政府。菲律宾人反对美国的外国统治。[47]

美军于 1899 年 5 月 18 日从西班牙政府手中夺取了霍洛岛和 1899 年 12 月三宝颜的控制权。[46]准将约翰·贝茨被派去与苏禄苏丹贾马鲁·基拉姆二世谈判一项条约。 基拉姆对美国的接管感到失望,因为他希望在西班牙军队击败该群岛后重新获得主权。 贝茨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摩洛人在美菲战争中保持中立,并在菲律宾南部建立秩序。 经过一番谈判,签署了基于早期西班牙条约的《贝茨条约》。[48]《贝茨条约》确实保证了南方穆斯林的中立,但它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了给美国人争取时间,直到北方战争结束。1900 年 3 月 20 日,威廉·奥古斯特·科贝准将接替贝茨,棉兰老-霍洛地区升级为完整的部门。 尽管有报道称美国人和其他平民遭到摩洛人的袭击和杀害,但棉兰老岛的美军得到了增援,与摩洛人的敌对行动也有所减少。[49]

美国的入侵始于1904年,结束于约翰·J·潘兴少将的任期,他是摩洛省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位军事总督,但巴格萨克山和霍洛巴德达乔仍面临重大抵抗; 后者,美国军方在莫洛火山口大屠杀中杀害了数百名摩洛人。战后,1915 年,美国在苏禄岛签订了《卡彭特条约》。[50]

即使在主要的摩洛叛乱结束后,摩洛人反对美国统治的叛乱仍在继续爆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菲律宾。 日本入侵期间,摩洛人在棉兰老岛和苏禄岛发动叛乱反抗日本人,直至 1945 年日本投降。

历史

从 1920 年代开始,美国殖民政府和随后的菲律宾政府奉行种族内移民政策,将大量来自米沙鄢群岛和吕宋岛的菲律宾基督徒定居者重新安置到棉兰老岛的大片土地上。 这项政策使得到 1970 年代菲律宾基督徒人数超过了摩洛人和卢马德人,随着土地纠纷的增加,这是加剧摩洛人和菲律宾基督徒定居者之间不满的一个因素。 摩洛人的另一个不满是中央政府对棉兰老岛自然资源的开采,而许多摩洛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在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计划中,摩洛穆斯林和卢马德人大部分被取代,菲律宾基督教定居者最终控制了新建道路沿线的关键地区,并破坏了摩洛人传统的行政结构和对资源的控制。 美国人更喜欢基督徒成为新定义的城镇的管理者,而不是卢马德和莫罗,因为不可持续的人口增长和伐木导致环境恶化。[51]

马科斯 (1965–1986)

贾比达大屠杀

摩洛冲突的活跃阶段归因于 1968 年 3 月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发生的贾比达大屠杀。[52]参议院根据一名据称幸存者的证词进行揭露,称至少有11名菲律宾穆斯林军事学员在科雷希多被菲律宾武装部队杀害。[53]这些学员被带到科雷吉多岛,组建一支名为“贾比达”的秘密突击队,该部队将渗透、破坏沙巴地区的稳定,并为之前拥有该岛的苏禄苏丹占领沙巴。[54]受训者最终拒绝了他们的任务,其原因至今仍为历史学家争论不休。 幸存者吉宾·阿鲁拉说,无论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除了他之外的所有新兵都被杀了,他只是装死才逃过一劫。[55]

屠杀在菲律宾穆斯林中引起骚乱,尤其是在学生中。[56]穆斯林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认为与国家其他地区融合与和解的想法变得不可信,产生了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

早期分离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阵线的形成

很快就成立了各种通过自治或独立推动摩洛自治的组织。 南拉瑙市议员哈伦·拉希德·卢克曼呼吁国会启动弹劾马科斯总统的程序,但由于弹劾工作未能获得足够的国会支持,最终在沮丧中成立了邦萨摩罗解放组织。[57]哥打巴托总督达图·乌托·马塔兰建立了穆斯林独立运动,[41]公开呼吁该地区分裂以创建一个穆斯林国家,但它只持续到马塔兰与马科斯谈判并接受了在马科斯的行政内阁职位。[40]

1972年10月21日,菲律宾大学教授努尔·米苏阿里组建了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寻求通过武力建立摩洛共和国。[40]

