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
Taipei Mortuary Services Office(英语)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殡葬管理处处徽
基本信息
所属部门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员额206人
授权法源台北市政府组织自治条例
主要官员
处长张世昌[1]
副处长蔡名娟[2]
任命者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长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89年9月30日
前身机关台北市第一殡仪馆
台北市第二殡仪馆
联络信息

殡葬管理处与台北市怀爱馆合署办公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辛亥路三段330号
网站mso.gov.taipei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简称殡葬处,是台北市政府辖下的二级机关,隶属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殡葬处除了监督台北市葬仪社墓地管理外,目前辖有台北市怀爱馆、阳明山灵骨塔、阳明山臻爱楼与富德灵骨楼等殡葬火葬执行机构。组织编制超过200人,今与位于台北市辛亥路台北市怀爱馆合署办公。殡葬处除了是台北市唯一火葬处理机构之外,也提供丧葬服务事宜及推广简化丧礼。

历史

前身

该处前身为日治时期台北市役所经营的葬仪堂。位于今十四号十五号公园附近的葬仪堂建于1942年,主要业务除了提供日籍内地人火葬场所外,并提供西式化公祭祭典及遗体服务,另外也连带管理葬仪堂所在三板桥一带的骨灰墓园(即十四号及十五号公园)。

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葬仪堂本为公营,但因战前的台湾人不习火葬,业务内容多更动为土葬之前的遗体处理及葬仪等事宜。1950年,台北市长游弥坚无偿将其葬仪堂交由上海人钱宗范经营并将葬仪堂所辖六张犁墓地委交管理。而沪商钱宗范除了将葬仪堂改名为极乐殡仪馆之外,仍继续从事葬仪事项,而名义上仍受台北市政府管理。

市立殡仪馆

台北市第一殡仪馆1号门

因为外来人口迅速增多、台湾人渐渐接受火葬、骨灰墓园变成住家违建等等因素,极乐殡仪馆不敷使用。台北市政府于1965年在瑠公圳末梢沼泽公用地成立台北市立殡仪馆(即今民权东路台北市第一殡仪馆现址)。

台北市立殡仪馆并非墓园,而是专门协助丧家处理丧礼祭拜及提供停棺冷藏遗体等丧葬事宜的处所。1978年,台北市立殡仪馆改名台北市第一殡仪馆,台北市政府并于木栅地区增设台北市第二殡仪馆

设置

1989年9月30日,两殡仪馆行政业务正式合并成立台北市殡葬管理处,隶属台北市政府社会局,以督导两殡仪馆殡葬事宜。2009年9月21日,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改隶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2年9月1日,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暂迁台北市大安区辛亥路三段223号2楼(黎元大楼)办公。

2016年12月5日,台北市第二殡仪馆景仰楼落成启用,台北市殡葬管理处及台北市第二殡仪馆办公室同日迁入营运。2024年第一殡仪馆停用拆除,第二殡仪馆二期工程完工并更名为“台北市怀爱馆”。

设施

富德公墓
阳明山公墓臻善园花葬

遗体处理方面,台北市殡葬管理处辖有台北市怀爱馆,设于台北郊区木栅附近。设有礼堂可提供丧家停棺、大殓、家祭、公祭场地及人力支援帮助。礼堂可视市民需求,自行雇工布置成不同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会场,家属可于会场内诵经、作旬追思。冷藏室除了申请丧家的家属大体短暂放置外,也存放台北市身份不明的意外事故遗体;如车祸事件的受害人大体。在火葬事宜方面,怀爱馆内设置多部焚化炉,提供火葬服务,而管理处下辖的阳明山灵骨塔、阳明山臻爱楼与位于木栅富德公墓内的富德灵骨塔也是台北市除民营的慈恩园外另三处合法灵骨塔

怀爱馆

  • 礼厅28间
  • 冷藏室
  • 解剖室
  • 火葬场(设14座TABO[3]火化炉,7套2对1IFZW[4]空气污染防制设备)
  • 助念室(真爱室)
  • 贡饭设施(脚尾饭)

阳明山灵骨塔

  • 位置:北投阳明山第一公墓内
  • 建筑:七层宝塔式建筑

阳明山臻爱楼

  • 位置:北投阳明山第一公墓内阳明山灵骨塔旁
  • 建筑:
(1)基地面积:88465.670平方米
(2)建筑面积:1141.310平方米
(3)地上三层、地下二层。
(4)约可设置5万个贮骨柜,目前已于1楼设置3552个贮骨柜,101年将增设13448个贮骨柜,预计至105年5万个贮骨柜全部建置完成。
(5)电梯3部(含一部身心障碍电梯)。
(6)设有露天阳台供民众休憩。

富德灵骨楼

  • 位置:位于文山富德墓区内
  • 建筑:地面五层,地下一层古典宫殿式建筑

其他

阳明山公墓禁止土葬,富德公墓允许树葬洒葬。一般土葬以使用七年为限。

富德公墓设有宠物洒葬区。

组织架构

  • 处长
  • 副处长
  • 秘书

内部单位

  • 综合企划课
  • 墓政管理课
  • 殡仪管理课
  • 总务课
  • 第一殡仪馆
  • 第二殡仪馆
  • 会计室
  • 人事室
  • 政风室

[5]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