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院乐派
圣母院乐派是1160年至1250年之间以巴黎圣母院和邻近地区的音乐家所形成的一种音乐流派,被认为是旧艺术时期音乐的代表。列欧宁和佩罗坦是圣母院乐派代表的作曲家,现代人从一位被称为Anonymous IV的佚名英国学生的纪录中了解这两位作曲家,他将他们称为“最佳的奥干农作曲家”并提到他们边有一本《奥干农大全》(Magnus Liber Organi)。[1]
音乐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六组三分法的节奏型,作品主要以奥干农为主,并从奥干农中具有第士坎特风格的克劳苏拉乐段发展出经文歌,此外还有一种富有节奏律动感的康都曲。[2]
随这节奏型的发明,在这个时期也发展出了有量记谱(musica mensurabilis)。[3]
音乐形式
奥干农
在列欧宁时期的奥干农以二声部为主,其中低音部为节奏缓慢的长音素歌,而在上编写一个第二声部(duplum)。在一首奥干农中,通常会包含两种不同风格的几个段落,第一种是将低音部的素歌旋律拉长,并在第二声部(高音声部,即duplum)众多音符对应,称为纯奥干农风格(organum purum);第二种称为第士坎特风格,在这种风格中低音部素歌会使用节奏型,与律动活泼的第二声部较为接近,这样的段落称为克劳苏拉乐段。到了佩罗坦的时代,他的作品主要以三声部为主 ,他在节奏运用上较为脱离节奏型,而在固定声部的音符也较列欧宁来的短,且在纯奥干农风格的段落便使用一些反复的节奏。在第士坎特风格中也更为活泼。[2]
康都曲
圣母院乐派的作曲家也写作一种各声部律动一致,较富节奏感的祈祷行进圣歌(英文:)又称康都曲。通常包含一到三个声部,各声部一致的节奏不同于当时主要的奥干农复音作品,在乐曲旋律上也不向奥干农使用素歌旋律,而是全曲都由作曲家创作,曲式上早期作品以反复曲式(strophic)为主,1200年后开始出现 通作式的作品。康都一词源自动词conducere,可以表示引导、引导或护送,这种作品通常被用在人员行进中的伴奏。[2][4]
重要作曲家
- 巴黎的艾伯杜斯(Albertus Parisiensis, fl. 1146 – 1177)
- 列欧宁(Léonin, fl. 1150s — d. c.1201)
- 佩罗坦(Pérotin, c.1170 — c.1236)[2]
参考文献
- ^ 何静宜. 滿級分中西音樂史精要. 台中市: 古韵文化. 2014-5. ISBN 9789869054621.
- ^ 2.0 2.1 2.2 2.3 2.4 杨沛仁. 杨沛仁 , 编. 音樂史與欣賞. 台北市: 美乐出版社. 2001-02-20. ISBN 9578442521 (中文).
- ^ Magnus liber. publications.cedarville.edu. [202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 ^ Everist, Mark. Discovering Medieval Song: Latin Poetry and Music in the Conductu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80. ISBN 9781108606011.