战斗和屠杀

在1974年叛乱最激烈的战斗之一中,霍洛岛遭到严重破坏,悲剧的消息促使世界各地的其他穆斯林更加关注这场冲突。 当武装部队以焦土战术将霍洛市的大部分地区夷为平地时,据称许多平民被杀。[58]1974年9月24日,菲律宾军队杀害了至少1,000名在清真寺祈祷的摩洛平民,即马里斯邦大屠杀。两年后,菲律宾政府和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签署了《的黎波里协议》,宣布双方停火。 该协议规定,棉兰老岛仍将是菲律宾的一部分,但其 13 个省份将由邦萨摩罗人民的自治政府管辖。[34]马科斯总统后来违背了协议,暴力事件随之而来。

菲律宾共产党在的黎波里设有一名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联络官。[59]

伊拉加人的形成

据称,菲律宾政府鼓励棉兰老岛的基督教定居者组建一支名为“伊拉加”的民兵来对抗摩洛人。 伊拉加参与杀戮和侵犯人权,并对 1971 年 6 月在马尼利清真寺屠杀 65 名摩洛穆斯林平民(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负有责任。[60]据称伊拉加还从事食人行为,在仪式中割下受害者的身体部位来吃。[61]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形成

1978 年,谢赫·萨拉马特·哈希姆建立了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MILF),这是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一个分支,旨在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62]这些反叛组织与菲律宾武装部队之间的冲突一直持续到马科斯总统政权结束。 从1972年到1980年,至少有5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0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超过10万菲律宾穆斯林乘船逃往马来西亚。[63]

科拉桑·阿奎诺和菲德尔·拉莫斯 (1986–1998)

ARMM的创建

科拉桑·阿奎诺总统在任期初期安排了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主席努尔·米苏里和苏禄几个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叛乱组织的会面,为一系列谈判铺平了道路。1989年,根据1987年宪法创建了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 (ARMM)。[64]

在菲德尔·V·拉莫斯的总统任期内,举行了多次和谈,ARMM得到巩固,并拥有自己的地缘政治体系。[34][37]

阿布沙耶夫集团的成立

1991 年,曾在中东研究伊斯兰教的前教师阿卜杜拉贾克·詹贾拉尼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阿富汗会见了奥萨马·本·拉登,之后成立了更为激进和神权主义的阿布沙耶夫组织。[34]

埃斯特拉达 (1998–2001)

埃斯特拉达的“全面战争”政策

总统约瑟夫·埃赫西托·埃斯特拉达在其任期内于2000年3月21日宣布对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发动“全面战争”,但也举行了一系列停止敌对行动的谈判。棉兰老岛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多起冲突,菲律宾军方与反叛组织之间的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65]

埃斯特拉达任职期间,叛乱组织绑架了三名意大利神父,其中两人后来被释放,一人被枪杀;他们占领了塔拉扬、马京达瑙和考斯瓦甘、北拉瑙的市政厅; 轰炸了位于奥三米兹的 渡轮;并接管了纳西索·拉莫斯高​​速公路。 所有这些事件导致海外投资大量损失,特别是在棉兰老岛地区。[66]

菲律宾武装部队成功发起了一场针对叛乱组织的战役;43个小型营地,13个主要营地被攻陷。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损失惨重,头目谢赫萨拉马特哈希姆逃离菲律宾前往马来西亚寻求庇护。2000 年10月5日,609 名叛乱分子在卡加延德奥罗投降,包括叛变的镇长穆拉潘迪·科赛因·萨里普。[67]随后,2000年12月29日,855名叛乱分子再次投降。埃斯特拉达总统随后下令在棉兰老岛升起象征胜利的菲律宾国旗。 它于 2000 年7月9日在马德哈布附近举行,第二天为总统埃斯特拉达再次举行,总统在距离清真寺仅几米远的一间教室里举行了一场盛宴。

报复性攻击

几个伊斯兰叛乱组织进行报复,于2000年12月30日袭击了国家首都地区的几个关键地点,造成2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2003年5月,肇事者之一在卡加延德奥罗准备登上飞往马尼拉的飞机时被捕。2004年,两名伊斯兰祈祷团成员被捕,因为认定他们对火车爆炸事件负有责任。[68]阿尔戈齐也被捕了,但后来在2003年10月13日试图越狱时在交火中被杀。

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2001–2010)

2001年5月27日,阿布沙耶夫组织在巴拉望岛的一个高档度假村扣押了20名人质。有四名人质成功逃脱。[69]由40名枪手组成的绑架团伙随后占领了巴西兰拉米坦镇的何塞·托雷斯医生纪念医院和圣彼得教堂大院,[70]并声称俘虏了200人,但确认有20人在医院内部被俘虏,包括工作人员和患者。[71][72]

菲律宾军队与阿布沙耶夫叛军在拉米坦发生交火,导致包括陆军上尉在内的 12 名士兵死亡。据报道,多达22名士兵在营救人质的过程中丧生。[72]

拉米坦战役中又有五名俘虏逃脱。 两名俘虏在拉米坦围困前被杀,其中一名被斩首。[69]阿布沙耶夫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袭击,其中包括在一个椰子种植园,叛乱组织用刀砍下了两名男子的头。 拉米坦战役一周后,业主和一名保安也被俘虏,反叛组织烧毁了两座建筑,其中包括一座教堂。[73]2001年8月2日,另一次袭击发生在巴西兰省拉米坦的巴洛博描笼涯。 三天后,菲律宾军队占领了武装分子的藏身之处,解救了众多人质,并在那里发现了11具被斩首的尸体。其他人质要么被释放,要么已经逃脱。[74][75]

2001年6月13日,据计算,人质人数约为28人,在巴西兰又发现三人被斩首,[76]其中包括吉列尔莫·索贝罗。由于菲律宾军队不肯停止救援行动,他们被斩首。[77]

据2001年10月逃脱的三名人质称,伯纳姆一家仍被关押在14人之中。2002年6月7日,在人质被扣押一年后,执行了一次营救任务,导致马丁·伯纳姆和一名名叫艾迪博拉·叶的护士[78]在交火中身亡。 马丁胸部中三枪身亡,格雷西亚·伯纳姆右腿受伤。 此时,努尔·米苏阿里命令他的支持者攻击政府目标,以阻止 2001 年 11 月举行的选举,从而导致他辞去该地区州长职务。米苏阿里后来于 2007 年在马来西亚被捕,并被驱逐回菲律宾接受审判。[79]

2004年7月,格雷西亚·伯纳姆在对八名阿布沙耶夫成员的审判中作证,确认其中六名嫌疑人是她的前绑架者。十四名阿布沙耶夫成员被判处终身监禁,四人被无罪释放。[80]

这些反叛组织,特别是阿布沙耶夫组织,发动了多次恐怖袭击,其中包括2002年10月在三宝颜发生的爆炸事件;  2004 年 2 月 SuperFerry 14 号爆炸事件;  2006 年 10 月在中棉兰老岛同时发生的爆炸事件;  2007 年 7 月,数名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员被斩首;  2007 年 11 月的巴塔桑潘班萨爆炸案; 以及 2009 年棉兰老岛爆炸事件。

1000名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叛乱分子控制了北哥打巴托省的35个村庄。8月9日,2000名菲律宾军队携带直升机和大炮被派往被占领地区,将其从叛军手中解放出来。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曾希望将北哥打巴托纳入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 政府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一直在就将该省纳入穆斯林自治区进行谈判,但最高法院在听取了该地区当地基督教领袖的担忧后驳回了这一提议。

叛军指挥官命令他们离开该地区,但加藤率领的特遣队拒绝离开他们占领的村庄,而是挖坑。菲律宾军队于 8 月 9 日对他们进行了炮击。 第二天,政府军开始重新夺回这些村庄,从叛军手中夺回了其中两个村庄。[81][82]

菲律宾军队与叛乱组织之间爆发了多起冲突,例如2009年6月14日的冲突,导致10名叛乱分子死亡。

2002年至2015年间,菲律宾和美国参与了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的联合军事行动,称为“菲律宾持久自由行动”。[83]这是反恐战争的一部分。

贝尼尼奥·阿奎诺 (2010–2016)

和平谈判和阿奎诺-穆拉德会晤

贝尼尼奥·阿奎诺三世总统任期内,举行了一系列停止敌对行动的和谈,其中包括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主席哈吉·穆拉德·易卜拉欣在日本东京的会晤,双方都表示赞赏。[79]挪威还于 2011年1月加入国际监测小组 (IMT),监督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之间在棉兰老岛的停火协议。 尽管进行了和平谈判,但还是爆发了一系列冲突。2011年9月10日,阿布沙耶夫的铁杆成员贾尔·伊德里斯在菲律宾军队与反叛组织交火后被政府军逮捕,[84]菲律宾武装部队还击毙了三名阿布沙耶夫武装分子。

在阿奎诺总统任期内,恐怖主义活动持续存在。著名的案例包括2011年1月四名商人和一名导游被阿布沙耶夫匪徒杀害。后来一名士兵在与叛军的冲突中被杀。[85][86]2011年8月,叛军袭击了苏禄的一个村庄,杀死了七名海军陆战队员并俘虏了七名平民。 他们在支付赎金后释放了两名人质。[87]此外,棉兰老岛的几个地区于8月遭到政府轰炸,一名菲律宾女商人于 2011年9月被绑架,[88]该女商人后来在三名枪手被菲律宾武装部队枪杀后获救。[89]

2011年10月20日,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被指责在巴西兰省袭击了40名政府士兵,导致19名士兵和六名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战士死亡。这违反了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之间的停火协议,引起了政府的愤怒,并导致该国的反恐战争继续进行。[90]

2013年2月,阿布沙耶夫组织的两个主要营地在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最新攻势中被占领。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领导人努尔·米苏阿里表示,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对阿布沙耶夫的进攻是因为他们反对阿布沙耶夫侵犯人权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伊斯兰教。

三宝颜危机

三宝颜市危机于2013年9月9日爆发,当时由乌斯塔兹·哈比尔·马利克和凯德·阿吉邦领导的苏禄州革命指挥部 (SSRC) 领导下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派系(被其他团体称为流氓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分子 (RME))试图提高他们在三宝颜市的影响力,并在政厅悬挂自称的邦萨摩罗共和国的旗帜(三宝颜市政厅此前于 2013 年 8 月 12 日在苏禄省塔利保宣布独立),并将平民扣为人质。这次武装入侵遭到了菲律宾武装部队和菲律宾国家警察的反击,他们试图解救人质并将摩洛民族解放阵线驱逐出该市。这场对峙演变成城市战,导致该市部分地区陷入停顿数天。9月28日,政府在成功击败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并解救全部人质后,宣布结束三宝颜市的军事行动。

关于邦萨摩罗的全面协议

2014年1月24日,菲律宾政府首席谈判代表米里亚姆·科罗内尔-费雷尔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首席谈判代表穆拉德·易卜拉欣在吉隆坡签署和平协议。 该协议将为根据菲律宾国会批准的法律创建名为“邦萨摩罗”的新穆斯林自治实体铺平道路。[91]政府的目标是在2016年之前建立该地区。该协议要求穆斯林在菲律宾南部部分地区实行自治,以换取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镇压叛军的条件。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部队将把枪支移交给选定的第三方。将建立一支地区警察部队,菲律宾军方将减少驻军并帮助解散该地区的私人军队。[92]2014年3月27日,菲律宾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签署了《邦萨摩罗全面协议》,和平进程结束。

《纽约时报》称,菲律宾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之间的和平协议“旨在为动荡的南方带来繁荣,削弱极端主义团体的吸引力”,并将美国军事反恐行动的结束与加强美国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联系起来。帮助菲律宾对抗中国。[93]《纽约时报》称赞阿奎诺先生的和平协议是一项“成就”,因为它报道了阿奎诺先生在南中国海对中国发出的警报。[94]《纽约时报》编委会发表文章在南海争端中站在菲律宾一边反对中国,支持菲律宾针对中国的行动。[95][96]《纽约时报》编委会支持美国在南海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97][98]

阿布沙耶夫与伊斯兰国的联系

2014年7月23日,阿布沙耶夫领导人伊斯尼隆·哈皮隆在一段视频中与该组织其他成员一起宣誓效忠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使“伊斯兰国”得以在菲律宾立足。[99][100]2014年9月,该组织开始以“伊斯兰国”名义绑架人员勒索赎金。[101]

马马萨帕诺冲突

2015年1月25日,菲律宾国家警察特别行动部队在马京达瑙省马马萨帕诺开展抓捕行动,抓获阿卜杜勒·巴西特·乌斯曼和马来西亚恐怖分子头目马尔万。 他们被困在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第105基地司令部和几个武装团体之间。 四十四名苏丹武装部队成员在马马萨帕诺冲突中丧生,但他们消灭了马尔万。 据称美国参与了这次拙劣的行动,这可能会阻碍美国武装部队所谓的亚洲“支点”。[102]

2015年2月,班萨摩洛伊斯兰自由战士争夺马京达瑙省和北哥打巴托省边界的领土,但没有成功。随后,菲律宾陆军海军陆战队宣布对 BIFF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部队被撤出,以防止他们成为战斗的受害者。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2016–2022)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已表达了对和平的承诺,并最终结束了长达 47 年的叛乱活动,而军队针对阿布沙耶夫和其他分裂组织的攻势仍在继续,在霍洛、巴西兰和棉兰老岛其他地区依然发生了小规模冲突。2016 年9月,达沃市发生爆炸事件,造成15人死亡。 另一方面,2017年5月23日,由马来西亚恐怖分子领导的毛特组织袭击了马拉维。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总统宣布第 216 号公告,将整个棉兰老岛置于戒严状态,并暂停人身保护令。 冲突一直持续到 2017年10月,伊斯兰武装分子与菲律宾政府军争夺马拉维市之战。 暴力行为非常严重。 政府使用重型火炮和空袭炮击阿布沙耶夫和毛特组织阵地,而武装组织则诉诸处决被俘的基督徒。2018 年,发生了两起涉及阿布沙耶夫和 毛特组织的爆炸事件,其中一起发生在巴西兰的拉米丹,另一起发生在苏丹库达拉的伊苏兰。

2018年7月26日,杜特尔特签署了《邦萨摩罗组织法》,[103][104]根据全面协议中规定的协议,废除了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并重新规定了邦萨摩罗自治区的基本政府结构以及贝尼尼奥·阿奎诺三世总统领导下的菲律宾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于2014年签署的和平协议。[105]从2019年6月到2022年5月,[106]作为邦萨摩罗从战争到和平过渡“正常化进程”的一部分,共有约19,200名前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战斗人员和2,100件武器退役。[107][108]

邦邦·马科斯(2022 年至今)

2022年8月,两个摩洛武装团体在哥打巴托市发生冲突,迫使数百名当地人离开该地区。[109]

2023年,政府宣布苏禄省清除了阿布沙耶夫武装分子。在巴西兰省,政府宣布将为前阿布沙耶夫成员建造39栋房屋。[110]

参考文献

  1. ^ Defense.gov News Article: Trainers, Advisors Help Philippines Fight Terrorism.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2. ^ Philippines to be a key recipient of Australia's New Regional Counter-Terrorism Package – Australian Embass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March 20, 2012,. on September 1, 2007)
  3. ^ Wroe, David. RAAF spy planes to join fight against Islamic State in the Philippine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7-06-22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3). 
  4. ^ 4.0 4.1 Malcolm Cook. Peace's Best Chance in Muslim Mindanao (PDF). Perspectiv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4-03-17: 7 [2014-09-15]. ISSN 2335-667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18). 
  5. ^ Anak Agung Banyu Perwita. Indonesia and the Muslim World: Islam and Secularism in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eharto and Beyond. NIAS Press. 2007: 116–117 [2015-12-16]. ISBN 978-87-91114-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6. ^ Nur Misuari to be repatriated to stand trial.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1-12-20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7. ^ Soliman M. Santos. Malaysia's Role in the Peac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and the 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Southeast Asian Conflict Studies Network. 2003 [2015-12-16]. ISBN 978-983-2514-3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8. ^ Malaysia asks PHL for help in tracking militants with Abu Sayyaf ties. GMA-News. 2014-07-06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9. ^ Russia commits support for Philippine counterterrorism efforts. The Philippine Star. 2019-02-02 [2020-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10. ^ Ivan Molloy. Revolution in the Philippines – The Question of an Alliance Between Islam and Communism. Asian Surv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25 (8): 822–833. JSTOR 2644112. doi:10.2307/2644112. 
  11. ^ 存档副本.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12. ^ Khadafy admits aiding Muslim seccesionists.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1986-08-05: 2. 
  13. ^ Paul J. Smith. Terrorism and Violence in Southeast Asia: Transnational Challenges to States and Regional Stability. M.E. Sharpe. 2004-09-21: 194– [2015-12-16]. ISBN 978-0-7656-36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14. ^ William Larousse. A Local Church Living for Dialogue: Muslim-Christian Relations in Mindanao-Sulu, Philippines : 1965–2000. Gregorian Biblical BookShop. 2001-01-01: 151 & 162 [2015-12-16]. ISBN 978-88-7652-87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15. ^ Michelle Ann Miller. Autonomy and Armed Separatism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2: 291– [2015-12-16]. ISBN 978-981-4379-9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6). 
  16. ^ Moshe Yegar.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Secession: The Muslim Communities of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Southern Thailand, and Western Burma/Myanmar. Lexington Books. 2002: 256– [2016-09-16]. ISBN 978-0-7391-035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17. ^ Tan, Andrew T/H. A Handbook of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in Southeast Asia.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9: 230, 238 [2021-08-09]. ISBN 978-1847207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18. ^ Isak Svensson. International Mediation Bias and Peacemaking: Taking Sides in Civil Wars. Routledge. 2014-11-27: 69– [2015-12-16]. ISBN 978-1-135-1054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19. ^ Philippines rebel leader arrested. BBC News. 2001-11-25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Malaysia's Inspector-General of Police Norian Mai said Mr Misuari and six of his followers were arrested at 3.30 am on Saturday (1930 GMT Friday) on Jampiras island off Sabah state. Manila had ordered his arrest on charges of instigating a rebellion after the government suspended his governorship of an autonomous Muslim region in Mindanao, the ARMM. Although the Philippines has no extradition treaty with Malaysia, the authorities have already made clear that they intend to hand Mr Misuari over to the authorities in Manila as soon as possible. Malaysian Prime Minister Mahathir Mohamad had said before the arrest that, although his country had provided support to the rebel group in the past in its bid for autonomy, Mr Misuari had not used his powers correctly. "Therefore, we no longer feel responsible to provide him with any assistance," he said. 
  20. ^ Islamic freedom fighters, Abu Sayyaf next after Maute 'wipeout' – defense chief. The Manila Times. 2017-10-24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21. ^ 3 soldiers killed, 11 hurt in Lanao del Sur clash. philstar.com.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22. ^ Umel, Richel. Army reports killing 20 'terrorists' in clashes with Lanao Sur armed group. globalnation.inquirer.net.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23. ^ Kristine Angeli Sabillo. New al-Qaeda-inspired group eyed in Mindanao blasts—terror expert.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24. ^ Philippines arrests key militan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ne 20, 2017,. – BBC.com
  25. ^ Cochrane, Joe. Ticking Time Bombs. Newsweek International (MSN). Ma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0). 
  26. ^ 存档副本.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27. ^ Moshe Yegar.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Secession: The Muslim Communities of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Southern Thailand, and Western Burma/Myanmar. Lexington Books. 2002-01-01: 258– [2015-12-16]. ISBN 978-0-7391-035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28. ^ Andrew Tian Huat Tan. Security Perspectives of the Malay Archipelago: Security Linkages in the Second Front in the War on Terrorism. Edward Elgar. 2004-01-01 [2015-12-16]. ISBN 978-1-84376-99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29. ^ Shanti Nair. Islam in Malaysian Foreign Policy. Routledge. 2013-01-11: 67– [2015-12-16]. ISBN 978-1-134-9609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Mustapha was directly implicated in the provision of training facilities for separatist Moro guerrillas as well harbouring Moro Muslim refugees in Sabah due to his ethnic connection. 
  30. ^ David Von Drehle. What Comes After the War on ISIS. TIME.com. 2015-02-26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5). 
  31. ^ 31.0 31.1 Lisa Huang; Victor Musembi; Ljiljana Petronic. The State-Moro Conflict in the Philippines (PDF). Carleton. 2012-06-21 [2015-09-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9). 
  32. ^ 32.0 32.1 Borras Jr., Saturnino (编).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 Studies. 2013-09-13. doi:10.4324/9781315875729. 
  33. ^ Gross, Max L. A Muslim Archipelago: Islam and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JHaAAAAMAAJ&pg=PA183. 2007. ISBN 978-1-932946-19-2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4. ^ 34.0 34.1 34.2 34.3 News, G. M. A. Fighting and talking: A Mindanao conflict timeline. GMA News Online. 2011-10-27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英语). 
  35. ^ Limited,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Philippine peace breakthrough. Bangkok Post.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36. ^ Ending Philippines clan wars crucial to sustaining peace – DW – 02/06/2023. dw.com.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英语). 
  37. ^ 37.0 37.1 The CenSEI Report (Vol. 2, No. 13, April 2-8, 2012) | PDF | Government | Armed Conflict. Scribd.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英语). 
  38. ^ The Moro Story During Martial Law. phkule.org. 2021-04-10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39. ^ BBC News | ASIA-PACIFIC | Philippines rebel leader arrested. web.archive.org. 2015-09-26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40. ^ 40.0 40.1 40.2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secession: the Muslim communities of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southern Thailand, and western Burma/Myanmar. Choice Reviews Online. 2003-04-01, 40 (08). ISSN 0009-4978. doi:10.5860/choice.40-4777. 
  41. ^ 41.0 41.1 T. J. S. George. <italic>Revolt in Mindanao: The Rise of Islam in Philippine Politics</ital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294. $21.00.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1-06.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86.3.641. 
  42. ^ INQUIRER.net. Is BIFF the MILF’s ‘BFF’?. INQUIRER.net. 2015-02-01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英语). 
  43. ^ News, G. M. A. BIFF, Abu Sayyaf pledge allegiance to Islamic State jihadists. GMA News Online. 2014-08-16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英语). 
  44. ^ Database - Uppsala Conflict Data Program (UCDP). web.archive.org. 2013-06-03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45. ^ Banlaoi, Rommel. Al Harakatul Al Islamiyyah: Essays on the Abu Sayyaf Group by Rommel Banlaoi. https://www.academia.edu/1921767/Al_Harakatul_Al_Islamiyyah_Essays_on_the_Abu_Sayyaf_Group_by_Rommel_Banlaoi.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6. ^ 46.0 46.1 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 www.middlebury.edu.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47. ^ HALSTEAD, MURAT. THE STORY OF THE PHILIPPINE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IQcwt7g2wkC. 1898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8. ^ Tucker, Spencer.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Spanish-American and Philippine-American Wars: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3 Volumes]. Bloomsbury Academic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8V3vZxOmHssC. 2009-05-20 [2023-10-02]. ISBN 978-1-85109-9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9. ^ 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 and the Moros 1899-1920. web.archive.org. 2016-03-09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50. ^ Alfian, Ibrahim. Perang di jalan Allah: Perang Aceh, 1873-1912. Pustaka Sinar Harapan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Rh8sAAAAMAAJ&q=Pada+27hb.+September+1917+itu+juga+polisi+telah+menggeledah+rumah+Sabi+dan+didalam+sebuah+peti+kayu+dirumahnya,. 1987 (印度尼西亚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51. ^ Umehara, Hiromitsu; Bautista, Germelino M. Communities at the Margins: Reflections on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Philippines. Ateneo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A9OHro4ELYC&pg=PA22. 2004. ISBN 978-971-550-464-5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52. ^ Office, Bangsamoro Information. Remembering Jabidah and the seeds of the struggle. BARMM Official Website. 2021-03-17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美国英语). 
  53. ^ Lone survivor recalls Jabidah Massacre - INQUIRER.net, Philippine News for Filipinos. web.archive.org. 2015-09-13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3. 
  54. ^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 Google 新闻归档搜索. news.google.com.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55. ^ Jabidah and Merdeka: The inside story. web.archive.org. 2015-09-13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3. 
  56. ^ Muslim, Macapado Abaton. The Moro Armed Struggle in the Philippines: The Nonviolent Autonomy Alterna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and College of Public Affairs, 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ERxAAAAMAAJ. 1994. ISBN 978-971-11-1130-4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57. ^ Igorot and moro National Reemergence: The Fabricated Philippine State.. web.archive.org. 2007-08-18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8. 
  58. ^ MNLF Official Website. web.archive.org. 2013-03-08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8. 
  59. ^ » Blog Archive » “The democratic content in self-determination struggles must be safeguarded”.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美国英语). 
  60. ^ Asia Times. Wikipedia. 2023-09-28 (英语). 
  61. ^ YouTube. web.archive.org. 2017-02-02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62. ^ 存档副本. ww1.hdn.org.ph.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9). 
  63. ^ McKenna, Thomas M. Chapter 7. Murdered or Martyred? Popular Evaluations of Violent Death in the Muslim Separatist Movement in the Philippines. Death Squa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0-12-31: 189–203. 
  64. ^ News, G. M. A. ARMM history and organization. GMA News Online. 2008-08-11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1) (英语). 
  65. ^ Loading.... hdn.org.ph.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66. ^ Inquirer, Philippine Daily. WHAT WENT BEFORE: Third Italian priest killed. INQUIRER.net. 2011-10-18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英语). 
  67. ^ Over 600 Muslim Rebels Surrender, Philippine Leader Says more to Follow | Al Bawaba. www.albawaba.com.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英语). 
  68. ^ Sun.Star Manila - Gov’t seeks re-raffling of LRT bombing case. web.archive.org. 2005-05-07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07). 
  69. ^ 69.0 69.1 Philippines hostage search begins. 2001-05-27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 (英国英语). 
  70. ^ News, G. M. A. Abu Sayyaf kidnappings, bombings and other attacks. GMA News Online. 2007-08-23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英语). 
  71. ^ Philippines hostage crisis deepens. 2001-06-02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英国英语). 
  72. ^ 72.0 72.1 CDNN :: Abu Sayyaf Bandits Kill Two Hostages, Escape Military Seige. web.archive.org. 2008-05-16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73. ^ Philippines offer averts beheading. 2001-06-11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英国英语). 
  74. ^ Hostages rescued in the Philippines. 2001-08-05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英国英语). 
  75. ^ Lives Destroyed: Attacks on Civilians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www.hrw.org.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76. ^ Philippines bodies identified. 2001-06-13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英国英语). 
  77. ^ US hostage confirmed dead. 2001-10-12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4) (英国英语). 
  78. ^ Hostages die in Philippine rescue bid. 2002-06-07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英国英语). 
  79. ^ 79.0 79.1 News, G. M. A. Fighting and talking: A Mindanao conflict timeline. GMA News Online. 2011-10-27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英语). 
  80. ^ Martin and Gracia Burnham Foundation. web.archive.org. 2010-05-09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9. 
  81. ^ AFP: Philippine military pound rebel Muslim positions. web.archive.org. 2012-09-15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5). 
  82. ^ Clashes with Muslim rebels in Philippines displace thousands | csmonitor.com. web.archive.org. 2008-12-24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4. 
  83. ^ Home. www.thomsonreuters.com. 2023-08-22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美国英语). 
  84. ^ Government forces arrest suspected Abu Sayyaf hardcore man | Sun.Star. web.archive.org. 2011-11-12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85. ^ One soldier killed in Basilan clash with Muslim rebels. Philstar.com.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86. ^ Five killed by suspected Abu Sayyaf bandits in Basilan | The Manila Bulletin Newspaper Online. web.archive.org. 2012-09-15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5. 
  87. ^ The Mindanao Examiner. web.archive.org. 2011-11-12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88. ^ StarTribune.com | User comments. web.archive.org. 2018-10-04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89. ^ Philippine troops kill 3 militants, rescue trader. web.archive.org. 2014-01-08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8. 
  90. ^ Alipala, Julie S. 19 soldiers slain in Basilan. INQUIRER.net. 2011-10-20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3) (英语). 
  91. ^ Philippines' Aquino asks Congress to enact Muslim autonomy law - The Rakyat Post - The Rakyat Post. web.archive.org. 2014-09-15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5). 
  92. ^ Limited,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Philippine peace breakthrough. Bangkok Post.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93. ^ Whaley, Floyd; Schmitt, Eric. U.S. Phasing Out Its Counterterrorism Unit in Philippin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6-26 [2023-10-0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美国英语). 
  94. ^ Bradsher, Keith. Philippine Leader Sounds Alarm o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2-05 [2023-10-0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美国英语). 
  95. ^ Board, The Editorial. Opinion | Risky Gam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4-03 [2023-10-0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美国英语). 
  96. ^ Board, The Editorial. Opinion |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ourt.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7-17 [2023-10-0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美国英语). 
  97. ^ Board, The Editorial. Opinion | Pushbac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5-30 [2023-10-0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美国英语). 
  98. ^ Board, The Editorial. Opinion | Still at Odds With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7-12 [2023-10-0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美国英语). 
  99. ^ Zavadski, Katie. ISIS Now Has a Network of Military Affiliates in 11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telligencer. 2014-11-23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英语). 
  100. ^ Ressa, Maria. Senior Abu Sayyaf leader swears oath to ISIS. RAPPLER. 2014-08-04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美国英语). 
  101. ^ Oltermann, Philip. Islamists in Philippines threaten to kill German hostages. The Guardian. 2014-09-24 [2023-10-04].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英国英语). 
  102. ^ Twitter. A heavy price paid for botched terrorist raid by Philippines and U.S.. Los Angeles Times. 2015-09-10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美国英语). 
  103. ^ Duterte signs Bangsamoro Law » Manila Bulletin News. web.archive.org. 2018-07-27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104. ^ Duterte signs Bangsamoro Organic Law | Philstar.com. web.archive.org. 2018-07-27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105. ^ FAQs about the Bangsamoro Basic Law | News | GMA News Online. web.archive.org. 2014-09-10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0. 
  106. ^ MILF decommissioning starts | Inquirer News. web.archive.org. 2019-06-18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107. ^ Comprehensive peace process flourished under Duterte admin | Philippine News Agency. web.archive.org. 2022-06-05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108.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3-10-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18). 
  109. ^ Unson, John. Villagers displaced as Moro groups clash in North Cotabato. Philstar.com.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0). 
  110. ^ MSN. www.msn.com.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